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我说了要做一个安静的创业者之后,很多人就认为,我应该是一个乖孩子的摸样。事实上,自从高二疯狂的迷上了任天堂的红白机之后,我也悲哀的归位于近视大军,但却意外的收获了所谓的文质彬彬的形象,所以,安静的创业者和乖乖的听话者,成了近期不少人微信跟我聊的一个话题。
但是,很多人其实误会了所谓的安静的创业者,安静更多的是表达了我们在这个喧哗浮躁的社会中,创业者应该保持一个冷静和沉着的心态而已,它与乖或者不乖没有关系。反而,我们认为,创业之“创”,本身就有敢于突破、敢于藐视的意思。
最近看吴晓波老师的一个视频,有一句话:一切改革,都从违法开始。结合近期的互联网界,突然之间深有同感。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要敢于有逼格且优雅地藐视法律。而且,这也正是创业的价值所在。
互联网创业,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我们苦苦经营的其实是未来。而法律和政策,往往在未来面前显得笨拙和不可理喻。相关部门在制订这个法律或者政策的时候,新事物并未发生。比如,UBER和滴滴打车。我理解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一个执法者的原则,但我感叹他们对已经来到眼前的新事物仍装疯卖傻。
很庆幸我们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已经提出了互联网+,这也让更多人坚定且固执地继续推动共享经济。
如果说,专车还是能够得到广大老百姓拥护的话,那么,互联网金融地突破,就显得比较令人纠结。时不时的P2P平台的倒闭跑路以及投资者义愤填膺的报道,让很多创业者对互联网金融望而却步。而且,风起云涌的众筹,特别是股权众筹,也总是受到“这是不是非法集资”的质疑。而那些基于互联网分享而获利的微商分销模式,更是受到道貌岸然人士的一个鄙视:这不就是传销么?
说实话,我曾经很认真地阅读了有关非法集资以及传销的相关资料,读后,掩卷长叹,互联网创业者啊,祝你们好运吧,你们已经无限接近违法犯罪了。只是,当我瞄了一眼这些法规的颁布日期时,就又燃起希望:颁发这些法规的时候,互联网基本还处于发电子邮件的时代嘛。
自打我们读书开始,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而我们也兢兢业业地恪守着这样一个原则,直到互联网突然冲杀到我们眼前。创业者,作为这个时代的弄潮人,或者说推动者,面对着那些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制订的法律法规,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的前辈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VIE结构本来就是一个藐视法律而产生的怪胎,且不说多少年了,淘宝店主不也一直无法直面税务问题么?至于支付宝,又让马云多少次处于风口浪尖?
所以,我的看法依然是,创业者必须敢于有逼格且优雅的藐视这些法律。
首先,我们要明确,创业的本质,就是改革、创新、突破。墨守成规,那只不过是一个生意人而已,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换取现成的收益而已,跟未来、跟梦想,没一毛钱关系。在你的商业计划书中,你苦心经营的是未来,而实现你的那些梦想的前置条件,肯定要么还未出现,要么需要你去创造。
其次,我们要面对法律和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这一客观事实。老化的法律法规,因为种种原因,或者因为时代发展太快,没有办法来得及更新换代,或者说,新事物的出现,只是一个初期现象,还很不稳定,还需要提炼规律,那么,出台一个法规来规范新事物,是不现实的。而这些,就是创业者要通过我们的项目,去突破和去挑战的。我们不要畏惧他,因为你知道,未来,它必须被改变。比如目前,有关道路运输的法规,有关金融监管的法规,百分之百会被修改。至于如何修改,什么时候修改,政府会去做,但你可以推动。
那么,我们苦逼的创业者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姿态去应对呢?
在崇尚创新的时代,我们强调有逼格。你必须懂得哪些法律法规是已经老化了的,可以被改变或者颠覆的。人性和趋势,永远是你内心去判断的一个标准。共享经济符合趋势,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而出租车专营权,明显违反了这个趋势,所以,创业者尽管大胆去藐视它。分享收益符合人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将会极大的解放劳动力和利用闲暇时间,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禁止传销条例,你大可以藐视它。当你心中有着明确的方向,就让你产生了足够的底气,这叫做逼格。
在讲究法治的时代,我们强调要优雅。改革不是革命,这不是抓起一把斧头呼喊几位兄弟冲到街头的时代,所以,在藐视这些法律的同时,你要明白如何优雅的运营你的项目。什么叫做优雅,我的理解就是:符合广大用户的利益。滴滴打车之所以敢于挑战相关法规,不是资本的威力,而是百姓的利益。不管非法传销也好,非法集资也好,强调的都是非法二字,也就是伤害了别人的利益而获取非法收益。
乖乖的孩子,从来不是创业的料。但有一点,我们绝不挑战的,就是用户的利益。我们认为,这对于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了广大用户利益而去藐视、挑战和改变落后法律和法规的时代,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创业。我们不否认有时候我们冲得太急了,而成了炮灰,但又如何?创业有很多种风险,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只要我们坚持:符合时代趋势,符合用户利益。
蜂拥创业是对风潮的盲从
(许知远)
人们蜂拥去创业,这不是创造力的激发,而是新的对巨大浪潮的盲从。谈到创新创业,那么多人在狂欢,他们是现代公民的心态吗?盲从的心态占有多少?哪些东西是真正截然不同的东西?
坦白说我对这个时代内心充满各种矛盾。
任何转变都会带来崭新的机会,我很喜欢“启蒙的生意”这个名字,我们说新文化其实并不是完全崭新的。18世纪《大百科全书》把整套知识放在一套书里,就需要众筹,他们去寻找巴黎的贵妇人请他们支持,《大百科全书》在18世纪卖出几千套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新青年杂志》是20世纪初新文化的产物,当时陈独秀、胡适的文章都被严复认为是粗俗的,被很多人唾骂,但是它是崭新的尝试,利用了新式排版的技术,使这些杂志可以运到乡下去。
任何一场变革后面都有技术的变化、商业的变化。过去十年,互联网发展迅速,从来没有这么多人被卷入到这个巨大的语境,对知识的获取、对平等的追求,这些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个人怀念80年代的中国,但是80年代的变化涉及的面非常窄。过去十年,很多基本的观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为互联网带来的启蒙、对我们思维价值观带来的变化而兴奋。
在新事物涌现的同时,各个界限在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粗俗方式,是同样的狂欢。陈独秀、胡适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那时候的主流是《新鸳鸯蝴蝶梦》,但是我们回顾1929年的时候,我们记住的是鲁迅的《呐喊》,记住了郁达夫真挚的描述。而那时候的通俗文化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但是没有被历史记住。
我们处在类似的时代。过去十多年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商业力量迅速地膨胀,产生了像BAT这样的巨型公司,那么多人融入到娱乐生活中去。我们也看到了表达性的革命,我们甚至无法安静地听别人表达完,就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发到微博上去。
什么东西能真正给我们带来意义?
我们谈论商业也好,谈论政治问题也好,谈论社会运动也好,我们对应的目的是政治吗?是利润吗?不是。我们的目的是:如何组建一个更良性的社会、使下一代人适合生存的社会?如何增加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何理解美、理解爱,以及打破眼前现状的欲望。这些是我们希望良性社会所拥有的核心东西。
但过去十多年,在商业技术的大众狂欢里,这些核心的东西你能感受到多少?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生存在商业机构的信息轰炸中,在这个变化里,真正悲哀的是:伴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思想上的高潮在中国却没有发生。
蜂拥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看到人们蜂拥去创业,这不是创造力的激发,而是新的对巨大浪潮的盲从。谈到创新创业,那么多人在狂欢,他们是现代公民的心态吗?盲从的心态占有多少?哪些东西是真正截然不同的东西?
我们谈论硅谷的时候,硅谷拥有真正兴盛的文化是从嬉皮士开始的,是从学生反抗运动开始的,正是不同的混杂文化造就了新文化。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多少对出奇想法的尊重?对人的“奇怪性、特异性”理解和包容呢?没有。
我们所有人的共识是追求数字、追求票房,新的传播力不会发生,我们只是目睹了一场巨大的数字上的游戏。我们看到技术革命在深层面上影响社会,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任何组织、机构能够清晰地描述这些变化。我们看到中国已经深刻的卷入到全球世界,我们在非洲、拉丁美洲有巨大的投资,中国有100万人在非洲,但是我们对非洲的理解有多少?我们的技术和商业扩张没有转化成知识的生产?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下一步扩张和成长就会形成新的制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