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来头一遭,美国奥数队击败中国夺冠
我们去哈佛比赛时,想的是能行就行,不行就吃点烤肉回家。但我猜想北京“顺天府学”孩子们的心情则是完全不同的。估计老师会和他们说,他们不仅代表学校的荣誉,还代表中国人的荣誉……只有考好了才有可能上哈佛这样的好大学,只有上了好大学才算成才,只有成才了才对得起父母和老师。
这次中国队没有拿到奥赛金牌,其实并不代表什么,但因为国人对这块金牌所寄予的含义太多了,所以估计有关部门又会紧张起来。我们对奥数、对古文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对给予后代什么样的教育究竟是怎么想的呢?不能总是因为一件事儿、一句话,就改变一整代学生的命运吧!
作者:Tiger Gao,留美高中生,就读于美国十大私立高中之一的圣保罗学校(St. Paul's School,简称:SPS)。
........................................
这两天,一则“噩耗”从泰国清迈传来——美国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击败老牌冠军中国,时隔21年再度夺冠。这不仅让很多中国人意想不到,甚至连一些国外媒体也感到费解。奥数向来是中国人手中最自豪的一张王牌,而今这“手到擒来”的荣誉却被美国人抢走,于是很多中国人开始难受了。
我的奥赛经历
说起奥赛,我在美国也参加过。去年冬天,我和另外9名孩子代表SPS(编者注:圣保罗学校)去哈佛参加了“哈佛—MIT数学竞赛”。比赛前,我以为老师会对我们进行什么强化培训,没想到,只组织了一次集体做题就算是备战了。比赛当天,我们天不亮就起床,昏昏沉沉地赶到了哈佛。我们到了比赛地点,却不知该去哪里报到,而竟然没有人为此着急。
大家在大厅里懒散地闲逛,边听音乐边说笑。突然,我发现了亲切熟悉的面孔——一大群中国孩子,估计有二十多人。学长说,这是来自北京“顺天府学”的孩子们,这个机构已经连续好几年派孩子来参赛了。当时我就懵了——我们几个来波士顿,除了参赛,还主要是为了进城吃顿好的,而中国学生却专程组团不远万里飞来参赛!我对他们的坚毅与努力油然而生敬佩,同时也意识到,我们SPS又要被虐了。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公布答案。每念出一个答案,坐在大厅中央的中国孩子们就会大喊“Yes!”;十道题,我听见了十个“Yes”,最后还夹着一句中文:“全对啦!”只见坐在他们附近的美国孩子们面面相觑,对这个不知道是什么来头的队伍深深疑惑——他们是怎么全对的?
我从这些“顺天府学”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了小升初,我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奥数,五年级进入白热化状态:每周六上午去八中的“坑班”,下午去实验中学的“坑班”,到了晚上还要赶到四中的“坑班”。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心理阴影”的,便是实验中学的“老教协”奥数班。在那里,我考过前五十,也考过六百名开外,成绩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一家人的情绪也难免因此起起伏伏。老教协的题又刁又难,即使我得过几个数学竞赛奖,但在那里仍是摸不到门道。
美国人的“数学观”
美国孩子对待数学的态度非常平和。他们把数学视为一门与其他学科无异的课程,并不觉得“得数学者得天下”,也不觉得数学会帮助、亦或阻挡他们人生前进的道路。我一个从纽约来的好朋友,他数学考试基本都是70多分,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学校的发展。去年,他的文学课是年级第一,也是我们年级第一个选入合唱团的,更是非常有才的演员…他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没有人因为他数学不好而认定他智商低、学习差、未来暗淡。
而美国的数学人才也不是因为应对升学才努力学习数学。我宿舍里的一个哥们儿,不仅在学线性几何,还同时学三门AP级的生物课;他的双胞胎弟弟更厉害,初二时不仅学完了AP微积分、电脑科学,而且还都拿的5分。更让我受到震动的是,和一些中国数学天才没有任何爱好的形象不同,他们每天打壁球、玩游戏、交女朋友…什么都没落下。那个哥哥告诉我,他数学和生物这么好并不是因为父母逼他学,而是他非常喜欢,而且长大后很想当医生。
对比中美关于数学的看法,有一点是相同的:数学很重要,数学好会非常受人尊敬;但也有一点是非常不同的:美国人并不依照数学的好坏去判断孩子,更不会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
我们走歪了
本来学奥数不是什么问题,但当奥数成为了上好学校的敲门砖、当大家为了这块砖拼死拼活时,它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去哈佛比赛时,我们想的是尽力而为、能行就行,不行就吃点烤肉回家。但我猜想“顺天府学”孩子们的心情则是完全不同的。估计老师会和他们说,他们不仅代表学校的荣誉,还代表中国人的荣誉……只有考好了才有可能上哈佛这样的好大学,只有上了好大学才算成才,只有成才了才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孩子们从小到大在这种思想下耳濡目染;可想而知,奥数已被赋予了太多社会内涵,而这些孩子所承受的也太多了。
在SPS,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课。有的孩子想多学点,那就上Honors课程;有的孩子要学简单点,那就去Regular课程。在量力而行的过程中,一个一个台阶往上走、慢慢积累、逐渐成长。在中国则不一样,小学奥数就涵盖了初中知识,初一试卷的附加题就有高中题目。中国的奥数学习不是一个一个台阶往上走,而是跳着往前赶,也因此大大超出了大多数孩子心智所能承受的范围。
这次中国队没有拿到奥赛金牌,其实并不代表什么,但因为国人对这块金牌所寄予的含义太多了,所以估计有关部门又会紧张起来,想着要为祖国荣誉而重振奥数。虽然北京已经严令禁止中学根据奥数录取学生,也禁止开办奥数班,但我猜测,奥数班会不会因此又重打鼓另开张呢?就像前一阵教育部门提出要减少古文在课程中的含量,语文课本纷纷改版。没想到过了几天,习大大去曲阜时说,古文不能丢,于是有关部门又开始印新课本、加古文。
我们对奥数、对古文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对给予后代什么样的教育究竟是怎么想的呢?不能总是因为一件事儿、一句话,就改变一整代学生的命运吧!
华裔帮美国夺奥数冠军?自我安慰罢了
(驱动之家)
“21年后,美国人终于在奥数赛上扳倒了中国人!”上周末,这条消息在中国远比在美国媒体上更快的炸响了。什么?美国队获得国际奥数比赛第一名?这么多年来不是我们中国人垄断了冠军吗?各种议论风生水起:有直接感叹的——被羞辱了!神话破灭了!更多找原因的——都怪他们挖掉了我们的华裔学霸!都怪我们奥数不加分搞什么素质教育了!
笔者只能回一句:你们想的太多了。
近年来,奥数在国内高烧不退,由全球中学生参加的国际奥数比赛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从小低声下气的数学盲,对于奥数比赛当然不敢指摘,只是对华裔学生是否美国队夺冠关键感兴趣。于是读完消息顺手查了一下国际奥数比赛官网,参赛的6名美国队员确实有两名华裔,不过,被某些媒体称为获得美国队最高分的刘艾伦(音译)实际上与另一位白人队友大卫·斯通纳并列第一,都是35分,其他队友基本在30分左右。白人学生表现上佳,看来只是被某些报道刻意忽略了。
再继续查阅,原来美国队近年来一直保持在前三名,此次夺冠也不算完全“爆冷”,而中国队本来也没垄断过冠军,就在2012年,韩国还拿了第一名。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参赛的美国队就有4名华裔学生,2013年也有4名华裔,2012年仍然有4名华裔……今年只有两名,总不能说今年把华裔学生换成白人学生就夺冠了吧?太有损“中国奥数神话”了。当然,如果有网友仍坚持自我安慰,认为就是华裔参赛帮美国队夺冠也不算太过分,也许这是另一种“民族自信”。毕竟印度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的时候,公然说“印度人帮美国队夺冠”了呢,尽管6名队员里只有一个印度裔学生……
相对于如此增强“民族自信”,我倒希望不要因为一两次的落败就妄自菲薄。事实上,美国队最高35分比起中国队的最高分得主、上海学生俞辰捷的41分有着明显差距。但国际奥数比赛比的是团体分,美国队2人获35分,其他人稳定在30分左右,总体实力较强,而中国队有两名选手分别是23分和25分,团体总分以4分惜败。如此高水平的国际比赛如同武林高手的对决,臻至化境、微妙难言,我更欣赏的是这种解释:最细微的差别只在于这次比赛更适合使刀还是用剑?也许有的选手更擅长代数而非几何。
奥数比赛本身就是5%特殊数学天才的聚会,相对于有人质疑国内奥数不加分搞素质教育的做法,也许我们不是关心那几分的输赢,更应该问的是国内大多数上奥数班的孩子是否真的对奥数感兴趣?美国奥数队最高分得主刘艾伦同时身兼美国队物理奥林匹克比赛选手,正如他在网上的一篇小传里写到:“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深入学习让我兴奋不已……就像我在业余时间最喜欢练习自由式滑雪那样,为了最完美的坡面转弯不停地练习……我沉浸其中。”在谈论比赛是为了兴趣而非输赢的时候,是真正的自信在不期而遇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