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癌症治療研究多專注於標靶治療,但療程結束後,下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降低復發可能」。希望城醫學中心(City of Hope Medical Center)癌症病理學(Cancer Etiology)主任Leslie Bernstein主要研究生活習慣對癌症罹患與復發的關聯,表示運動對癌症預防、療程後保健扮演「關鍵性角色」。「少吃多動」不再只是減重口號。
Bernstien表示,當初欲找出造成癌症的主因,發現許多癌症的風險因子並非自己能控制。如女性經期是引發乳癌的一大風險因子之一,但除非手術摘除卵巢,提早進入更年期,罹患乳癌的風險相對降低,經期並非自己能控制。此外,學者也發現生育能降低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越年輕生育、罹患乳癌的機率越低,但也不能控制女性幾歲生幾個小孩。
因此,Bernstien自己本身年輕時是游泳選手,經期很規律正常。分析上述罹癌風險背後的原因時,發現皆是因女性賀爾蒙變化造成癌症風險。由此發想,「運動是否對乳癌有一定程度的影響?」。Bernstien一項研究調查年輕女性的運動習慣與第一次經期的時間點,爾後也比較罹患乳癌的女性與健康的女性,同樣年紀、社經狀況等以確保有同等的管道取得醫療照護。
研究發現,不分族裔、罹癌的年紀,數據皆指出有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大幅降低。其中,若每周有運動三至四小時的習慣,罹癌的機率降低40%到50%。此外,維持運動習慣長達五到六年以上,老年後的罹癌風險更低,但不論何時開始,都能夠感受到運動的益處。全世界還有超過60個學術研究指出同樣的結果。Bernstien解釋,運動能幫助人體控管體內賀爾蒙的改變,如經期或更年期間女性與男性賀爾蒙的變化。
此外,也討論是否因缺乏運動造成肥胖、進而增加罹癌風險。研究發現,肥胖確實影響罹患乳癌的可能,但即使肥胖,運動還是能有效降低罹癌的風險。雖並非所有人運動都能夠減重,「重點在於維持身體健康(stay fit)」。此外,對罹患乳癌的女性,保持運動習慣也可增加戰勝癌症的機率,提高五年存活率。
不僅乳癌,接下來欲找出其他更廣泛適用於各種癌症的生物機制。Bernstien旗下的研究學者正研究運動對人體自體DNA修復能力的影響。Bernstien表示,人體內有DNA修復基因,尋找基因內的缺陷或變化,並進一步修復。學者理論指出,運動習慣能增強DNA修復能力。
不過,不論運動影響罹癌風險的機制為何,「運動很重要」。罹患乳癌的女性接受治療期間,也應量力運動。Bernstein以自己為例,去年10月剛動手術移除肺癌腫瘤,11月時已可以時速4哩在跑步機上快走半小時,每周三到四次。也恢復定期重量訓練。「即使罹患癌症,也不代表不可以再過正常生活」。
許多病患經過化療後身體十分不舒服,可能會想等到完成化療後才開始運動。但Bernstein表示,有研究結果指出,化療期間適度運動,也可有效改善療程帶來的不適。
除了乳癌,運動與肥胖也是影響其他種類癌症的重要因素。如有運動習慣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較低。不過目前結直腸癌有非常有效的預防性篩檢,因此雖鼓勵民眾運動抗癌,也建議大腸癌風險群要定期篩檢。此外,過重或肥胖的民眾,較容易死於癌症。因此也叮嚀癌症病患千萬不要變胖,過重或肥胖的病患,則會建議減重。
此外,另一項研究則欲找出所謂的「最佳運動」,但發現何種運動不是重點。無論是慢跑、騎腳踏車、舉重、爬樓梯等,只要能將心跳提高超過一般水平、感覺到喘氣、有消耗到能量,無論有氧或無氧運動都可達到運動效果。重點是找到自己喜歡、能夠培養成長時間興趣的運動,享受運動過程並持之以恆,才是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