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工作,从事矿业行业,所以更关心教育和环保问题。当前,我国依然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教育问题、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社会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才能让“中国梦”更快实现。
要用社会力量促教育,政府不能“大包大揽”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蛮拼的”。但是围绕教育的问题依旧不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高校去行政化、开放自主招生等,但自设学位和农村孩子的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其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在国家财务里如何给他们“切蛋糕”。
教育的问题不仅多,而且也很复杂,所以政府在推动教育改革上也应转变思路。我们长期习惯于把教育的所有问题都让政府来大包大揽,但由于财政有限,稍有疏漏、解决不好,就难免造成很多问题。因此,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和思路有待转变,应更多地引导社会力量来办教育,考虑如何吸引社会力量投身教育事业的问题,并鼓励、倡导发展民办教育。只有这样,教育的“国家队”和“社会队”才有机会融合在一起办教育,我们国家的教育才更有希望。
多少“禁令”才能管好教育?
教育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需在去行政化方面寻求突破。但如何进一步去行政化,如何进一步发挥大学本身的办学积极性还有很多路要走。
行政化的教育是有局限性的。例如,教育部2015年高招工作通知,包含了针对高招工作的26个“不准”,但这些“禁”能在长远上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种种问题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不断有一些新的、没有想到、没有规制到的问题,这是否需要明年就推48个“不准”,后年推56个“不准”?用这种方式管理学校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
因此,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给学校更多空间和时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高校自己去规范。然后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去监督、检查学校,给学校一个核心、原则和方向就可以了。而不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去规制教育。
此外,大学校长应该职业化。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长的任职周期平均一届不到五年,但有人统计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是14年,远长于我国。而我认为,一个大学校长想把一个大学搞好,没有十年八年时间是不会有起色的。
高考改革可倒逼教育整体改革
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对的,由曾经单一的考试变为综合衡量一个考生的素质,通过高考改革,不仅仅是看考试或者看成绩,而是把平时成绩和考生特长的成绩都考虑进来。这样可能会倒逼我们的中学教育、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因此,高考改革总的思路是对的,首先在上海和浙江实行,然后再逐步推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间,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问题。这要理性看待,有问题很自然,没有问题才不自然,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政府不必管的太窄太细,可以让大学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门负责去督促学校:一是看其有没有失职,二看学校是否存在腐败现象,三是看学校是否对每个考生的公平性做出了考量。我认为有这些大的原则就够了。
“痛”的不只是教育
两个现象需要从本质上挖掘。第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持续升温。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大学的教育问题,其实不是这样。大学传道、授业、解惑,但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比如今年可能就会更严峻一些,经济下滑,很多高耗能的工厂都关了,新兴产业又没起来,那毕业生就会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其实,不论在哪个国家,创业成功的也是少数,多数人都失败了。因此把培养学生创业作为一个指标还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学校很重视对学生创业的培养,除了在专业教育之外,我们更强调通识教育。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习不成问题,尤其是慕课(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出现以后。
第二,春节期间,一个博士生在他的返乡笔记中描述乡村的“知识的无力感”引发关注。有人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有人认为是农村政策出了问题,我认为这些都是表面问题,根本问题是社会财富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如何能够让所有的年轻人,无论是“穷二代”还是“富二代”都有希望,让每个人看到只要好好奋斗都能有前途,这样社会才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