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火山活动在“超级地球”上引发剧烈气温波动 气候变化将致1/6物种灭绝
火山活动在“超级地球”上引发剧烈气温波动 气候变化将致1/6物种灭绝
作者:叶怡萱 | 2015/5/20 7:56:09 | 浏览:1280 | 评论:0

火山活动在“超级地球”上引发剧烈气温波动 气候变化将致1/6物种灭绝

近日,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太阳系之外的一颗行星上监测到了气温波动。他们认为,这一波动可能是由该行星表面大量的火山活动引起的。

火山活动在“超级地球”上引发剧烈气温波动 气候变化将致1/6物种灭绝

55 Cancri e是一颗“超级地球”,属于岩石行星,大小约为地球的两倍,质量为地球的八倍。该行星位于巨蟹座,围绕着一颗距该星系中心40光年之遥的恒星旋转。

近日,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太阳系之外的一颗行星上监测到了气温波动。

这颗所谓的“钻石行星”名为55 Cancri e,研究者发现其表面气温会在1000至2700摄氏度之间波动。他们认为,这一波动可能是由该行星表面大量的火山活动引起的。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进入“超级地球”的大气层,对这类岩石行星的表面状况进行观测,因此该事件在寻找地外生命的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该研究由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带领。在两年的观测时间里,该行星表面的温度几乎上升到了原来的三倍。

通过NASA的史皮哲太空望远镜,研究者观测到了55 Cancri e上的热排放现象。

该行星位于巨蟹座,围绕着一颗距该星系中心40光年之遥的恒星旋转。

“这是我们首次在太阳系外行星上观察到如此剧烈的气温变化,对于它这样的‘超级地球’来说,显得尤其不同寻常。”剑桥天文研究所的尼库·马德赫苏丹(Nikku Madhusudhan)博士说道,他是该研究的合作撰稿人之一,“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从其它‘超级地球’表面观测到热排放现象。”

研究者认为,行星表面的气温波动也许是由覆盖行星表面的大量气体和尘土柱导致的,其中一部分气体和尘埃的温度可能相当高。而这些气体尘埃柱则可能是大量火山活动的产物。该行星表面的火山活动极其剧烈,比太阳系中大多数星体都要频繁。

“我们发现,在我们观测期间,该行星表面温度升高到了原来的三倍,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太阳系外行星上观察到如此显著的变化。”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布莱斯·奥利弗·德莫利博士(Brice-Olivier Demory)说道。

55 Cancri e是一颗“超级地球”,属于岩石行星,大小约为地球的两倍,质量为地球的八倍。和它围绕同一颗恒星旋转的行星还有另外四颗。该行星离中央恒星距离很近,旋转一圈仅需18个小时。此外,它不会像地球一样自转,因此该行星表面一半永远是“白天”,另一半永远是“黑夜。”

由于它是离我们最近的、由岩石构成的“超级地球”,要想对其表面进行细致勘察、并对其大气层进行研究,它是最合适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太阳系外行星展开的早期研究中,大多都针对与木星、土星类似的气体行星,因为它们体积巨大,易于被人类发现。近年来,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许多气体行星的表面情况,但对于“超级地球”(质量为地球的一到十倍之间的太阳系外行星)来说,这样的研究要困难得多。

对55 Cancri e进行的早期研究发现,它是一颗碳含量很高的行星,说明它是由钻石构成的。

“我们第一次确定这颗行星的身份时,测量结果显示它是一颗富含碳元素的行星,”马德赫苏丹说道。

“但现在我们发现,这些测量结果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这颗行星的碳含量也许仍然很高,但我们不像以前那么确定了——我们之前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它也许还是一颗水资源丰富的行星呢。”

“而这次观察到的气温波动也是我们从未在其它地方见过的,这已经没办法用传统的说法来解释了。”

“但这正是科学的有趣之处——我们总能从意想不到的情况中发现新线索。”

英国《卫报》: 康涅狄格大学研究称气候变化将致1/6物种灭绝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如果世界各国领导人不就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物种将永远灭绝。

近200个国家政府将参加数月后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试图就削减碳排放达成一项全球协议。上述关于全球变暖对动植物影响程度的残酷警告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出的。

环境保护者认为,如此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将是一场悲剧,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都带来严重后果。

与北美和欧洲相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的物种将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因为在这些地区所发现的物种数量最多,比如在较高气温下数小时就会死亡的澳大利亚白色环尾袋貂。

这项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意味着当地的许多物种无法通过迁徙应对日益上升的气温。该研究报告发表在4月30日的美国《科学》周刊上。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就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的一次最全面的考察,共对131项关于这一课题的现有研究报告进行了分析。除了全球变暖给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带来的压力之外,在过去40年里,滥砍滥伐、污染和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世界上的动物物种减少了一半。

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报告作者马克·厄本说:“长此以往,风险甚大。当你看向窗外数出6个物种,想想其中1个可能会消失,那是相当严重的。这些物种的灭绝将对我们的经济、文化、食品安全和健康造成影响。它确实在逼迫我们采取行动。”

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任何协议一开始都不足以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的“安全”范围内,但可以寄希望于各国政府的减排承诺日后会得到强化以达到这一目标。

不过这项研究还显示,即便各国政府真的设法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仍将有二十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

如果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保持当前创纪录的速度——到本世纪末气温将因此上升4摄氏度以上,那么六分之一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尼泊尔地震堪比20颗氢弹

正如人们可能预见到的,由于尼泊尔距离珠穆朗玛峰以及由两大地质板块碰撞所形成的世界最高山脉不远,该国多年来遭到了若干次地震的袭击。但这次,当这个国家遭遇80年来最严重的地震时,其破坏性比平常严重得多。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日报道,第一个问题是地震的强度——其震级为7.8级(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结果),有一位专家形容这就类似于用20颗热核氢弹轰炸加德满都谷地,其中每颗氢弹的强度都比摧毁广岛的原子弹高很多倍。

第二,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尼泊尔人口最密集地区、首都加德满都西北方向仅40多英里(约合64.4公里)。

破坏性更加严重的原因是此次地震属于浅层地震,震中距离地面仅10千米至15千米,这意味着人们对震动的感觉要强烈得多。发生在地下较深处的地震会有较多的泥土来减震。

地震后通常会出现一连串的余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余震的强度会减弱,频率会降低。余震可以在数百英里以外的地方感觉到。其中一次余震在主震后仅半小时发生,其强度为里氏6.6级,后来又发生了20多次余震。

令人担心的是,尽管余震的强度会降低,但它们可能继续使先前已受到地震冲击的建筑物遭到严重损坏。

尼泊尔处在两个巨大的构造板块的汇合处,因此更容易发生地震。这两大地质板块每年把珠穆朗玛峰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其余部分推高几毫米。其中一个巨大岩块印度洋板块以每年两英寸(约合5厘米)的速度(这一速度就地质学而言是十分快速的)向北移动,在此过程中顶起另一个巨大岩块欧亚板块。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升的同时会发生多次地震。

随着两大板块的互相抵抗,摩擦产生的应力和能量不断积累,直至地壳破裂。正是这样的运动引发了地震。

不过,尽管本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破坏,但情况原本可能更糟糕。本次地震影响的大多数地区位于坚固的基岩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摇晃——接近边境的北部平原是例外,那里地表的沙土和淤泥比其他地区的坚固岩石摇晃得更严重一些。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突破“三个九”!离子阱量子计算再创新高 2024-04-17 [46]
Sora进驻Adobe视频编辑软件!新版Premiere Pro开启AI剪辑时代 2024-04-16 [51]
都 2024 年了,程序员必备网站也要更新 2024-04-15 [52]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综述 2024-04-15 [42]
初学Python必须知道的14个强大单行代码 2024-04-15 [42]
最长实验之一:一个电铃在牛津大学响了180多年,电池成分至今未知 2024-04-13 [56]
惊天反转?全球首个 AI 程序员被揭演示造假,再次「震撼」硅谷 2024-04-14 [54]
Agent调研--19类Agent框架对比 2024-04-11 [75]
在宇宙中,发现了本不应存在的巨型结构 2024-04-10 [112]
冰的奇妙世界:超过20种形态的探索之旅 | 科到了 2024-04-10 [11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