中国国信办近日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对公众使用微博、微信等上网的账号名称(包括头像和简介)进行规范,明确提出网上昵称不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侮辱诽谤他人等“九不准”。而且要求网民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新规3月1日起实施。
虚拟空间不再虚拟,让很多网民颇有些不适应:再也不能冒充美女去网恋了,再也不能随便在网上骂领导了……如果这些都无关痛痒的话,还有一部分人担心,再也不敢网上举报了,因为害怕后台的个人实名信息有可能被用于胁持报复。
说到网络举报,是个很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它的确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成功地将一些官员拉下马来,著名的案例有:《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微博上实名举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后经中纪委调查,刘已被判囚终生;2013年一位美女博士常艳写下一篇名为《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的12万字长文,点名披露自己与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长期进行情色交易,衣也随后被免职。
但是,举报本就不应该成为网上随处可见的内容,应该通过畅通举报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中纪委在这方面的工作就是成功的例子。
2013年,中纪委开通举报官网,发布举报流程指南,还向海外网友开通英文举报……全方位地利用互联网资讯平台,完全掌握了反腐工作的主动权。2012年12月到2015年1月,中纪委网站上公布的被调查官员(正厅级以上)达218名,包括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等远远超过普通网民想象的大老虎。面对中纪委傲人的反腐成绩单,用事实树立起了“要举报就找中纪委”的形象,谁还会漫无目的地在网络上胡发信息?
所以,就举报而言,实名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否所有举报渠道都畅通了?是否正当渠道的举报都会得到及时反馈?举报人信息是否会受到保护?倘若各个层面和机构都能够像中纪委一样对待这些工作,网络举报乱象自然消失。潮水退去后,混在其中的假信息、诬告诽谤也必将水落石出。
比举报问题更深层次的担心是,净化网络会不会损害互联网的开放?如何在净化同时保证互联网百家争鸣的舆论场?
有人说,互联网对中国的革命性影响就在于,它前所未有地提供了一个没有边际的横向联系平台,以及一个没有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在实名制后,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官与民、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纵向结构,会不会被复制到网络空间中?被互联网释放出话语权的社会底层,是否会重新回到“沉默的大多数”?不同的意见是否能保留足够的表达空间?
以开放、透明、平等为内核的互联网精神,由于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全球范围的信息都清晰可见,其开放和透明指向平等的世界,尽管理念上的平等从未成为现实,尽管斯诺登揭示出虚拟世界的权力与争斗绝不亚于现实世界,人们还是相信,整个社会的转型方向与互联网的开放、自治精神是相契合的。
在互联网精神乃至互联网经济已经深入民心的今天,人们既需要网络的秩序与规范,也需要开放与自由。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是互联网管理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