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要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博士后、中学文理不要分科、不要贬低中国本土教育”。谈起教育科技改革,周其凤提了三个“不”。
不要设置博士后管理机构
“如果不取消现行的博士后政府管理机构,对任何其他回答,我都不满意”。 中科院院士周其凤提出,“博士后不应该成为博士以后的学位”,他建议取消博士后管理机构,让博士后流动站不在“权力包裹”下产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博士后制度,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但在周其凤眼中,现行博士后的管理,“已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了”。
在他与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周其林等代表,联合提交的建议中指出,博士后管理过于僵硬,出站时有评优、任职资格认定等做法,不利于在宽松的环境下探索研究;管理成本大,耗费太多精力在评审等环节,而非创新研究上;博士后期限一律两年,不够灵活……
“不是要求取消博士后,也不是不要政府支持和重视,但政府要放开对博士后的管理权”。
他认为,政府并不清楚具体研究项目对博士后的需要,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人数、待遇、年限、评价、研究成果的处理等等,都应该让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自主决定。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放权让企业自主招收、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博士后,尤其重要”,他强调。他补充道,“还能有效促进博士生的就业”。
博士后的定位也存在问题。“博士后是一段研究工作经历,有利于培养科学判断的能力,但它不是正式职业;把博士后当成高于博士学位的说法或做法,很荒唐!”,他说。
周其凤提出,目前中国设立博士后是由国家人事部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而这个机构存在,就意味着存在编制,有经费,有权决定谁可以设博士后流动站,谁可以招收博士后,博士后要给什么待遇等。
周其凤说,博士后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到了该改进的时候了。他建议取消掉博士后管理机构,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国内外招有博士学位的人。他认为,这样不仅能促进科技创新,还能促进博士生就业,也能避免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就做博士后的现象。
中学不要文理分科
而谈起“中学教育的改革”,他连称,“过早分文理科,很糟糕”。
在周其凤看来,学科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同学科对思维的培育效果是不同的,如有的强调抽象思维,有的重形象思维,有的侧重归纳分析和逻辑推理等等。
他认为,中小学阶段还是人脑的发育期,全面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使大脑发育更全面很关键,所以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种种锻炼,加强人格、体格和性格的培育,是重要而不能偏废的。
“但现在搞颠倒了!”,他摇摇头说,现在到了大学,反而要强调“理科生学点人文、文科生学点数理”,是当前没办法的办法。
不分文理课,学生的负担岂不更大?“想轻轻松松,就有好前途,是不可能的”,他顿了顿,继续说,“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话,但连学习紧张这点苦都不能吃,还能寄希望他将来挑起国家建设的重任么”。
“而且,分科就能减轻负担吗?”,他反问道。
不要贬低中国本土教育
“那中国的教育和西方比,差在哪儿?”
“中西教育各有优劣,但总体说来,中国的教育也并不很差!”
他坦言,中国在科技等方面还落后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批评是批评,不要全盘否定”。
“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靠的是谁?不能说没有海外培养的人才的贡献,但主体还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人才”,他称。
“评价中国教育的好坏,有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对中国发展的贡献”,他说。
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周其凤认为,中美文化、社会情况不同,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差异明显;对于美国教育中的精华,中国需要学习,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
他说,美国的学校也良莠不齐,美国教育也并不象有些人想象的绝对公平,比如照顾校友、照顾赞助人等,在国外很多大学是通行的,而且是得到社会认可的潜规则。
而他强调,中国传统教育中,重视文化传承、尊重历史,提倡孝悌、谦恭,尊重师长,友善待人等,都应该传承下去。
“因为说了中国教育成功,又说了美国的教育有失败,曾有一些网友骂我。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对自己不要妄自菲薄,对美国也不要盲目崇拜!”,周其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