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争辩,创业不就是冒险吗?要是都靠谱那还叫创业吗?冒险不是送死,胆大也要尊重常识。创新可以改变规则,但无法改变规律。
1996年,摩根斯坦利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分析师撰写了一份《互联网报告》,这份包含大量图表和数据长达300页的报告将它的撰写者玛丽·米克尔推上了金钱和权力的巅峰。
1998年,财经杂志《巴伦》称她为“互联网女皇”;1999年《财富》杂志称她是“网络的先知”;《华尔街日报》将她与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相提并论,称他们是影响市场的“三大推动力”。为了争取让米克尔参加一个会议,维亚康姆公司不惜派出一架专机将她送往百慕大,再尽快送回国,因为还有一场90分钟的演讲等着她。
如今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圈,比起1999年的美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会上网、能搭个网站就能获得投资,仅仅一个网站就能估值上亿美金。
而现在,如出一辙。
一个以创业为口号的创始人,毕业之后依靠连续创业给自己开工资,用PPT造出一辆汽车,敢拿一辆不能上路的改装车开新闻发布会。
一个以演讲为职业的女创业者,通过各种媒体作秀来炒作自己,在三里屯开实体店却坚持不到一年就关张大吉,该创业者却到处在万科等传统企业传经布道“互联网思维”和“90后思维”。
一个来历不明、毁誉参半的90学生,被媒体吹捧为中国的钢铁侠,仅用一支视频就参加各路创业大赛、媒体演讲,竟然能挺进大赛最后阶段。
而这些创业者之所以能够露脸,除了自己搏出位,还有投资者源源不断输血。
当年中国仅有红杉、经纬、IDG、KPCB等几家投资机构,而现在在IT桔子上挂号的投资机构就有1785家。要是王兴能够晚生几年,他就有可能一个人创造Facebook、Twitter中国的辉煌。
在北京的咖啡馆,厕所撒尿都能碰到几个投资人,风投从业者从高大上沦为街边菜。这些没头的钱和游荡的人,在互联网+的背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下,共同吹出一个又一个肥皂泡。
有些人争辩,创业不就是冒险吗?要是都靠谱那还叫创业吗?
冒险不是送死,胆大也要尊重常识。创新可以改变规则,但无法改变规律。创业就可以不讲物理规律了吗?难道汽车不应该是能够开在路上而不是摆在台上吗?一个做产品的店铺不应该以销量而不是以创始人演讲的次数为评价标准吗?
是痴人说梦的臆想,还是建立在常识上的突破,顶尖业内人士是能够看出来的。毕竟,红杉这种投资方这么多年混过来可不是吃素的。沪深互联网公司估值,你要说乐视还有点画饼的味道,但暴风高过优酷的市值我就无法理解了;创业公司里会诞生独角兽我肯定相信,但这么多风投重金押注的这么多企业我看大部分是不太靠谱。
今年GDP增速在7%徘徊的情况下,失业率为5.06%,IMF估计超过6.3%,想通过创业降低失业率的初衷是好的,6月份的数据显示,创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个百分点。但互联网这种赢家通吃的游戏,能够养活的创业者毕竟有限。创业毕竟是少数人的菜,大部分人并不适合创业,暂时的创业可以缓解失业率,但这批人终究还是要回到人才市场。
当然,没有资本的催化,热潮也无法持续。资本又来自何方?
我曾经多次接到某些传统企业的邀约,某些挖煤企业甚至希望能够通过并购或者投资的手段,将一些互联网企业注资后打包上市。可想而知,这种苍蝇乱撞式的收购能够拿到什么样的资产。退一步讲,稍微像样的互联网公司谁会愿意被这样的公司并购?
各行各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唯一的互联网亮点吸引了国内蠢蠢欲动的资金,炒房客、煤矿主摇身一变成LP(编者注:即有限合伙人),新成立的风投层出不穷,投资经理成了极为稀缺的资源,甚至略懂互联网的人也“赶鸭子上架”,迅速催熟。
有没有乐观一点的看法呢?
有。起码资金涌入,会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品类和价格优势冠绝全球,4G的发展快人一步,泡沫过后的废墟上能很快长出真正的参天大树。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华尔街的投资者针对米克尔发起了两项联合诉讼,控告她有意向投资者传递错误购股建议;《财富》杂志批评,米克尔被冲昏了头忘了自己仅仅是一名分析师。2013年,米克尔再次发布互联网报告,虽然互联网早已废墟重建,但除了圈内人,再无当年万人空巷之风采。
互联网创业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不必过于担心目前创业氛围中的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也不必由此发出泡沫到了顶点即将破掉的悲观预言。因为,市场本身就可以戳破这些夸大与虚构的谎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不过正如沸水必有气泡一样,中国的创业圈中也频现泡沫与虚假。
刚刚召开了发布会的纯电动汽车“游侠汽车”,精美的造型,惊人的性能,一个初创公司能有这般能力,立即震惊了业内人士。不过,接踵而来的是各种揭露,被指不过是买来一辆特斯拉,拆解后改头换面而已。
与火箭、航天不同,汽车行业不但需要技术,还要求价格,需要整个工业链的支撑,是工业综合实力的体现。造汽车是现代工业中的皇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款所谓的PPT汽车,一定会被载入中国互联网历史。当然,不意味着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极致,而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轻视与傲慢的极致。
另一个例子是“一亩田”。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一亩田令人惊叹的数字:“一亩田交易规模今年底将突破1000亿,而阿里巴巴去年的农产品销售额是480亿。到明年底,一亩田至少能达到5000亿,或将冲击一下10000亿。”
一亩田是这么介绍自己的: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平台,拥有国内最全面的农产品交易大数据。主要产品包括一亩田网站,手机APP,PC、移动端、wap三位一体的网店,以及与百度合作的一亩田直达号。
这段介绍朴实、平淡,但也包含着自我吹嘘。百度直达号,是百度公司推出的一种新服务,任何商家,稍有规模,都可以申请,但是,在一亩田自己的话语中,这就变为了“与百度合作”,给人一亩田正式的与百度签约合作的感觉。实际上,不过是拉虎皮做大旗,就像开了一个公号,然后介绍自己与腾讯合作。进到网站,还可以看到荒谬的数字,“9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100万吨洋葱”,要知道,盛产洋葱的西昌,年产量不过30万吨。
比起游侠汽车与一亩田,云视链则显得更加高大上。
创始人生于上海,后移民至加拿大。22岁从哈佛大学休学回国创业,是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其公司A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超过6亿。其核心技术是集合了虹膜识别、瞳孔运动识别、物体搜索、自动交互的人工智能技术——“眼神意识”的视频技术。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消费者在看视频时,只需将鼠标点击在感兴趣的事物上,然后它的简介、照片、解释、同款等信息就会及时推送到你眼前。
如果这一切是在手机上实现,一个人拿着手机,观看APP的时候,手机前置摄像头能提供的实时拍摄分辨率最高不过1080p,在这个分辨率下,人的虹膜纤维不过占到一两个像素,怎么鉴别它的颤动?更何况,通常手机摄像头质量不高,是否能够清楚地拍摄到虹膜纤维本身都是问题。据技术人士的分析,所谓的实时测量,不过是用服务器线下对视频进行分析,分析去轮廓之后,再加上标签与链接。这个思路看似新颖,但已经有很多大型视频平台在做了。
比起技术上令人疑惑的地方,更让人觉得不可信的是基本信息的造假。创始人宣称自己是哈佛退学,雇佣了20多个顶级技术人才,获得了6亿美元的估值,但却被人发现,员工相片造假,要么是广告人物,要么是不相干的其他人,而且,哈佛网站上并无相关介绍,与哈佛熟悉的人也都从未听说。
创业圈中一直存在各种夸大,比如夸大融资金额,夸大用户数量,夸大用户活跃度,这些现象一直存在,但如果说前面的一些创业者,虽然有这些行为,却还是小打小闹的话,这些后起之秀们,则彻底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玩得更大。
某种程度上说,除了经济与技术的推动,当下的创业潮,也有着中国式的政经原因,是中国式的火热。这必然导致泡沫。但也不必过于惊叹于当下的这个局面。繁荣背后,必有欺诈与泡沫,这本是市场常态。正如土壤肥沃,微观地看,肥沃不过是腐土,是粪便与腐叶,是植物与动植物腐败的尸体。
更何况,市场本身就足以应对这种虚假。
前段时间,90后CEO余佳文获阿里数千万美元投资,称明年拿一个亿分员工,这立即引起了媒体的热议。同样地,在外界的质疑中,光环之下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可见,自由思想市场的存在,一直有效地制约着各种夸大与虚构。
要想拿到投资,必然有一定的曝光度与热度,这就意味着必须进入公众视野。这三家创业公司在进入公众视野之后,立即遭到猛烈的猛击与质疑,被扒光了衣服,赤裸裸地展示给大众,后续的投资基本上打水漂了。实际上,这种质疑,正是市场机制的自我淘汰、自我完善功能。所以,不必过于担心目前创业氛围中的这种不和谐声音,也不必由此发出泡沫到了顶点即将破掉的悲观预言。
另外一个没有太多人提及的事情是,这些皇帝新装案例的主角都很年轻,不但年轻,而且都被作为传播点进行宣传。可见,年轻被当做了优势。年轻当然具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具有自己的劣势,这一点不言而喻。但是,在当下的互联网中,年轻的优势被夸大了,其劣势被忽略了,对年轻的赞美成为一种谄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