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张从兴: 这个时代很有效率,但没有经典
张从兴: 这个时代很有效率,但没有经典
2015/7/31 14:25:39 | 浏览:1254 | 评论:0

   托尔斯泰、曹雪芹如果生活在当代,他们有可能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慢工出细活”吗?

张从兴: 这个时代很有效率,但没有经典

  几天前,在和从北京前来新加坡出席会议,只能在新加坡停留几天的老朋友一边喝啤酒,一边侃大山时,聊到了什么是经典。朋友给的定义过于学术性,我当时就已经记不住了,但是我很清楚自己的答案是:“经典是不可复制的。”现在再加上一句,亦即“经典是经过千锤百炼,并且是不可复制的”。遗憾的是,在当今这个事事讲效率,样样讲效益的商业化时代,经典已经渐行渐远,差不多就像《广陵散》那样,快成绝响了。

  要说什么是经典,恐怕不得不提沙俄时代的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传世名著《战争与和平》。这部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文学名著,是托尔斯泰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构思与创作的,并经过好多次修改才完成。正是因为创作过程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之故,所以它在西方文学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只有古希腊诗圣荷马的作品才可以相提并论。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艺术已臻于化境的经典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也是经过12次修改,才最终成型。

  无独有偶,被誉为中国古往今来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也是作者经过长时间酝酿而成的旷世巨作。用里头的话说,就是作者“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呕心沥血之作。除了小说以外,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也是经典之作。这出自首播以来,先后重播了千余次的中国电视连续剧,从导演王扶林于1979年提议拍摄,到1987年杀青,前后用了八年时间。在三年拍摄期间,主要演员和职员必须在剧组共同生活。此外,为了如实还原这部古典文学巨著所描述的豪门大家氛围,剧组还在北京建设了大观园,在河北省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此外,其遴选演员的过程比古代皇帝选秀女还要广泛和严格,单单一个林黛玉的角色,就是从三万名参选者中挑选出来的。演员选好后,除了角色分析之类的演员本色行当,还要对他们进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古典文化培训。如此不惜工本的投入,为的就是把《红楼梦》拍得尽善尽美。所以,87版《红楼梦》能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绝非偶然,确是实至名归。

  问题是,托尔斯泰、曹雪芹如果生活在当代,他们有可能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慢工出细活”吗?且不说文学作品在当代不吃香,即便是能成为畅销书,一个小说家要靠四五年出一本书来维持生活,恐怕只有饿死街头的份。87版《红楼梦》也只有那个时代的中国才能拍成,甭提已经高度商业化的当代中国,即便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也不可能成事。有几个演员愿意花三年时间来专门拍摄一出戏?即使他们有此主观意愿,客观条件也不具足,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演员的收入。也就是说,托尔斯泰、曹雪芹和87版《红楼梦》主创人员所在的时代,具有一些能让这些经典能成为经典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是不可复制的。

  用这个时代的一些时兴话语,如生产力、效率、经济效益来衡量,“十年磨一剑”之类的精雕细琢,显然是与之背道而驰的。职是之故,凡是不能提高生产力的,或者不符合经济效益的,似乎都成了不应提倡的。影响所及,连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也得“多快好省”,否则贸工部政务部长张思乐也不会说出“我不是说机器人炒出来的菜会胜过厨师,可是作为一般消费者,我其实吃不出机器人或厨师煮出来的菜肴有极大差异。如今在人力紧缩,成本高涨的时代,餐饮业者或许应该认真考虑‘用机器人取代厨师’作业流程,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采用自动化机器的可行性”这样的话。

  试想,如果我们的日常食物都是用自动化机器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制成,那绝对是同一个味道,何来独特性可言呢?更罔论经典了。美食中也不乏经典,例如传统的佛跳墙,从食材的准备到烹煮,前后需要三天时间。用三天时间来做出一盅佛跳墙,生产力当然是低得可以,但这才是经典美食。所以,国人能在全国各地的冷气食阁里吃到的所谓“佛跳墙”,绝非正宗的佛跳墙,因为按照传统工序烹饪的佛跳墙,绝对不可能花几块钱就能吃到。

  换言之,当今这个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经典的。这还不打紧,关键是取而代之的却是平庸,甚至是庸俗。在如此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经典就像是《牡丹亭》的唱词那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我们只能像凭吊古迹似的发思古之幽情了。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27]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79]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69]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45]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30]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123]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225]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91]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62]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7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