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人在海外创业就业
关键字  范围   
 
我们缺的不是创新,是尊重失败的文化
我们缺的不是创新,是尊重失败的文化
作者:卞华舵 | 2015/5/21 11:10:06 | 浏览:2636 | 评论:0

创新本身就是风险,一旦失败,就得不到各种支持了,但那些失败的创新者同样令人尊敬。中国缺乏尊敬创新失败者的文化,而这恰恰是创新最需要的氛围。

我们缺的不是创新,是尊重失败的文化


  电商在中国火爆异常,马云提出到2020年电商会占到整个国家GDP的50%。它的成功正是基于我们对互联网的充分利用。互联网正在解决传统制造业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问题,让产业实现端对端的直接对接,颠覆传统的自动化制造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概念越来越热闹。它们也的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其影响力边界在哪里?企业该如何应对这股热潮?我认为还是得先解决几个根源问题,否则就只是在凑热闹,而无法真正实现中国制造2025愿景。

  不同逻辑的赶超

  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处于什么阶段,接下来的历史阶段里中国制造应该怎么走,是否可能跟过去30年一样发展迅速?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30年中走完了欧美国家100年甚至是150年的“路程”,可以说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接下来的新高峰会在什么时候?2025年还是下一个世纪的中叶?这还难以预测。

  这就好比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从50分追赶到80分,可能只需要一个月的努力就能实现,但是从80分到90分则可能需要两年时间,再从90分追赶到100分则可能需要十年时间,因为越到高分阶段难度越大。

  中国制造业亦是如此。过去的30多年从最后一批国家一下赶超成为了世界一流制造业国家,这是一种逻辑;但在接下来的历史阶段,中国制造业要真正领航全球,或者成为站在世界制高点上的制造业强国,就是另外一个逻辑了。因为在过去的30年中,大部分中国制造业只需要模仿和消化吸收,而现在一切都已改变。

  举个例子,中国高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却又相差很远,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思考。另外,为什么在当年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却制造出了“两弹一星”,解决了很多世界性难题?这些都是需要当下中国制造2025政策制定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创新环境缺失

  其次就是创新环境问题。总理多次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中国却是最缺乏创新环境的。

  作为投资者,我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小微企业很受关注,但实际上这类企业却恰恰缺乏真正创新的动力,因为他们一创新就死亡,不是创业者可能不清楚。

  不仅小微企业,大企业也是如此。比如国内一家大型电缆企业,早在上世纪末期就引进了美国的碳纤维技术,但是要想把它卖给中国的电网使用根本就不可能。因为电网公司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并没有错),要使用新产品需要先经过五年的实验时间,实验成功后还需要至少五年才能推广使用。一个新的电缆产品要想进入中国的电网,没有十年时间是无法开始批量生产的。十年磨合,一个企业家的锐气估计已经荡然无存。如何解决这种创新产品的运用机制问题值得深思,而中国高铁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产学研用体系。

  此外,限制创新的还有来自于鼓励创新的创新体制。不妨再举一例,国内有一位科学家,花了40年时间研究出一个新的玉米品种,经过种种考察和验证发现确实是全球最领先的。它属于杂交品种,玉米棒和玉米秆是一样的,秸秆含糖量也是一样的,但却由于申报体系的限制,遇到了问题。要把它申报成玉米,但它又不是传统的玉米,申报项目时找不到相应的品类。找到农业部,农业部说这个事情不好解决;再找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也答复解决不了。一个真正的创新,就因为这样的限制“难产”了。

  创新本身就是风险,一旦失败,就得不到各种支持了,但那些失败的创新者同样令人尊敬。中国缺乏尊敬创新失败者的文化,而这恰恰是创新最需要的氛围。没有这种文化就难以树立真正的创新精神,也就难以成为强国。中国在200多个细分品类中达到世界领先,但是要真正超越日本美国和德国,还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机制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失败。

  人才氛围缺乏

  最后是人才问题,这是中国制造业永恒的痛。不仅是制造业存在这个问题,非制造业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人才,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因为我们缺乏培养优秀的职业工人和企业家的土壤。

  这与文化有关,因为中国的父母教育子女时都希望他们将来做高官,但制造业却需要一种追求精致的工匠精神,这正是德国能够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出租车司机,如果开出租一辈子都没有出过一起交通事故,是不是可以享受非常高的社会荣誉?一个技术人员一辈子做技术,把所在的技术领域做到极致,是不是能够与总经理享受一样的地位和待遇?做面包做了40年做得很好,是不是也一样可以认为是成功人士?为什么非要当官,非要做教授呢?这是一种文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的范畴也不单指技术人员,优秀的企业家(或者说职业经理人)同样缺乏。在即将发生的社会变革中,变革的主体不是政府,也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才是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商业变革的主导力量,而当前的中国却又恰恰缺乏尊重企业家的文化氛围。所以美国是一流的人才当企业家,而中国是一流人才当官,二流人才做学问,三流人才才做企业家。

  因此,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是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亟需打破的藩篱。

相关栏目:『创业就业
人才招聘 | 十大工科学院,200+教职岗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诚相邀! 2024-11-16 [25]
【CSSA X Tripalink招聘会】校友助力留美新机遇!美国地产科技公司等你加入 2024-11-16 [22]
America is educating a nation of investors 美国财经济素养教育 2024-10-10 [728]
这样写才是有效推荐信! 2024-10-09 [771]
查理芒格:真正成功的人,一生只专注做5件事,远离物欲,空色 2024-10-06 [780]
未来10年,学什么不会失业?|专访《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2024-09-29 [960]
AI时代来临的6种稀缺能力,未来拥有这些能力,不会被淘汰 2024-09-25 [795]
未来怎么学好就业?文科生不再吃香?《人类简史》作者最新观点 2024-09-26 [733]
张雪峰:本科已严重饱和的五个专业,1、临床医学,2、法学,3、计算机…考研是唯一出路! 2024-09-22 [845]
留服认证越来越难办了?新国立、南洋理工都被卡 2024-09-19 [84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