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广州中山大学黄军就研究团队“修改人类胚胎基因”论文,发还是不发?
广州中山大学黄军就研究团队“修改人类胚胎基因”论文,发还是不发?
作者:陈 丹 | 2015/5/1 6:58:41 | 浏览:8443 | 评论:0

广州中山大学黄军就研究团队“修改人类胚胎基因”论文,发还是不发?

  如果不是国外媒体的爆炒,中国科学家团队关于“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论文或许真的就“静悄悄”地发表在国内刊物上,不动声色地被翻过去了。

  缘起——对人类胚胎基因动手术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这已不是一项陌生的技术了。在最近两三年里,科学家们普遍都用它作为编辑基因的“手术刀”。该技术已经应用于动物胚胎和人类成体细胞,目的是促进基因疗法的发展,希望能够在癌症和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疗上找到突破口。不过,坊间有传言称,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实验已经在进行。

  4月22日,《自然》杂志披露,广州中山大学基因功能研究员黄军就的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试图修改人类胚胎中编码人β-珠蛋白的HBB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地中海贫血症。这些胚胎由当地医疗机构提供,均无法发育成婴儿,不能正常出生。实验使用了86个胚胎,48小时后,有71个胚胎存活,其中54个接受了基因测试,仅有28个胚胎的基因被成功修改,但只有一小部分包含替代的遗传物质。

  据称,研究团队最初将论文投给世界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但遭到拒绝。这篇科研论文最终在中国教育部主管的英文学术刊物《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

  争议——伦理道德仍是难迈的“坎儿”

  黄军就说,论文遭到《自然》和《科学》杂志的拒绝,部分原因在于相关技术存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这两份期刊均对自己的评审过程保密(《自然》的新闻编辑团队是独立于研究编辑团队的),但承认,编辑人类胚胎基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自然》编辑部主任瑞图·德汉德说:“这是一个发展迅速而且复杂的领域,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地采取过分简单化的政策。”她表示,自然出版集团正在广泛咨询专家,希望就这个课题制定一个“不断进步的政策”。

  《科学》杂志方面也称,“我们坚信,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力必须得到社会观念的认可,只有在建立共识的过程中才能铺平向前发展的道路。”

  《细胞》杂志主编、细胞出版社首席执行官埃米莉·马库斯则表示,她的杂志“愿意考虑发表关于人类种系基因组编辑的论文”,如果这类论文符合较高的技术和道德标准的话,而且她的团队“对于这些研究有关的复杂伦理问题和潜在的社会影响很警觉”。

  《蛋白质和细胞》杂志的编辑说,他们之所以刊发这篇论文,是为了对这类研究工作“敲响警钟”。该杂志执行编辑张晓雪在4月28日发表的社论中写道:“在这种非同寻常的情况下,编辑部作出的刊登这项研究的决定,不应该被看作是对类似尝试的一种认可或者鼓励。”《蛋白质与细胞》杂志总编辑饶子和补充说:“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的伦理争议进行了认真探讨,我们预计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但需要发表它才能引发讨论。”

  《蛋白质和细胞》杂志的出版商——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证实,经该杂志审核,黄军就团队的研究获得了相关机构的批准,并有胚胎捐赠者的知情同意书。他们还证实,这项研究是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中关于人类医学科研伦理原则的条款,也没有违反中国法律。

  这篇论文是在3月30日提交给《蛋白质和细胞》杂志的,4月1日被接受。斯普林格出版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论文提交时还附上了《自然》和《科学》杂志的同行评议意见,作者已经基于这些意见进行了修改,这有利于快速审查,并且在这两天内又进行了一轮同行审查。总编辑饶子和认为,两天时间“相当长”,“你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文章一次性发给所有人,这跟以往不一样”。

  影响——是个里程碑但并不够成熟

  《自然》和《科学》杂志拒绝刊登论文固然有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但从研究披露的数据来看,这项技术本身也并不是百分百完美——不但胚胎被基因修改的成功率不高,而且实验中“基因脱靶”现象也很多,即非目标基因被篡改了,由此导致的基因变异可能具有破坏性。与以往利用小鼠胚胎或者人类成体细胞进行的研究相比,此次实验观察到的基因脱靶比例高得多。倘若真的将该技术应用于人类,稍有差池,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对胚胎进行的基因修改(称为种系修改)是可以遗传的,可能对后代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黄军就也毫不讳言:“如果想在正常的胚胎中编辑基因,成功率必须接近百分之百才行。因此我们停止了实验,我们认为技术还不够成熟。”

  黄军就说,有批评者指出,成功率低和大量的基因脱靶突变可能是因使用问题胚胎导致的,目前他正计划用人类成体细胞或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力求减少基因脱靶现象。但他坚持认为,这些与正常人类胚胎接近但无法发育的胚胎是一个更有意义的模型,“我们希望向全世界分享我们的数据,让人们知道这样的模型上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

  哈佛医学院干细胞生物学家乔治·戴利评论说,“这是世界上首例运用CRISPR/Cas9技术修改人类植入前胚胎基因的尝试,这项研究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记警钟”,“给了那些认为这一技术能完全清除疾病基因的人一个严厉警告”。

  正如《自然》杂志所指出的,改造人类胚胎基因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论文发与不发,都改变不了实验已经完成的事实。而任何关于人类胚胎的人为操作,总是会引起激烈争论,但争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制定出明确的规范标准,让科研真正朝着有利于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348]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730]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754]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778]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876]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843]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835]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835]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990]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108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