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林毅夫:发展经济,不能陷入这三个误区
林毅夫:发展经济,不能陷入这三个误区
2015/3/23 0:14:36 | 浏览:1890 | 评论:0

雾霾是经济增长快引起的?产能过剩是投资造成的?经济下行,政府就不该做基础设施建设?这几种错误思路必须纠正,因为不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

林毅夫:发展经济,不能陷入这三个误区

  近日,林毅夫在第40次中国经济观察CEO的季度报告会上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节选。

  实现7.0%左右的经济增长,从各方面理由来看是合理的,因为我们有相关的条件。但真正要落实,还要解决几个思路性的问题,因为现在有一些思路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雾霾是经济增长快引起的?

  比如说雾霾,确实影响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但是好像在社会上有不少人看到雾霾很严重,就认为这是因为发展快造成的,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看法。大家都希望有比较好的环境,认为经济增长慢一点,提高增长质量,那是好的。但是不是这样呢?雾霾确实需要解决,但它是不是经济增长快造成的?

  还是拿印度来对比。1979年时,我们的人均GDP是182美元,印度是227美元,比我们高出15%;但2014年,我们的人均GDP达到了7572美元,印度只有1626美元,还不到我们的四分之一。这就代表在过去的36年中,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比我们慢。

  我们现在关心雾霾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2012年印度的雾霾问题比我们还严重。所以这样一对比,马上就能发现,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三四个百分点,我们的雾霾就会好。

  雾霾确实严重,我也不喜欢,但仔细分析一下,雾霾是怎么造成的?我想有三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跟发展阶段有关。因为像我们这种中等发展中国家,都处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制造业的能源使用密度高,排放密度也高,这时的环境无论是相对于农业社会,还是相对于高收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制造业社会而言,环境问题都要更严重。中国是这样,老工业化国家,比如英国、德国、美国,在制造业阶段的时候环境也差,这是共同的问题,除非不经过制造业阶段。

  第二个原因,与能源结构有关。我们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这跟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社会比起来,污染更大。

  第三个原因,跟环境执法有关。

  当然要想解决的话,这个问题也会缓解。但能源结构从以煤炭为主变成以清洁能源为主,需要一个相当缓慢而且代价很高的发展过程。那是不是把经济放缓,雾霾就会好一点呢?如果像APEC期间那样让工厂停产,一段时间还可以,但如果一直关闭的话,经济就回到八十年代的水平了,那大家也不能接受。

  所以,如果放缓经济增长速度,那就会使我们停留在制造业的阶段更长,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高收入阶段也更晚。那么,实际上环境污染、人民受影响的时间就越长。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知道了雾霾的问题;如果到欧洲去就会发现,他们快速发展阶段也就是3%的增长,环境恶化却都持续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

  所以我认为,用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解决雾霾的方法,虽然初衷非常好,但并未针对问题本质,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要忍受更长时间的环境恶化。这是第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产能过剩是投资造成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产业产能过剩,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都是投资造成的,所以应该降低投资,转变成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我觉得这个看法似是而非。因为我们现在的过剩产能在钢筋、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方面,这些都是建材,都不能直接消耗掉。如果降低投资,对这些建材的需求会随之减少,就会造成产能更过剩的局面。所以并不是增加消费、减少投资就能解决产能过剩。

  比如,现在的钢材水泥已经很多了,再去投资这些产业,可能让产能过剩更严重,这个说法我同意。但如果去投资我前面讲的那些产业,比如产业升级的部分、基础设施不足的部分、环境改善的部分、城市化的部分等等,那些方面的产能并没有饱和,投资就不会导致产能过剩,反而是在补短板。所以观念上面要纠正。

  实际上我并不是说不需要投资,而是任何地方都不能乱投。主张“投资”当然是指有效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让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有效投资。如果能够有效投资,就业和收入就都能够增长。这种情况下,投资会拉动消费,经济会保持比较高速的增长。

  经济下行,政府该不该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是:政府现在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不该采用一些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不该降息或降准,因为这可能会增加信贷风险,或者不该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一些项目的投资。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比如说有一些很严肃的学者,我很尊敬他们,他们做宏观分析,发现2008年到2012年间,我们的财政政策最多的时候,政府投资项目的回报率比企业低,所以认为应该支持企业投资,政府不该采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

  第一,要问问,为什么2008年和2009年政府积极使用财政政策?如果企业做了,政府就不会做,正是因为企业不愿意做,政府才做。

  第二,计算基础设施回报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周期,因为这可能比较长,甚至是三四年。一般企业投资的周期较短,所以在投资的时候是没有回报的,然而回归分析都把这些加在一起。并且,很多基础设施投资都有外部性,比如把路修好了,对民营经济就有很多外部性影响和回报——汽车轮胎的损耗减少,成本降低,排队和交通的拥挤减轻,这就节省了交通时间和成本。但一般的分析里面是不包括这个的。

  第三,即使把这些都算进去,到最后发现政府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那这些基础设施还要不要做?如果政府来做回报率低,让企业来做,可除了少数几个有垄断的项目之外,大部分基础设施的长期回报都比较低,这种情况下企业是不会去做的。比如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银行一直在强调说基础设施如果有回报,让企业来做就好,政府不要做。导致的结果是到2000年左右发现,在过去30年里,只有一项基础设施上民营经济非常积极,就是移动通信。除此之外的基础设施,谈了30年基本没人做。

  今天到发展中国家去看,会发现到处都是基础设施的瓶颈,那就增加了民营经济的成本,经济发展就不好。所以,政府应该对基础设施建设有责任,即使投资回报可能低一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必须由政府来做,就要考虑是什么时候做,是在整个经济下滑的时候做(因为这时民间投资不足),还是等经济已经非常热了再去做。如果在经济很正常、很热的时候,政府再去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火上加油、经济过热。所以当经济下滑、各种建材成本较低、民营投资不足的时候,政府来做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最好的。

  2009年在世界银行当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我一直在提倡这个观念,但当时呼应的人非常少。我很高兴看到去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出的《世界经济展望》里,讨论说在经济下滑时,是政府来做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时候。我很高兴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对此形成共识。

  如果我们能够克服以上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把我们的有利条件用起来,相信在2015年实现7.0%左右的经济增长,完全是有可能的,也是合理和必要的,并且很有可能是在7.0%之右,而不是7.0%之左。

林毅夫:发挥出中国经济8%的潜力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有8%的增长潜力,要发挥出增长潜力,既要有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也需要投资和新兴产业拉动。

林毅夫:发展经济,不能陷入这三个误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含义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过去慢,2014年中国经济7.4%的增长速度,跟过去36年平均每年9.8%的速度相比,下滑将近25%,今年的增长预期则是7.0%左右。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情况下,有些产业,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建材行业是按每年10%的增长预期而形成产能的,增速下滑以后这些产业出现过剩产能,有一些困难是必然的。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左右的增长速度依然是最快速的增长,再加上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占全世界的13%,仅仅是7%左右的增长对全世界增长的贡献也是每年将近一个百分点,今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大概只有三个百分点。所以全球30%的经济扩张仍将由中国贡献。

  新常态的另一个含义是,过去帮助取得中国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会逐渐失掉比较优势。这是由于7%左右的增长仍然是很高速的增长,我国的工资会继续增长很快,导致过去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产业失去比较优势,这些产业会出现向外转移。这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随着工资上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又把这些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一样,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需要把生产过程中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去创造第二春。同时,我国的经济也要利用好这些年快速增长积累下来的人才和资本,将这些要素配置到技术水平比较高、资本比较密集,附加价值比较多的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里去,这种调整本身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部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外资企业转移出去,有大量外资也会转而投向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的部门里去,去年韩国三星就在西安设立了一个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厂,所以中国仍将是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我国增速的下滑,有上述新常态中所蕴含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和周期的因素。传统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从出口来看,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从2008年那场危机中复苏,令出口增长变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出口增长16%~17%,去年跌到了3.4%,今年的增长目标也只有6%。从投资角度看,2008年危机后,很多国家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去支持一些投资项目,经过6年时间,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也不可能维持过去那么高的增长速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我国的增长速度。

  不过,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有8%的增长潜力,要发挥出增长潜力,需要有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外部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我们的出口会增加得比较快,经济增长就会比较接近8%。

  而内部要把8%的潜力发挥出来,就需要投资和新兴产业拉动。新兴产业必须符合国家的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利润较高,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多,收入和消费增长也会较快,资本积累较多,有利于产业进一步升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要达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规划,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不断转型的过程,必须有创新性企业来推动。创新的风险很大,在政策上必须给进行创新的企业一定的激励。企业的创新能不能成功还决定于金融安排、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配套条件的改善,这些都需要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来进行,或是由政府来提供这方面的完善,所以,经济要发展好也要有一个有为的政府。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有为的政府,如果这两只手都能发挥好作用,就能比较好地利用经济发展潜力,得到较快速的发展。我国在8%的增长潜力下,完全有可能实现7%左右的增长,当外部环境比较好时增长会高于7%,在外部环境比较不好时,也不至于比7%低多少。

  观察中国的经济应从两个方面看,既有忧又有喜,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在有些产业失掉比较优势、有些产业产能过剩、有些外资撤出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的产业不断涌现,就业增加很多、工资增长很快,许多外资涌进的利好面。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为导师起草书稿,却意外收获博士论文…… 2024-05-02 [52]
中国现在究竟有多少博士?数量及所占比例是多少?看这一篇就够了! 2024-05-02 [121]
10余年,辗转多地读博,终于迎来高光时刻!她用2张图,发了一篇Nature! 2024-04-28 [175]
一个历史学教授的感悟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多半靠不住 2024-04-28 [202]
托马斯·奥格登:对崩溃的恐惧和没有活过的人生(Fear of Breakdown and the Unlived Life) 2024-04-26 [164]
海伦·文德勒逝世丨批评家是如何炼成的? 2024-04-26 [151]
丹尼特:哲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2024-04-26 [149]
许倬云: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逐渐一步步往下走,真是吊诡的现象 2024-04-24 [240]
杨祖保教授:在跌宕的分离世界中提纯的高科技 2024-04-24 [184]
沈志华教授应邀主讲“对冷战起源的再思考” 2024-04-24 [24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