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兩大鷹派人物─前國務卿喜萊莉.柯林頓極可能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國防部副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更上層樓,出任國防部長,兩人都是歐巴馬政府「亞洲再平衡」政策的積極倡導者和執行者。歐巴馬總統也親上火線,為「亞洲再平衡」政策辯護,並措辭激烈地抨擊中國在南海的強勢舉動。由於亞投行(AIIB)的博弈美國落敗,美國政、學界受空前震撼,更傾向鷹派立場,認為協助中國崛起不符美國利益;歐巴馬政府為避免總統大選中成箭靶,近期對華政策可能調整,美中地緣政治競爭也將更激烈。
形容美國鷹派勢力抬頭,有跡可循。指標性事件之一,是國防部「中國通」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年初出版新書《百年馬拉松》(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指中國從1955年毛澤東時代起,就對美國實施「戰略欺騙計畫」,以窮困、落後形象忽悠美國歷屆政府,不知不覺對中國施以援手,騙取美國的技術。中國「戰略欺騙」最終目的,就是不費一槍一彈,從美國奪取全球政治經濟主導權。結論是,華府過去幾十年推動向中國提供技術和援助計畫,是「美國歷史上最系統化、最重大和最危險的失敗」。
儘管這個論點被中國專家極力否認駁斥,在美國卻越來越有市場。美國更多對華政策分析人士相信,70年代尼克森總統實施對華「建設性接觸」政策,包括後來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支持中國加入全球貿易體系(WTO),原意是打造一個友好、民主的中國,但事實上,卻培養一個戰略競爭對手。這個對手眼下正挑戰美國在西太平洋霸權,有朝一日也許想稱霸全球。
鷹派觀點抬頭,讓向來主張與中國接觸的美國「知中派」悄悄調整立場。與中共高層關係良好的前財長鮑森(Henry Paulson),最近新書中坦承:「過去相信中國崛起有利於美國的人,現在開始動搖了。」他說,習近平不會等待美國宣布中國為強國,「他說,『我就是強國』,他會做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強國所做的事,留下自己的印記」。
美國鷹派戰略家們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與質疑,主要基於三個判斷:一、中美地緣政治衝突不可避免;二、中美不同政體與價值觀難以改變;三、中國龐大的國家及人口規模,必然對美國構成威脅。他們認為,儘管歐巴馬提出「亞洲再平衡」戰略,卻因國防預算削減和中東問題分心,並未完全落實,歐巴馬立場也搖擺不定。而亞洲國家紛紛倒向美國,並不是因美國給予他們強有力信心,而是中國咄咄逼人做法讓他們恐懼。一旦中國改變策略,籠絡亞洲周邊國家,則美國喪失在亞洲霸權地位是遲早的事。
鷹派人士觀點集中反映在美國外交智庫「對外關係協會」本月發布的報告《修訂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中。報告認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長期處於戰略對抗的可能性很高」,建議美國針對中國取代美國稱霸亞洲的大戰略,實施新的對華「大戰略」。美國必須把重點從使中國融入全球經濟,轉移到抗衡中國的崛起上。
由於報告集中美國數十位對華政策頂尖學者,且在美國總統大選初選啟動之際公布,試圖影響大選的用意十分明顯,共和黨、民主黨總統參選人都不敢掉以輕心。目前民調領先的民主黨參選人喜萊莉,對中國強硬態度有目共睹,鷹派色彩十足;共和黨參選人魯比歐也不甘落後,除強調美國不能放棄台灣外,還多次砲轟中國。他也頻繁批評歐巴馬政府和喜萊莉擔任國務卿時,外交政策過於軟弱和退縮。
總統大選年強硬對付對手國家,是歷次大選常態,但中國和前蘇聯不同。歐巴馬已明顯感受到鷹派壓力,並積極因應。他日前抨擊中國利用「塊頭和肌肉」,向南海地區國家施壓。國防部長卡特宣示,美國「亞洲再平衡」將進入新階段,一是繼續投資開發最新式武器,並重點向亞太地區部署;二是加強美日韓三國安保合作,以新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制衡中國;三是簽署排斥中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圍堵中國。
世局快速變化,習近平主政後對外擴張影響力,「一帶一路」雖也在解決內部經濟問題,但牽動地緣戰略,有如射出去的箭,亞投行和南海、東海效應如漩渦般擴大發酵。日本首相安倍昨天抵美訪問,習近平今秋也將訪美,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挑戰嚴峻,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