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指出,此事本是技術糾紛,但將教授的科學研究無限「政治化」,甚至上升到「商業間諜」的程度,必將損害正常的學術交往。
「中國青年報」報導,5月16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張浩在受邀前往美國鳳凰城參加國際微波會議途中,在洛杉磯國際機場入境時被捕,並被美方聯邦檢察官以「商業間諜」等罪名起訴,同時被起訴的五人中,還有該校教師龐慰、陳津平。美國司法部網站5月19日公布此案。
報導說,天津大學高度重視學術道德建設,加強學者自律,維護學術的尊嚴,對學術不端行為採取零容忍態度。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校訓和「嚴謹治學」的校風,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校方表示對於任何無端的指責和侵害學校聲譽的行為予以強烈譴責,並保留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校譽的權利。
校方說,被指控的三名教授從學生時代起,一直從事微納製造相關領域科學研究,持續至今並不斷取得進展,並與國內外同行保持著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目前三人及所在團隊已在國際、國內刊物上公開發表相關領域論文42篇,擁有美國授權專利九項,中國授權專利七項,其研究成果是公開的,符合國際科學研究規律和學術道德規範。
三位教授中,龐慰2006年獲得美國南加大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隨後入職美國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公司,2009年受聘天大精儀學院擔任教授。張浩2006年獲得美國南加大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隨後入職美國公司Skyworks Solutions,2009年受聘天大精儀學院擔任教授。陳津平2004年獲得天大儀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2006年在該校光學工程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2006年該校受聘精儀學院擔任副教授。
天津大學還表示將繼續密切關注事件發展,並會為張浩及其在美家屬提供必要的人道和法律援助。校方指出,美方這種舉動「嚴重危害了中美學者間正常的學術交往,希望美方今後能夠為這些學術交往活動提供必要的保障」。
天津教授遭美誘捕 中國嚴重關切
美國司法部19日起訴6名中國公民,包括張浩(小圖左一,取材自微博)等3名天津大學教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大圖,取材自外交部網站)稱對有關事態「嚴重關切」。
美國司法部前天以涉嫌經濟間諜及盜竊商業秘密,起訴包括3名天津大學年輕教授在內的6名中國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天說,對有關事態「嚴重關切」,正進一步了解情況,並將確保他們的「正當權益不受損害」。
綜合媒體報導,36歲的天津大學教授張浩於16日來美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時,在洛杉磯機場即被拘捕。如果罪名成立,他將會面對最高50年的監禁。
據稱,被起訴的另外5人則仍身處中國。
另據新京報報導,針對美方起訴,天津大學宣傳部副部長宋雪峰表示,他們正在核實情況,暫不接受採訪。對於會給予被起訴的老師何種幫助,宋雪峰表示,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校方會關注進展維護職工權益。
天津大學一些師生對美方的控訴並不認同,認為這非間諜罪,只是知識產權問題,中國教授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壟斷。
天津大學一名拒絕透露姓名的宣傳部職員則對路透表示,天津大學已經展開調查,並將很快向外公布官方的回應。
2個月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到美國訪問,事件無疑給中美關係平添緊張氣氛。去年5月,美國司法部也曾有類似舉措,宣布起訴中國解放軍61398部隊第3支隊5名軍官,通過駭客(黑客)行為入侵美國政府和企業。但中方堅決否認。
中國外交部昨天下午舉行例行記者會,洪磊在回答媒體詢問時表示,中國政府對有關事態「嚴重關切」,正進一步了解有關情況,並將確保公民在中美人員交往中的「正當權益不受損害」。
高調指控明星教授 美中關係再度受挫
美國19日指控六名中國公民竊取商業機密,「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一舉措可能對中美關係造成新的衝擊。「紐約時報」則指出,中國幾名明星教授被美國指控,在中國令不少人震驚。
「華爾街日報」引述專家指出,美國司法部本周宣布的指控表明,美國政府在這一已對兩國關係造成負面影響的問題上立場更趨強硬。這是美國指控與中國政府有關人士竊取公司機密的最新案例。
儘管起訴書未提到有天津大學管理人員或其他中國政府官員牽涉該案,但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中美關係專家黃靖表示,該案向中國政府傳達了一個強烈信號,即中國應當嚴肅對待此類活動。如果此類機密竊取行為被發現是政府支持的,將對雙邊關係造成嚴重破壞。
中國公民被訴的背景是,美國司法部正高度關注經濟間諜活動。美國反知識產權盜竊問題的委員會2013年發布的報告曾指稱,80%的美國公司知識產權失竊案都是中國所為。去年,美國成功地將兩名工程師定罪,這兩人涉嫌從杜邦公司(DuPont Co.)盜取一款白色塗料的生產機密並將其賣給中國國企。
律師指出,大多數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似乎都是想賺快錢的個人所為。
上海安理國際律師事務所(Allen & Overy)合夥人、專門代理知識產權和保護商業機密案件訴訟的白建民說,很多投機者認為中國是個可以成事的地方,他們甘願冒犯罪的風險。他說,現在中國國內湧動著大量資金,都在尋找可以投資的科技創業項目。
「紐約時報」指出,上述被指控的教授的同事說,他們都是所在領域的新星,而他們的所有政府關係,均來自他們供職的那所渴望在微芯片設計和銷售領域大有作為的大學,因此美國司法部19日的指控得到了中國媒體的廣泛報導,令許多人大吃一驚。
報導引述天津大學的工程學教授李杏華說,被逮捕的張浩教授因為「非常年輕有為」而為人所知。天津大學為公立機構,是張浩和另外至少兩名被告的工作單位。他被捕的消息「不可思議」,「非常吃驚」,李杏華說,「大家都在討論這件事」。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表示,他們在天津大學工作,並不意味著就獲得中央政府的直接支持,或者在為政府牟利。
沈丁立表示,各國想要從其他國家竊取信息實屬正常,它們之間有一條心照不宣的規則,就是對這種相互的間諜行為保持沉默。他說,然而最近,美國似乎在採取新的策略。
商業間諜 美中目的不同
包括天津大學教授在內的幾名中國公民因涉嫌竊取經濟機密被美國司法部起訴後,一些分析人士提出,美國以及很多國家都在從事商業間諜活動,美國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存在雙重標準。但另一些人士反駁說,美國的商業諜戰與中國有著根本性不同。
目前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美國司法部的聲明也表示,起訴書提出的只是指控,被告在被證明有罪之前,仍假定是無罪的。
「美國之音」報導,對於美國指責中國從事商業間諜活動,中方的反應通常是反過來批評美國對其他國家大肆從事間諜活動,並且以史諾登洩密一案說明,美國在這個問題上採用雙重標準,因此沒有資格對中國指手畫腳。
報導引述「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指出,從2014年5月5名中國軍方人員因網絡商業間諜罪被起訴,到今年5月天津大學幾名教授因商業間諜罪被起訴,美國的證據顯示,中國政府參與了系統化的商業間諜活動。
他說,「很多國家都從事商業間諜活動,但不是每個國家都動用政府資源去這麼做。這是一個關鍵的不同之處。中國政府看上去樂於全力動用政府資源,例如軍隊、國企和大學,來獲取經濟信息」。
原國內安全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助理部長、「紅支法律諮詢公司」創始人羅森茨維格(Paul Rosenzweig)指出,中國的不同之處在於是竊取商業機密為中國企業牟利,相比之下,美國商業間諜活動只停留在戰略層次上。
他說,「作為政府政策,美國不會為了給本國公司牟利而去從事針對別國私營公司的商業間諜活動。美國政府不會竊取阿里巴巴的商業機密,轉手送給思科公司或谷歌公司。相反,中國政府卻非常樂於從美國公司盜竊塗料配方、家具設計以及其他智能產品,而這些公司在軍事防禦或國家安全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戰略意義,中國這麼做純粹是出於經濟利益」。
近年來,美國一些國會議員對中國政府違背國際慣例的做法深感不滿,提出擴大「商業間諜法」(Economic Espionage Act)對美國公司的保護範圍,實施更嚴厲的懲罰。
聖地牙哥加大法學院教授魯伯(Orly Lobel)指出,十年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亞洲國家在知識產權侵權案子中更多處於被告的位置,如今他們越來越多地站在原告席上,而法律界對哪一方侵權,哪些商業機密應被列在受保護的範圍之內存在很大爭議。魯伯表示,在人員、資本以及知識流通和交換日益增多的全球化經濟當中,嚴格定義商業間諜行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