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三年前在校內裝上了免費避孕套發放機,引發不少學生「是否默許大學生性行為」的討論。
談及「性」話題,北大和清華這兩個「鄰居」學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反應。「三寶課」--這門開課近20年的全校通選,讓北大學生公開談論「性」早已不再「難堪」。可「隔壁」清華的學生卻有些羞澀。那麼,北大性教育課到底講了些什麼?它的持續火爆,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什麼樣的心態和對性的認知狀態?
北大三寶課 供不應求
在性觀念日益開放的今天,大學生的性知識到底從何而來?
「三寶課」去年所做的課堂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性知識來自網路占比65%,超過之前的書本,躍居首位。而在清華大學「清新時報」今年所做的調查中,來自網路的比率更是高達83.4%。
那麼誰最應該承擔性教育的主要責任呢?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在2010年通過民意中國網進行調查,「學校」(81.8%)在調查結果中排在第一位。
然而,與此矛盾的是,2012年「中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討會」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年獲取性知識的渠道當中,僅有20%來自學校。在這僅有的20%中,專門開設的性教育課程更少見,而北大「三寶課」是其中之一。
在北大,學生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學了三寶課,受益半輩子」、「三寶課是選修課中的必修課」。 學生口中的「三寶課」名叫《人類的性、生育與健康》,是北京大學開設的一門全校通選課。「三寶課」這個「暱稱」來源自歌曲《吉祥三寶》中所唱到的「爸爸、媽媽和我」。
這門開始於1996年的性教育課程,經歷了從陳守良教授、程紅教授到姚錦仙副教授三代教師的承襲。歷經近20年,「三寶課」累計在冊的北大本科生選課人數已過萬,至今熱度不減,課堂容量從最初每年150人增加到目前每年的1500多人,仍「供不應求」。
1996年陳守良開課時,「三寶課」就盛況空前--教室爆滿,台階上、走道上都擠滿了人。雖然當時有些學生不好意思選這門課,但當聽課的學生回去以後,就會被其他學生追問課上都講了什麼,於是一個聽課學生往往帶動一個宿舍或一個群體開始關注性教育和性健康。
「三寶課」之所以能成為北大最受歡迎的通選課之一,在姚錦仙看來,這是因為課程所講述的知識貼近大學生生活,不僅重學術,也重實用;不僅突出性與健康的聯繫,也注重對性態度、性觀念和性健康意識的培養;不僅能引導大學生進行健康的性行為,而且對同學們未來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就像一門人生必修課一樣,有很多知識是健康、幸福的生活所必備的。」
可是,當跳出北大去看,更多的大學校園裡,性教育的內容僅僅停留在心理知識層面,大學生也常常談「性」色變、存在強烈的羞恥感,與此同時,性困惑、性無知,甚至對性的很多錯誤認識,又使他們焦慮不安,甚至因此而犯下一些不該犯的錯誤,往往終身處在陰影中。
例如,在清華一堂心理學課程上,當談及有關戀愛和性心理部分時,「幻燈片上大大的『性』字,或者只是一個生理構造圖片,就足以讓不少人害羞得不敢抬起頭。女同學們紅著臉,塞上耳塞,低頭用筆在紙上匆忙地寫著字,似乎想要通過其他的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男生們則會玩味地看著這些『特別』的字眼。」
授課老師也會巧妙地避開興許會讓同學們尷尬的公開發言,讓學生在小紙條上寫出自己的困惑和疑問。於是,小紙條上承載的問題五花八門,比如,「手淫好不好?一周幾次比較合適?」「約會的時候,我的男朋友想要和我更進一步,想發生性關係,我該怎麼做?」
而這些內容,在北大「三寶課」上「應有盡有」:讓男生和女生都瞭解自己的生殖系統解剖結構、女生的經期問題、男性女性的性反應週期、避孕及人工流產、處女情結問題以及女生如何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如何正確對待青春期的性困惑、什麼是性幻想等。
「三寶課」上,姚錦仙把性比喻成樹上的果子,如果在不成熟的情況下把它摘下來,它的味道是苦澀的;但當它成熟了之後,你再把它摘下來,就會很甘甜很美好。
1996年,陳守良開設「三寶課」時是有些阻力的,學校專門為此開會討論。當時就有人問陳先生說:「你不怕把你的名聲搞臭了?」陳回答:「我不怕!」
2007年,當姚錦仙開始參與講授「三寶課」時,也曾有人勸她不要接手這門課。但「看到青年由於在性方面的無知而出問題」,姚錦仙沒有退縮。因為,向大學生普及性教育是一種社會責任。
作為自然科學類選修課,「三寶課」主要從生物學角度來講述大學生需要關注和瞭解的基本性知識。一方面是關於性醫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知識;另一方面是與性健康相關的常識以及對性的看法、觀念和認識,其中也包括女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男孩子學會如何承擔責任。
開課近20年來,授課的3位老師也不斷思考,如何才能讓「三寶課」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並長久持續下去。
不論是面對媒體或是在與學生的交流方面,「三寶課」都延續低調且保守的傳統,迴避有爭議的和敏感的話題。這樣的做法,在姚錦仙看來,是性教育普及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我們希望這門課能一直良好地發展,不要有不好的因素來影響它,因為開好這樣的課其實是不容易的。」二是關於「性」的很多問題至今仍有爭議,「性不僅涉及自然科學,還涉及人文科學,尺度的把握很重要。」
但隨著整個社會對「性」話題的包容度越來越高,「三寶課」的教學方式也在緩慢改變。在2007年「三寶課」逐漸開始利用網絡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起初是公共郵箱答疑,到使用BBS作為課程信息和交流平台,再到現在開通了微信公眾帳號「姚錦仙」,「三寶課」一直追隨著學生的腳步。「因為我們也需要瞭解學生的觀念變化,瞭解他們需要什麼,關心什麼,有什麼問題,處於什麼狀況,而網絡能夠提供很好的窗口和平台。」姚錦仙說。
「三寶課」學生也常寫信給任課老師,有同學告訴她們自己擺正了對性的看法,「雖然性是很自然、很美好的,但也存在很多潛在風險,應該和真正愛的人分享它,做到潔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