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史上,我们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思维的萎缩和享乐思维的扩张。
近来,青年人创新创业大潮风起云涌,媒体对于这些开创者的“鼓与呼”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冷眼旁观许久,总觉得中间少了点什么。近日,看到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两名环卫工人举着“心愿卡”的照片,让我突然醒悟——两位劳动者在心愿卡上写着:“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点回家过年!谢谢体谅!”
遍地纸屑,满城硝烟,鞭炮之声震耳,这曾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之一。环卫工人拿着一柄大扫帚,昼夜清扫马路的“刷刷声”也曾是儿时的重要记忆。但是,改革开放了几十年,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革命层出不穷,创新创业遍地开花,而我们的劳动者还拿着原始的工具在劳作——我甚至怀疑是不是从商周时代就用这种工具了。之所以他们的心愿是让大家少放点鞭炮,是因为劳动工具太差,效率太低。倘若有一种工具可以在10分钟内清扫完马路,恐怕也不会有这些无奈之举了。在北京,也是近年才出现小形的扫地车,大量的地方还是人工式清扫。长期以来,碎玻璃、铁钉扎破环卫工人的手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实,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开发一种不怕利器的手套应当不是什么难题,但很可惜“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为劳动者做的创新太少了!至少这不是今天很多青年人创新创业的主攻方向。
那么青年人的创新创业思维都集中在哪里呢?且看青年人津津乐道的创业创新的先锋们:雕爷牛腩、黄太吉、节操精选、“伏牛堂”牛肉粉、西少爷肉夹馍,还有此前更为抢眼的聚美优品、准备秒杀比特币的锐波科技,风行一时的炮否科技、陌陌等等。如果到中关村创业一条街去看看,大家谈得最多的也是最起劲的是年轻用户的娱乐、学习、社交三大刚需。说实话,从青年人的感受来讲,很符合“潮流”,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的“玩票”,看不到几分“劳动创造”的身影。可以说,一些青年人的创新创业中充满了危险的“享乐思维”,而缺少“劳动思维”,很多创新已经不再为劳动者服务了,而是转向享乐者了。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做实业,也是这种思维在作怪。这是一种可怕的倾向!
我们可以放眼看看那些创新强国:比如,德国人的厨房像兵器库,每家每户都有许多不同大小的锅、盆,煎肉排、煮土豆、煮汤、煮菜汁,等等,不同的饭菜用不同的锅。主妇在厨房里不是做饭,简直就是做化学实验,温度计、量杯、滴管、天平、计时器一应俱全。不论果、蔬、肉、骨,也不论是撕、拉、拔、削、剁,还是搞出方、条、圆、扁、片、块、丝、角,德国主妇们都有一定的专属工具,目的就是要人省时省力。这些创新完全是从劳动者角度出发而设计的,背后包含着复杂的产品功能分割化和业务处理流程化的劳动性思维。而现在中国的80后、90后的女孩子是不怎么进厨房的。她们很多人会有整柜子的衣服、包包和鞋子,但只会用一条抹布去擦所有的地方,用一把小刀去切、割、削、砍。记得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很喜欢看美国的农场和花园,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甚至一个小小的剪枝工具,都可能让你发自内心地赞叹。那些大型现代机械,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要知道,古代中国是传统农具发展和冷兵器的鼎盛时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从明代起至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农具除增加了代耕架、稻桶、虫梳及捕蝗器具等少数机具种类以外,在材料、动力、农具种类上都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在近现代史上,我们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思维的萎缩和享乐思维的扩张。最近大家流行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吹风机,其实,日本在劳动工具上的创新多得数不清,只是很多人只看到了享乐性的部分而已。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创新强国的根本在于劳动思维的发达,即使是微软、谷歌、iPhone的创新起点也绝不是享乐,而是劳动效率的提升。
可能有人会说,当今世界物质极大丰富,我们已经居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OK,没错,这是指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是每一个生在这个时代的人都有这种资格。这就如同跃居食物链顶端一样,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化出强健的肌肉、发达的智商和锋利的爪牙。强大的社会、强大的国家,需要整个生产体系的积累,而作为个人,需要劳动思维和劳动技能的艰苦训练。后发优势是建立在少走弯路上的,而不是一步登天。成功的路径可以缩短,但成功的步骤不能省略。没有哪个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强国是建立在享乐思维的基础上,相反,教训倒是比比皆是。
因此,青年人创新创业重视个人体验,是应当鼓励和褒奖的。但是,我们的80后、90后大多是没有什么劳动经历的人,是没有树立起什么劳动思维的人。要知道,80后农民会种地的都很少了——那么,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恐怕也只会沿着享乐的路子往前走。如果引导不当,恐怕南辕北辙,这才是深可忧虑的。
更进一步讲,为劳动者而创新,劳动者会终生感激!为享乐者而创新,他们很快会将你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