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陈春花:转型,先读懂这四个变化!
陈春花:转型,先读懂这四个变化!
2015/5/26 11:27:29 | 浏览:1546 | 评论:0

企业经营之道是基于变化的思考,也必须基于变化的思考,而这也是组织转型的认知准备。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规模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可持续性。

  陈春花:转型,先读懂这四个变化!

  与你的员工分享你所知道的一切;

  他们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关注;

  一旦他们去关注了,

  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们了。

              ——萨姆·沃尔顿


  必须确立基于变化思考的习惯

  市场非常现实,你以为看到了变化,其实是变化的结果。这意味着机会已经过去。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讲,或许就意味着一场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哈佛商业评论著文称这一波颠覆大潮与以往颠覆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称之为大爆炸式的颠覆。这种颠覆呈现出无可阻挡的开发、无可控制的成长、无章可循的战略特征。而“巨人倒下时身体还是热的”。因为当变化突如其来时,你已经没有迂回余地。它违背原来的竞争规律、产品无疾而终、消费者集体叛逃,替代你的却不是你看得见的对手,而是另外不同的产品服务策略。这种产品与服务,性能更好、价格却更低、定制服务更出色,这种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是因为计算机技术。

  所以企业持续生存之道,是在自己随着一波浪潮崛起后,还要看到下一波浪潮的机会。我曾经在2006年著文《认识世界级企业》,着重表达了这种担忧。因为看到世界级企业无是不反复经过生死考验,并时刻保持着警惕不敢稍有松懈。我在文章中谈到对沃尔玛的关注:“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醒来。羚羊明白它必须跑得比狮子快,不然它会被狮子吃掉。每天早晨狮子醒来,狮子也明白它必须赛过跑得最慢的羚羊,不然它会活活饿死。不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旭日东升,你就得开始奔跑!这句话就挂在沃尔玛前任CEO大卫.格拉斯(DavidGlass)办公桌对面的墙上,他也经常把这句话作为谈话的结束语。沃尔玛能够一直保持世界500强的领先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能够一直保持和环境的匹配。”

  现在我们可以近距离看到这个商业巨头的变化举动,2012年年底,沃尔玛在中国裁掉了20个采购办公室,全力发展一号店,迅速布局电商。2014年沃尔玛已经重回世界500强的榜首位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它不作出根本性的转变会怎么样?

  这也给我们信心,企业经营之道是基于变化的思考,也必须基于变化的思考,而这也是组织转型的认知准备。如果你愿意变,一切皆有可能。

  看懂四个变化

  我们从前想不到的事情,今天全出现了;我们未来想不到的事情,也呈现在眼前了。那么如何看懂变化,这种基于变化的思考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看,是需要给组织成员明确的指引的。

  陈春花:转型,先读懂这四个变化!

图1:四个变化

  变化一:没有永恒的成功经验,因为市场自己在变

  IBM全球CEO调查系列研究在过去的9年里,积累了深入的洞察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经营发展的脉络,那些活下来、活得好、新涌现的企业做对了什么?

  在2004年的时候,那些规模化的企业取得了成功。因为那时以收入增长为第一要务。许多在那个时期奋斗过的人知道,当时大家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寻求规模增长,因为机遇就在于你的规模。到了2006年,真正的机遇是来源于商业创新,那些以创新模式领导行业的企业持续获得了成功。到了2008年就需要有能力去做整合了。到2010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驾驭复杂性。

  复杂就是不再是线性思维,而是模糊思维、多元思维。其最大的要求是什么?就是要接受不同的观点,同时还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如果接受别人的观点做出改变,却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这就说明你没有驾驭复杂性的能力。

  到了2012年开始全面拥抱互联网。大家都知道,从2010年到2012年这个阶段,成长最厉害的公司是阿里巴巴,因为它全面拥抱互联网;第二个成长迅猛的公司是腾讯,因为它也全面拥抱互联网,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增长也不再是线性增长,而是量级增长。

  从2004年到2012年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如果学会基于变化的思考,就会发现,市场一直在变,所以机会一定是有的,我们不用担心说未来有没有机会,事实是每两年机会就会被调整一次,每次调整,你的机会就会来了,甚至到今天,调整的时间间隔已经缩减到一年,甚至更短,每天都在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变化二:互联互通的经济特点

  这个经济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就是员工对你的期望会变高,市场对你的期望也会变高,更重要的是,你所有的创新必须来源于这种广泛的联系,所以如果还是用原有的经验来做的话,就一定没有办法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了。显然,这次变化与以往不同。

  我换个角度,用“共生”与“众享”来描述今天的经济特点,这个特点要去每个人都需要做出改变,不是你自己有多强大,而是你与谁联系在一起,去年我们还在为美的与小米的组合而惊奇的时候,今天万达与万科的联合更是让很多人“万万”想不到。有人认为两家公司的文化非常不同,合作后的价值仍待观望,但是我一看到这个信息就转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告诉大家这是我所乐见到的事情发生,因为互通互联才是关键。

  几年前IBM提出“智慧地球”的三大特征之一就是“互联互通”时,我相信很多中国企业家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观点的价值,在今天,当看到苹果组合合作伙伴,改写手机行业的奇迹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惊呼“平台型企业”到来对行业的改变,更深深地认知到,联合发展的迫切性。也就有了我多次强调的那句话的认同:如果你说你与谁竞争,那你一定是错了;如果你说你与谁在一起,那你一定是对了。

  变化三: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力量是技术、员工和市场因素

  很多时候,人们并未关注到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力量在发生着变化。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更关注行情、价格以及上下游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的变化,关注政策、资源等要素的改变,甚至打架也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这些外部力量对企业的绩效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的确如此,如果放在之前的情形中。

  在今天,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力量,其实跟行情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在很多行业与政策的关联度也没有那么大了,比如房地产;而在更大范围的领域里面,全球化似乎也不是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因为世界已经是平的。

  那么在今天,什么因素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因素呢?第一是技术,第二是员工,第三是市场要素。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之深、之大、之巨,不再需要我去累述,每个行业,每一个人都因其不得不做出改变,传统企业因为互联网技术,甚至集体陷入焦虑,那些行业领先者在互联网技术出现的时候,显得束手无策。市场要素本身一直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力量,这个也不需要我过多说明,我需要提醒的是“员工”。

  我们习惯于把员工纳入为组织的内部力量,很少有企业把员工作为组织的外部影响因素去考虑。我之所以把员工作为组织外部因素,是因为今天的员工更应该理解为“人力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源”,“资本”本身的属性就是“趋利避害”,“市场化”与“社会化”,所以员工在今天拥有了从未有过的“独立性”以及“自由性”,组织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开放组织才可以让企业具有竞争力,而开放组织本身,也一定程度上给予员工释放自己价值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需要好好去理解。

  变化四:持续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将是人力资本、客户群、产品/服务创新

  企业获取持续的价值增长是极为重要的,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规模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因此,理解变化的第四个角度,就是对于持续性价值的判断,这需要从创造价值的来源去做判断。

  企业的持续性取决于员工持续创造与创新的能力,如果企业拥有的成员能够不断地创造价值,不断引领变化,不断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就如阿里巴巴的淘宝、支付宝、双十一,这些划时代的创造,一定是因为企业拥有无限创造能力,才会有这一切的出现,如果去看看阿里巴巴所诞生的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人数,你可以理解到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互动与社会化的时代,因为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对称所带来的价值感知的改变,使得客户群会成为一个能够贡献持续价值的要素,不是拥有顾客或者客户,而是能够与客户建立关系,或者人们习惯所说的“社群”或者“粉丝”,建立起属于企业与客户的圈群文化以及黏性,持续性就会建立起来。这两天小米发布新品,很多人排大队等待;每一次苹果新手机的发布,都是一次营销的盛宴。

  我一直很欣赏苹果和腾讯,一个是不断给你智能手机产品的惊喜,一个是不断给你人们交往便利性的惊喜,因为产品/服务创新,这两家企业走在持续领先的路上。很多时候,大家会问我,技术与市场改变巨大,如何才可让企业可持续,我总是很明确地回答,回归产品/服务,机会始终是你的。

  这些变化已经是实实在在在发生,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做出新的洞察和调整。能够理解形成洞察和洞察转化为行动企业就会成为优秀的企业。

  如果量化一下,IBM的报告指出:能够形成洞察的企业,高出其他公司绩效的28%;能够将洞察转化为行动的企业,又高出其他公司绩效的26%。所以只要愿意去理解市场数据的变化,理解洞察的方向,将洞察转化为行动,我们就会有很多机会领先。

  将洞察转化为行动需要组织转型去做配合,很多企业在组织转型上面临着许多挑战,虽然洞察变化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更难的是如何将洞察转化为行动,即组织变革会更加有难度。所以我先请大家在组织转型的认知上做好准备,也就是拥有基于变化的思考习惯,然后再去展开组织转型的相关步骤,后面我会用一组文章,阐明如何进行组织转型。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在跌宕的分离世界中提纯的高科技 2024-04-24 [24]
沈志华教授应邀主讲“对冷战起源的再思考” 2024-04-24 [106]
康德诞辰三百年|苏珊·奈曼:为什么这个世界仍需要伊曼纽尔·康德 2024-04-23 [82]
两个老头儿写的神奇算法,统治了全世界! 2024-04-23 [148]
所罗门诺夫:大语言模型的先知 2024-04-23 [84]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77]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135]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117]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90]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7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