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强调,“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战略的工具。中美两国在亚太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无意于改变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同时支持国际系统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改革,但不会“另起炉灶”。美方近日也释放善意,称美国无意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方竞争,并且希望与中国在经济项目上展开合作。
中方:“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战略工具
北京参考消息网援引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报道称,丝绸之路总会让人想起香料、帝国和沙漠。不过,假如中国政府计划的一项新战略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它可能会与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崛起联系起来。有声音更将此计划称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借此拉紧周边经济纽带,以谋求地缘政治和中国利益。这项计划,指的就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新华社报道,面对质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诞生于全球化时代的“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
大陆官媒《人民日报》列出三点理由谈到,把“一带一路”类比于“马歇尔计划”,不仅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设计构想不同。美国当年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下的“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其次,根本目的不同。美国推动马歇尔计划,是借拯救欧洲来发展自己;而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则是要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第三,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马歇尔计划中,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一带一路”的战略则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谋求互利共赢。“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战略的工具,不针对任何国家或特定的组织,中国无意改变现有的战后国际秩序。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谈到,中美共同推动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对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美两国在亚太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亚太应该成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优先和重点地区。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积极的。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主张维护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改革。
美方:希望与中方展开经济合作
如今,亚投行扩容的热度正浓,中国倡议建设的“一带一路”也完全敞开了大门。近日,中国外交部官员向美国抛出了橄榄枝,“欢迎美国朋友参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而在2011年,美国曾提出构筑以阿富汗为枢纽,将南亚、中亚与西亚连接起来,以实现“能源南下”、“商品北上”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不过至今未见明显举措。
为了帮助外界的了解,中国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近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一带一路”的专题吹风会。会上,面对美国记者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中国是否愿与美国合作”的问题, 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表示,中国推出“一带一路”的构想从未想过与任何一个国家的倡议或构想竞争、对冲,只想与周边国家一起做好事情。至于其它国家的倡议和构想,双方可以共同商量,并行不悖地操作,如果有重叠的部分,可以一起探讨合作。
“未来,‘一带一路’会有很多项目,中国一家做不完,欢迎美国的公司、NGO和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各种项目中。如果美国愿意与中方就‘一带一路’或美国的倡议进行对接与合作,完全可以。 比如,中美在阿富汗问题上就有一些很好的合作。在这方面,中美之间有很多利益共同点。”刘劲松说。
今年1月,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比斯瓦尔(Nisha Desai Biswal)在华盛顿一场演讲中表示,美国无意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方竞争,并且希望与中国在经济项目上展开合作。
3 月31日,常务副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就“中亚的长久愿景”发表演讲称,中国在中亚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参与者。中国的参与并非“零和游戏”,可以加强亚洲在 陆上和海上的互联互通。而中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成为美国努力的重要补充。
“美国官方相当潇洒,显得很坦然。发言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刘劲松说。参加当天吹风会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认为,“美国官方的表态越来越积极。这样的表达有利于中美之间加强协调与合作。”
曾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的阮宗泽表示,“以往,美国提出很多倡议,中国有怀疑,存在一些戒心。而现在,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逐渐发生。中国越来越多地提出倡议,美国的戒心越来越大,位置和角色正在发生偏移。”
对于如何消除互疑,阮宗泽建议,中美可以在“一带一路”和 “新丝绸之路”之间开展对话,也可以在现有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美亚太事务磋商等平台上,加入这一议题。这将有利于双方增进互信。
推行再平衡战略 美拟增加对亚太国家投入
(徐一凡)
4月23日,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太分委员会为奥巴马总统提出的2016财年预算召开听证会,国务院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Daniel R. Russel)出席。他在听证会上指出,奥巴马提出的2016财年预算案中涉及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金额比2014财年增加了6%,是为了更好地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拉塞尔对该战略的阐述和他与国会议员的交流,无论在安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中国因素都无处不在。
听证会开始前,拉塞尔与亚太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交谈。徐一凡摄
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太分委员会主席邵建隆(Matt Salmon)。徐一凡摄
拉塞尔说,“亚太再平衡”战略已经实行6年,美国对亚太事务的再平衡建立起了密切参与该地区事务的“新常态”。在奥巴马提出的2016财年预算案中,涉及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金额达14亿美元,正是这种“新常态”的反应。其中,对外援助预算为8亿4560万美元,外交事务预算为5亿8410万美元,总数比2014财年增加了6%。这笔预算让美国以出色的贸易投资伙伴、安全保证者、民主和良善治理支持者的有力形象参与亚太事务。
拉塞尔说,8亿4560万美元的对外援助资金主要用于加强地区安全合作、促进更广泛的经济增长和贸易、提高民主发展、加强地区机构和论坛建设、处理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战争遗留问题等。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将作为一笔6400万美元资金的主要接收者。这笔钱将用来弥补它们在军事能力训练、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差距,以提高南海的安全。对于菲律宾的发展、越南的改革等,美国也有援助,以“增加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拉塞尔还说,美国支持台湾取得更大的国际空间。
拉塞尔也提到要与中国的高校、非政府组织增加互访,加强人文交流。
在听证会上,有议员尖锐地指出,“中国的政治改革止步不前”,美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投入不够”。
拉塞尔总结这两年美国亚太事务的进步时说,近来政府在亚太事务领域的再平衡工作有3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让亚太“更安全”,让日本、韩国、菲律宾等盟友“空前强大”;二是增强美国的经济利益,比如积极推进贸易、投资协定的签订与扩大,为美国企业获得了亚太市场更多的准入;三是让亚太地区“更稳定”,主要是与中国在应对天气变化、双边投资领域增加了合作,实施了签证互惠政策,并坚持在网络安全、民主、人权、保护美国劳动者及企业利益的时候“站出来”。
拉塞尔透露,2016财年,美国政府计划与亚太国家进行41个双边对话、5个三边对话和54个多边对话或高层会议,与亚太伙伴处理一系列政策问题。
2016财年预算亚太地区优先事项听证会现场。徐一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