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5年6月(总第109期)‏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5年6月(总第109期)‏
2015/7/2 15:35:52 | 浏览:2075 | 评论:0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5年6月(总第109期)‏

 

2015年6月(总第109期)
主编:王雅平

 

避免中美南海矛盾升级

史文(Michael D. Swaine),《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2015年6月2日
中国在其最新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表示,计划进一步加强其日益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而中美官员就南海问题更是互放狠话,这些都加深了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引发了媒体和权威专家的热议。

中国在南沙诸多岛礁持续的填海作业引发了美国的激烈反应,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和军事将领声称,如需要维护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利益,可“随时战斗”,同时指责中国在南海海域的主权声索“超出常理”,称中国的行动将南海“军事化”,是在修建“沙滩长城”。作为回应,中国官员和发言人警告美国不要挑衅,坚称中国不会让步,并重申中国“捍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与此同时,两国政府外围评论人士主张采取更激进措施的误导性声明、指责和要求也使双方言辞间的火药味更浓。在美国,很多人认为中国所从事的是一项有计划的战略行动,旨在夺取南海海域和空域控制权。这是中国野心勃勃的扩张其亚洲势力版图、企图将美国排挤出亚洲并取而代之的表现之一。他们甚至坚称,只有以持久且更为激进的威慑性军事行动回敬中国,方可打乱中国的如意算盘。

另一方面,许多中国分析人士则将美国在南海海域及其他地区的主权争端问题上表露出的不良居心视为美国全面遏制和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怂恿其他各国挑衅中国并将这一问题升级到军事层面的手段之一。他们断言,中国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倍努力巩固自身的地位,并向美国及其他国家展示中国不惧威吓的决心。

这一紧张局势不仅仅意味着起伏不定的中美关系又一次走向下坡路。它还可能将两国关系引入一争输赢、鱼死网破的死胡同,对中美关系造成永久性损害,并导致亚太地区局势动荡。仅仅为了亚太偏远地区的几块岩石和几个孤岛而牺牲对亚洲乃至全球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的关系,真可谓荒谬绝伦。无论是夸大其词的声明,还是以及虚张声势的恐吓,抑或是采取进一步武力对抗的呼号,都毫无益处,只会令局势更僵,并导致中美双方的对抗不断升级。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中美两国政府就各自的主张和不满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不可接受行为将导致的后果,在尽力稳定长期局势的同时,就短期内避免引爆导火索相互做出承诺。

华盛顿就南海问题释放的信息一度被严重曲解,以至于看起来美国是在一味反对中国所有意图在南海海域扩大影响力和实力的行为,但其他争端当事国的挑衅行为却几乎视为不见。为了澄清自身立场,美国应对南海海域仅有的真正关乎其利益的两个方面保持高度关注,并尽可能以此为中心发表声明并采取行动。

其一就是南海海域内的航行自由权,即美国海军可以自由进出任何岛屿或其他地貌周边合法领海外的毗连海域,包括上述海域周边200海里以内的专属经济区。中国无意妨碍商船和航班在南海海域内正常通行。除非处于战争时期,否则为了过去和将来都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提出警告将是不必要的挑衅行为,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论和误解。

其二则涉及中国在未受挑衅的情况下,针对其他争端当事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这种行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同时使各国政府的关注重点从和平环境中的经济发展转移到军事对抗上去。是否能在有争议的海域内阻止暴力冲突升级事关中美双方的切身利益。美国政府言明反对中国或南海其他国家可能采取的“胁迫”政策,但何以构成“胁迫”美国则尚未明确定义。美国应摒弃这种立场,而转为注重预防可能出现的持续使用武力的行为。

美国的上述两项利益都牵涉下述有关违反或有争议国际法规或具体操作的三个问题:1)可被用于限制航行自由权的12海里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政策是否适用于人造岛屿;2)沿海国家是否有权要求外国军队在途经其专属经济区或进入其专属经济区内进行情报、监视和侦察活动前通报情况;3)与有争议的领土有关的威胁或军事行动。

关于第一点,美国必须十分清楚的向中国表明立场:任何针对修建于非领海海域或非专属经济区内的天然地貌之上的人造岛屿提出领海海域或专属经济区主权要求的企图都将被视为违反国际法且完全无法容忍的行为。事实上,美国政府曾数次发表过有关这一立场的声明,但同时令人误以为美国政府是对中国填海作业本身持反对意见。填海造地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并不大。几乎所有争端当事国都参与其中,指责中国是推波助澜的主力军毫无意义。此外,在缺乏各方意见一致的稳定大环境的前提下,美国政府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中国政府停止相关行动的。整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打算用填海造出的土地做什么。

此外,中国没有就人造岛屿周边海域清晰说明具体主权要求,对可想象到的12海里或专属经济区以外、“九段线”以内海域的主权要求,中国也不愿意明确阐释,这加剧了外界的怀疑。“九段线”是中国在南海海域声索主权的理论基础。中国政府虽未明确表明过自身的立场,但却不时以拥有上述海域的专有权自居,因此极大增加了整体事态的不确定性。美国及其他各国政府都曾多次呼吁中国就“九段线”阐明主张。

就第二点而言,中美两国政府对美军在领海海域之外的区域(尤其是上述海域周边200海里以内的专属经济区)内可采取军事行动的权限问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及其他多个沿海国家纷纷表示,领海国在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前提下,有权拒绝外国军队在专属经济区内进行监视等具有潜在“敌对性质”活动的请求。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则对此表示反对。中国就曾在美国关岛和夏威夷附近的专属经济区内部署过上述具有潜在“敌对性质”的军事行动(如监视等)。美国政府须指出中国行为中的两面不一,并坚决捍卫在12海里的领海海域以外开展非敌对性军事行动(包括常规监视活动)的权利。同时,美国政府还应减少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监视活动的频率。绝大部分类似活动都可以侵略性较低的方式展开。

而第三点,即毫无征兆的威胁或诉诸武力则将是对《联合国宪章》相关条款赤裸裸的践踏。如果中国在缺乏充分自卫理由的情况下,在争议领土内持续使用武力威胁或排挤其他争端当事国,这些行为都将严重有损和平局势,并将引起周边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北京必须认识到上述行为的恶劣影响将会破坏其整个“和平发展”计划,并将使中国与周边各国及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陷入危险境地。虽然中国已多次发表声明,表示将致力于在领土争端问题上推广和平协商的原则,但中国从未做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明确承诺。此外,中国曾在过去动用武力将其他争端当事国驱逐出有争议的南海海域。而目前,中国似乎对如何推进具有法律效力的“南海行为准则”的进程以避免将来的矛盾冲突支持甚少。美国和其他各国应敦促中国及其他争端当事国发表立场鲜明、措辞清晰的声明,做出绝不会以武力驱逐其他争端当事国的承诺,除非他国直接挑衅在先。部分分析人士可能会以中国做出相关承诺将严重损害其在南海海域的主权或减少其未来的谈判筹码为由予以反驳。然而,只要中国政府在其他各争端当事国做出类似承诺的前提下随之做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并在无损其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将承诺视为建立互信的一种手段,则完全可以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

除了上述为保障自身在南海海域的两大利益而采取的短期行动外,华盛顿还应通过数项特定的行动避免中美两国之间的长期关系进一步恶化。首先,美国政府应摒弃其军事威慑战略,避免现状的改变(从而陷入潜在冲突此起彼伏的局面),同时还应帮助争端当事国明确各自的主权要求,寻求协商解决领土争端的最佳方法。各国应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原则解决涉及领土争端和专属经济区主权诉求的问题,效仿北极理事会建立南海理事会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华盛顿应私下对中国政府明确自身立场:如果始终无法开启和谈、明确九段线以内主权要求的性质、承诺放弃无缘故使用武力,加以中国在南海海域的影响力和实力持续增长,那么美国及其他国家将不得不采取相应的行动,以防范出现最坏的结果。具体而言,美国需要维持自身及其他国家的实力,以应对北京今后试图对南海海域内事实上业已存在的某个或数个专属区域宣布主权并诉诸武力(很可能是针对菲律宾等美国的盟友。

第三,华盛顿应明确告知北京,此类防范措施将包括显著改善美国与马尼拉、河内和马来西亚的防务关系,提升美国在上述各国中的影响力,并为其提供军备武器等。当然,美国会否采取上述升级措施最终将取决于中国是否愿意明确其领土诉求,并通过与其他各争端当事国的协商达成统一的行为准则。中国政府必须做出声明并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不会在此类争端中诉诸武力或在已占领的区域内毫无征兆的驱逐其他当事国。美国政府应阐明,如果中国愿意做出如上的承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美国将暂停上述防范活动。

第四,在有争议的领土这一问题上,华盛顿应不再反对中国-越南、中国-菲律宾和中国-马来西亚等争端当事国之间的双边会谈,积极促成越南-菲律宾及越南-马来西亚之间的双向交流及问题的解决,以便协助中国共同减少争端当事国之间分歧。如果没有中国以外的其他争端当事国的默契配合,那么目前美国推进各国协作的苦心终将付诸东流。

第五,为了缓和紧张局势,改善谈判环境,美国政府应(与印尼或其他国家合作)做好幕后工作,抛开领土主权的狭隘执念,以中国长期以来所希望的方式推进海底资源联合开采项目的开展。马来西亚和泰国(1979年)、马来西亚和越南(1992年)、马来西亚和文莱(2009年)在此前的合作就是不错的先例。

第六,虽然美国政府对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助力美国盟国友国海岸警卫队巩固军事实力的行动表示赞赏,但华盛顿不应主张日本自卫队参加美国海军在南海海域的巡逻。日本(与中国不同)在南海海域内并无领土主权,并且在该海域内其航行安全和自由远不受威胁。如果日本自卫队进驻该海域,则美日同盟与中国之间日渐显露的安全困局将愈发不可收拾,同时也将导致不稳定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最后,考虑到各方的关切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一步做出澄清是必要的,它和该事宜一起凸显出政府最高层级代表展开深入对话的紧迫性。在今年九月即将成行的国事访问中,习近平主席奥巴马总统应就此展开讨论。两国元首及其助手应就相关问题、目的和后果达成更清晰、更深入的共识,并就如何避免矛盾升级做出共同承诺,而非再次围绕两国的官方立场泛泛而谈。下级军事和民事部门可以据此延续承诺。

中美两国应杜绝过激的言辞和强硬的信号,并为避免南海局势军事化和矛盾的升级铺平道路。如果上述目标未能如愿达成,则美国现在采取的举措所带来的危险后果将令各国陷入几乎难以扭转的绝境。
卡内基动态
亚太局势
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将何去何从?
史文(Michael D. Swaine),阿什利·特利斯(Ashley J. Tellis),金骏远(Avery Goldstein),华盛顿特区
2015年5月13日 | 随着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公开支持完全不同于传统结盟形式的多极化安全环境,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
中国面临债务忧患
鲁吉·夏尔马(Ruchir Sharma),黄育川(Yukon Huang),维克拉姆·尼赫鲁(Vikram Nehru),华盛顿特区
2015年5月12日 | 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包括带动国有银行系统、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贷快速增长。中国积累债务的速度令其他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在其他国家,经济增速的大幅放缓总是与大量增加的债务如影相随,最后多以经济危机悲剧收场。
 
缅甸大选
缅甸2015年大选:吴瑞曼专访
吴瑞曼(Thura Shwe Mann),维克拉姆·尼赫鲁(Vikram Nehru),华盛顿特区
2015年5月1日 | 缅甸总统大选将于今年秋季拉开序幕,而今年的大选或将成为该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届选举。
 
卡内基中文网最新
香港政改
香港占中事件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包道格(Douglas H. Paal)
2015年6月11日 | 看似坚不可摧的香港民主势力遭遇异常顽固的阻力。
 
中俄关系
欧亚丝绸之路联盟:走向中俄共识?
亚历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外交官》(Diplomat)
2015年6月5日 | 中俄两国如果能就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达成共识,不光将意味着两国之间更加真诚的伙伴关系,也标志着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中国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欧亚大国。
 
缅甸大选
缅甸军方牢牢把控民主转型
维克拉姆·尼赫鲁(Vikram Nehru)
2015年6月2日 |  缅甸军方虽然已经交出了对重点机构的直接控制权,但在必要时仍准备随时夺回政权。
 
中国经济
中国:不同寻常的大国
黄育川(Yukon Huang),《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2015年5月27日 | 几乎没人相信中国会心甘情愿地扮演循规蹈矩的角色。日益自信的中国已经成为了现有制度的挑战者。
 
中印关系
莫迪中国行:亚洲的新战略四角
方艾文(Evan A. Feigenbaum),《欧亚评论》(Eurasia Review)
2015年5月26日 |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中国之行须在亚洲日益动荡的背景下进行分析。随着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以及中国、印尼和印度等国家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改革,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都处于迅速转变之中。
 
美日关系
安倍首相访美的历史作用
詹姆斯·肖夫(James L. Schoff),《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U.S. News & World Report)
2015年4月21日 | 巩固日美安全同盟关系将带来长期回报。
 
中国经济
揭开亚投行的神秘面纱
黄育川(Yukon Huang),长江商学院旗下杂志《CKGSB KNOWLEDGE》
2015年4月21日 |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非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竞争对手,而是与两者互为补充。
 
学者文摘
《 改变的浪潮: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变化的位置以及为什么其他地区国家应该注意这一点》
Tides of Change:Taiwan’s evolving posi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hy other actors should take notice
郭晨熹(Lynn Kuok)
《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5年5月 |  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以及四个东南亚国家—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缅甸,均对南海有领土主权要求。表面上看,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主张是一致的,但双方并未就其主张的区域做出官方表态。过去一年,台湾采取了一些具有显著意义的行动显示其对南海的主张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本文作者通过对台湾的主张和大陆当局的回应,以及美国的表态进行分析,认为地区所有国家都会从更好地管控争端中获益,并且建议中国大陆在与南海相关的谈判和活动中同意台湾加入。

作者首先分析了美国国内对台湾的呼声—明确或放弃十一段线。在官方层面,美国政府并未对此问题表态,但美国诸多学者以及前政府官员均曾释放信号,希望台湾明确或是放弃十一段线。葛莱仪(Bonnie Glaser)在一篇题为《台湾为推动南海和平所扮演的角色》(A Role for Taiwan in Promoting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的文章中指出,台湾明确在十一段线上的立场有三大好处:第一,可以提醒地区各方台湾在南海有着重要利益并且希望能够为解决争端扮演更具建设性的角色;第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可能会支持台湾加入建立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中;第三,台湾的行为会对北京方面施加压力,促使中国大陆在对南海的主张上表态。

其次,作者分析了台湾官方的表态和中国大陆方面的回应,并表示台湾最近的表态使得其能够与中国大陆较为宽泛的主张保持一定距离。马英九最近基于“东海和平倡议”(East China Sea Peace Initiative)提出的“南海和平倡议”(South China Sea Peace Initiative)有助于缓和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中国大陆方面对于台湾的回应主要集中在“一个中国原则”和避免直接挑战台湾的主张这两个方面。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台湾在处理好与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上的几点战略考量。第一,台湾对中国大陆和越南在南海的军事扩张和填海造岛行动表示了深切关注;第二,虽然台湾在南海的利益非常重要,但相比与中国大陆保持稳定关系以及防止大陆武力攻击,仍然排在第二位;第三,中国大陆反对台湾加入关于南海的地区和国际谈判,限制了台湾通过非军事手段保护其在南海地区利益的途径;第四,虽然台湾的选择有限,但不意味着台湾没有争取参加地区谈判的机会。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南海主张在法律方面的压力持续增加,北京所面临的舆论压力也会增加;第五,台湾澄清对南海的主张需要进行修宪,而修宪会彻底改变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第六,台湾如何对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对中国南海报告的回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澄清台湾对南海的主张。

最后,作者为台湾的决策者提出如下建议以协助台湾获得政治上的空间:第一,澄清其主张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国际法,并且避免提到十一段线;第二,避免在公共教育系统中发表其对南海的主张,以免激起民族主义情绪而影响政府决策;第三,继续推广马英九的“南海和平倡议”和“东海和平倡议”;第四,争取在幕后参与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第五,为太平岛(Taiping Island)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提供证据。
 
《非霸权下威慑:财政紧缩环境下阻止中国的冒险主义》
Deterring without Dominance:Discouraging Chinese Adventurism under Austerity
何理凯(Eric Heginbotham), 雅各布·海姆(Jacob L. Heim)
华盛顿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15年春季刊第185-199页 | 目前世界局势动荡,外交决策者的精力主要集中于“伊斯兰国”和乌克兰问题,但美国在亚太地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军事地位仍值得人们关注。随着中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美国需要在亚太地区拥有合适的威慑力量但又不会过于危险。本文作者对地区现状及美国目前采取的政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五角大楼在预算大幅缩减的现实情况下,应该在亚太地区采取主动拒止战略(Active Denial Strategy)。

首先,作者分析了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从1996年到2014年,扣除通胀因素,中国的国防支出增长了640%。中国军队发展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nti-Access, Area-Denial, A2/AD)能力使美国介入地区事务变得日渐困难。中国拥有精确制导的弹道和巡航导弹(Accurate ballistic and cruise missiles)、潜艇、防空系统、反空间战和电子战能力,加上现代化战斗机和舰艇可以在远距离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统治地位进行挑战。虽然中国军事实力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但是,一旦有冲突发生,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将会挑战美军获得制空权和制海权的能力。因此,作者认为美国有必要重新审视冷战后的威慑战略。

其次,作者论述了目前美国国内有关威慑战略的讨论。美国国内目前在是否继续全方位介入地区冲突或是应该采取离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战略并且有选择的介入冲突这两点上存在分歧。作者认为这两种战略都不是最优选择。全方位介入面临着支出剧增和鼓励对方采取先发制人战略的问题,而离岸制衡也存在着放弃对美国主要盟国的防卫以及诱使地区国家发展核武器的风险。正因为如此,美国应该采取主动拒止战略以保卫地区盟国并规避前沿防御带来的风险。

接着,作者详细叙述了主动拒止战略的内容和运作方式。作者指出,主动拒止可以通过否认中国军事扩张的成果来威慑中国,避免其采取冒险行为。主动拒止战略包括相互辅助的三项内容:第一,建立能够对抗中国先发制人式打击的美军作战力量;第二,拥有直接攻击中国的各兵种最佳配置力量;第三,协助加强盟国及伙伴国的军事实力并充分利用这些合作方提供的地理优势。

建立适应性强的作战力量需要强化空军基地设施,分散航母和重要资产,预先设置导弹防御,采取隐蔽和伪装措施,动用电子战,具备快速修复能力以及训练在被攻击状态下作战的能力。反制中国的力量投射则需要美国海陆空三军将战略重心放在对中国领土外解放军的攻击上,而不是打击位于中国大陆的目标。最后,美国可以协助盟国建立拥有防空,反舰和探测技术的反介入和区域拒之能力。通过训练和军演等措施强化美军与盟军的共同作战能力也非常重要。这三项内容可以有效解决美国在地理位置上所面临的劣势。

最后,作者指出,在财政紧缩状况下,主动拒止战略可以帮助美国加强威慑力量。此外,该战略还可以辅助美国在和平时期的外交努力,给予美国总统更多选择余地。

 
《莫迪的战略选择:如何应对来自巴基斯坦的恐怖势力》
Modi's Strategic Choice:How to Respond to Terrorism from Pakistan
乔治·伯科维奇(George Perkovich), 托比·道尔顿(Toby Dalton),
《华盛顿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015年春季刊第23-45页 |  印巴两国间的冲突虽没有巴以之间那样激烈,但也不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印度曾在2002年和2008年分别在德里和孟买遭受了来自巴基斯坦武装人员的恐怖袭击,当时的两届印度政府为了避免局势的恶化,在回应上均采有所克制。然而印度决策者在战略上面临着两难的局面,他们既需要满足本国民众对报复性打击的呼声,又要避免不对等的打击将局势恶化。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一些印度可以打击的目标及采取的手段进行利弊分析,建议印度只选择报复性空中打击作为政治上象征意义的行为,否则印度的战略利益将会受损。

首先,作者对报复性打击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分析。如果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Pakistan-occupied Kashmir, POK)的恐怖主义势力目标进行打击,鉴于其在法律上的争议性,这样的打击的侵略性会小很多。然而印度也会面临着伤及平民以及飞机被击落的风险,从而为巴方提供了获得舆论高地的机会。如果印度对巴核心区域进行打击,风险虽然会很大,但也可以向巴方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促使巴政府坚决地反对恐怖主义。这类打击虽然收效明显,但是如果印度不能完全确定袭击是由巴政府所授权,这种打击的非对等性会对印方不利。

其次,作者对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空中打击的四类目标分别进行了探究。第一类是位于恐怖主义设施。选择该类目标进行回应虽然符合对等性原则,但是印巴双方均心知肚明这类打击很难影响巴政府在应对恐怖主义上的政策。不仅如此,对这类目标进行打击在行动上也有诸多局限性,例如恐怖分子可以很容易转移地点而且其设施也很容易重新修建,反而误伤平民的可能性很大。第二类是与渗透到印度的武装人员有联系的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设施。作者指出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活动的武装人员级别较低,其核心仍然在旁遮普(Punjab)和信德(Sindh)。第三类是拉合尔(Lahore)附近的虔诚军(Lashkar-e-Taiba, LeT)的根据地。打击这类目标的象征性意义十分明显,尽管此组织并不一定是某次恐袭的幕后主谋。第四类是对进行恐怖袭击的幕后主谋进行精确打击。打击这类目标虽然可以满足印度国内民众对复仇的愿望,但也需要考虑巴军方可能的回应以及刺杀组织头目的效果。

接着,作者探讨了印度对巴基斯坦恐袭采取回应的手段及其利弊。与美国空袭中东和以色列空袭加沙风险较小相反,印度空袭巴基斯坦的危险性较大。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在被美国成功在境内突袭本拉登之后,巴基斯坦方面对防空力量进行了升级,印度空袭的伤亡概率较大。此外,作者也不建议印度使用弹道导弹或是巡航导弹。因为虽然这样可以减少印度的伤亡可能性,但将会在印巴冲突中开启先例,巴基斯坦自身一定的导弹实力也是其中的原因。

最后,作者通过对印度空军实力的考查指出印度空军的情报,监视和侦察(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ISR)能力仍然不足以对印度实现压倒性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没有惩罚巴基斯坦政府支持恐怖主义势力的能力,这表示空中精确打击并不是印度在未来战略上最好的选择。
 
《中国的经济外交》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查道炯(Zha Daojiong)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季刊》(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2015年春季刊第85-104页 |  2012年以来,中国第五代领导集体在亚太地区采取了系列值得一提的措施。中国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推出的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投资,新的增长势头需要新的政策规划。本文的作者指出,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改变都需要其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做出更多投入。中国的内外经济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也为中国应对跨境经济事务提供了良好前景。

中国领导层提出“新常态”以稳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新常态”新在中国经济增速已放缓至中高速,而经济结构仍在持续改善与升级。中国过去的发展过于依赖在海内外的资源开发,而现在将针对第三产业、消费需求及创新调整架构。“新常态”需要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管理中采取更主动的姿态。

通过建立与发展自贸区,中国展现了贸易自由化的决心。中国致力于与美国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并与美国的多个盟友签订自贸协定。一些观察人士指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是冷战后美国在亚洲大战略的体现,而中国商务部在2013年表示“中国将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分析加入TPP的利弊和可能性”。但由于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日关系急转直下,日本加入TPP引起中国担忧美国的遏华意图。日本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中一再拖延,这被认为是日本试图限制中国在东亚地区提升经济地位的尝试。而日本与东盟在经济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也诱使东南亚去应对所谓中国威胁。对此,习近平与李克强在2013年先后到访东南亚,并在2014年APEC期间对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力表支持。

中国发起亚投行并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整合沿线经济体之举勇敢而充满挑战。就亚投行而言,首先,中国可将所持有的3900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进行商务投资,而非任其以美国国债的形式缩水;其次,亚投行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再次,亚投行将为中国企业带来合同,促进国内就业;最后,中国曾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及对外进出口银行在世界各地支援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却引发当地不满,而通过一个多边金融机构,中国可更好地减轻某地区针对中国经济势力进入而产生的敌意。就“一带一路”而言,这无疑宣示了中国统筹国内外发展的决心,但该项目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商业与社会的可行性。美日等国未加入亚投行的事实不应被视作损失,相反,这提醒中国带好头并证明相关批评怀疑是错误的。

作者预计,亚太地区将延续中国与其他大国进行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竞争的试验场这一角色。第五代中国领导人已向世界证明中国应对多边贸易与投资的创新能力,并将继续致力于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中国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使自身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然而,总的来看,中国并不打算重新制定世界经济体系的管理规则,而只是争取扩大自身在国际经济决策中的自主空间。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谁看透了美国大选?企业家为何赢了知识分子 2024-11-16 [68]
美国教育中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比较洞察 2024-11-16 [62]
当代人最稀缺的三种能力 2024-11-16 [64]
是谁让命悬一线的Tiktok 出现一线生机?他又是怎样影响特朗普的? 2024-11-16 [49]
伊拉克历史见证:搞个人崇拜的政府终将走上覆灭之路,家毁人亡 2024-11-16 [54]
一个最清晰的“MAGA”对华政策阐述 2024-11-16 [51]
人民才是老板 2024-11-12 [143]
特朗普胜选后,女性发起美版“四不”运动... 2024-11-12 [136]
以史为鉴,透视中美知识产权之争的现在与未来 2024-11-06 [294]
11个反直觉思维法则,能深刻改变你的人生 2024-11-03 [37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