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郭宁宁在新华网国际思客会“中新建交二十五周年:经济合作与机遇展望”论坛上的圆桌对话和现场问答。
问:新加坡企业去中国投资,中国有哪些好的政策,好的优惠?
答:我想表达三方面的意见。
首先,中国走出去、全球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按照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中国在未来成为第一经济体也不是天方夜谭。“一带一路“从海上进一步向海外延伸拓展,也符合中国与全球经济合作往来密切的态势,我们要积极地面对。
其次,全球金融格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的金融政策都出现了一些分化,问题不同,目标不同,政策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而欧洲、日本却又出现了向量化宽松发展的趋势。形势、政策分化,同时复杂多变,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带来很多风险。在一体化浪潮下,企业战略扩展的空间也非常大,对于金融机构也是如此。机遇和挑战两者对比,还是机遇更多,需要机构和企业一同来面对,抓住机遇,一起合作应对挑战。
第三,金融机构在帮助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有非常积极的心态,也要积极融合联动,发展创新。发展不可能一路向前,肯定会一波三折,但大趋势还是向前,要积极面对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像中行这样有代表性的中资机构,还有更长的发展阶段,要利用国际化的优势、全球一体化的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做长期发展的基础。
问:在与世界的融合中,中国应该如何开展经济、慈善和文化方面的整体融合?在未来,慈善基金会和中国的文化或经济组织应该如何合作并走出去?
答:金融行业的整个经营理念,以前可能更强调“三性”: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现在也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金融企业、公众公司和上市公司强调对股东、客户和员工的责任,同时还增加了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承担义务,所以目前和未来,我们在这方面都应该有更多的重视和担当。
第二,作为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主体,特别是在海外,还是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在此基础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有密切的往来,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否则就容易到处碰壁,交不到朋友,发展也会受限。
第三,要把社会责任放在前面,比如我们也会从事一些慈善活动,而不完全是为了盈利或推广市场。在慈善捐助方面,虽然我们有自己的集团政策,但总感觉自身的力量还是非常小,所以建议更专业的组织和机构来凝聚各个方面的、更微观或更小实体的力量,这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专业人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