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5年7月(总第110期)‏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5年7月(总第110期)‏
2015/8/4 22:11:38 | 浏览:2013 | 评论:0

卡内基中国透视2015年7月(总第110期)‏

2015年7月(总第110期)
主编:王雅平

为何美国国会应批准TPP?
包道格(Douglas H. Paal),《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2015年6月17日
 
中国在其最新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表示,计划进一步加强其日益强大的海上军上周,奥巴马总统所属的民主党否决了美国亚洲外交政策的核心部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套案,这让美国在亚洲的外交陷入了尴尬境地。如果美国希望力保其自二战结束以来在亚洲政治、外交及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推动自身的经济基础现代化,否则美国在亚洲必将被边缘化。国会的投票势必将美国推向被边缘化的深渊。而这一局面必须立即改变。

面对中国的“混合外交”及其在东海及南海推行的“切香肠”战术,美国国会中的反对声浪逐日高涨。相关批评人士斥责奥巴马政府雷声大、雨点小,这些指责不无道理。美国政府的决策者和智囊团纷纷以极其严厉的措词谴责中国的做法,但却无一能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一年来,奥巴马政府在面对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计划时一直闪烁其词,外交颓势尽显,这很令人汗颜。中国现已在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发起“一带一路(OBOR)”倡议,并承诺为上述地区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该倡议旨在巩固中国与邻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双边关系。同时,美国也在尽力为越南和菲律宾提供资助,以助其保卫海洋国土,奈何杯水车薪,实无大助。

美国政府目前应如何收拾残局呢?

首先,奥巴马政府应设法说服国会在本周内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套案。美国能否通过TPP并继续在亚洲地区扮演重要角色,与其11个亚洲伙伴国未来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也是制衡仍在崛起的中国的关键措施之一。奥巴马总统曾承诺说,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就将对其施加惩罚(作出如此信口开河的承诺何其失策),自总统在这个问题上打起太极后,有关美国承诺可信度大打折扣的传言甚嚣尘上。亚洲地区的国家领袖们希望他们的怀疑可以被证明是多余的,但传言的阴霾久久不散。

如今,中国一边埋头于南海造岛工程,一边冷眼旁观美国发表的歇斯底里的抗议言论。显然,美国政府对中国重塑南海海域格局的事实束手无策。美国最好能发起强烈的外交倡议,以争端当事国的伙伴而非谈判代表身份,借助密集的外交斡旋解决领土争端、海洋资源及水下碳氢化合物的问题。如果仍旧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维持现状、终止争端升级,那么徒劳无益的隔空喊话必将继续被争端当事国公然无视。

中国在新造的岛屿上建了空港和海港,因此美国应帮助菲律宾升级巴拉望岛(Palawan island)包蒂斯塔(Bautista)空军基与乌卢甘湾(Ulugan)海军基地的设施。这些军事基地距中国新建岛屿约100英里,升级后的军事据点将与其隔海相望,严阵以待。如果中国政府执意要在新造岛屿上推行军事化战略,那么菲律宾和美国在巴拉望部署军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同时,美菲两国的海军基地升级工作还可以套用中国外交部所称的人道主义救援这一理由。它们无须遵守菲律宾最高法院针对美菲政府最新签订的《增强防卫合作协议》(EDCA)合宪性发布的决议。

为什么是现在?

从1998到2008年前后,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外交和经济活动取得了惊人进展。但是,伴随着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外交和经济活动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军事领域出现的变化,突然令邻国意识到眼前的威胁。伴随着中国军事和准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其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态度也日趋“强硬”。

出于多种原因,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承诺将尽力保持其军事实力在亚洲的稳步发展。与此同时,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恶劣后果也迫使美国不得不缩减在当地的军事规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亚太再平衡”战略旨在“遏制”中国,明显来者不善。

中国是否已认识到态度强硬将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这一事实,及它会否对其全盘计划作出调整,尚未可知。19个月前,中国新一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7个月前,习近平主席主持了另一场有关外交政策的会议,该次会议将中国政府活动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标志着中国的新微笑外交路线的开始。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中国正通过对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及直接投资和贸易不断巩固其与邻国的经济联系。笔者认为,在长期对其抱有戒心的邻国心目中,这将增加中国的影响力,同时也将降低美国的吸引力。此外,在与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纠纷频发的区域,中国在提升存在感的同时进一步软化其声调。

想想看,在中国新近充满活力的外交政策之中,无论威逼或是利诱,无不为了追求殊途同归的结果,即:削弱特定国家与美国的同盟或伙伴关系。这便是中国应对美国再平衡战略的“反平衡战略”。中国政府的态度很认真,现在也是美国严肃应对的时刻了,而批准TPP无疑就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卡内基动态
 
缅甸大选

为什么缅甸大选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普里西拉·克莱伯(Priscilla Clapp),斯科特·马歇尔(Scot Marciel),石眼山(David Steinberg)、维克拉姆·尼赫鲁(Vikram Nehru),华盛顿特区

2015年7月22日 | 拟于今年11月初举行的缅甸大选或成为标志该国从军事独裁政体走向议会民主制的分水岭。
 
缅甸大选
缅甸种族、族群和人权挑战与2015年大选
克里斯蒂娜·芬克(Christina Fink),苏珊·海沃德(Susan Hayward),凯丽·克里(Kelley Currie),维克拉姆·尼赫鲁(Vikram Nehru),华盛顿特区
2015年7月22日 | 即将到来的2015缅甸大选将成为缅甸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次大选可以促进缅甸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推行更为深刻的变革。然而,缅甸内部在种族、族群问题以及人权侵犯历史上存在严重分歧,这对缅甸的民主转型而言是一大挑战。
 
卡内基中文网最新评论
 
中印发展
印度城市化为何输给中国?
黄育川(Yukon Huang),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2015年6月8日 | 要想像中国那样取得持续成功,印度就需要认真审视一下,与中国相比,本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何遭遇惨败。
 
中缅关系
昂山素季访华:中缅关系踏上新里程
拉贾·莫汉(C. Raja Mohan),《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
2015年6月14日 | 鉴于昂山素季正致力于重塑缅甸民主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印度不应让安全问题影响印缅关系的发展。
 
中欧关系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双赢的中国-欧盟关系
史志钦(Shi Zhiqin), 齐思源(Vasilis Trigkas)
2015年6月16日 |  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会成为一个中欧双赢的合作机会。
 
希腊经济
希腊面临痛苦抉择
尤里·达杜什(Uri Dadush),《欧洲动态》(Euractiv)
2015年7月3日 | 在周日的公投中,希腊民众面临两难之选。摆在希腊民众面前的,一面是水深,一面是火热。
 
俄罗斯
俄罗斯在非西方阵营并非孤立无缘
德米特里·特列宁(Dmitri Trenin),《中国日报》(China Daily)
2015年7月8日 | 积极寻求与非西方国家的合作就成了莫斯科唯一切实的选择。俄应致力于在新兴的非西方国家中充当经济上的资源库,外交上的智库及军事上的弹药库。
 
中国股市
中国政府融资担保的局限性
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2015年7月13日 | 中国之所以能避免经济危机,是因为中国政府仍然有公信力。
 
学者文摘

 

《新邻居-中国在美国各国会选区的投资情况》

New Neighbors: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Congressional District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
2015年5月 |  国外直接投资是美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国的公司并没有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但是近年来这种趋势正在发生改变。此篇报告首次从美国国会选区的层面,以投资价值、运营、就业等角度概述了中国在美国的商业投资。

在运营上,近年来中国直接投资分布深入到城镇,尽管针对华尔道夫酒店等标志性资产的投资仍占据着媒体头条,但是中国公司明显对于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劳工价值有着显著兴趣。美国的地方经济体受益于日益增长的中方投资,因为对于地方企业的收购有效避免公司破产,并提供了新的资金链。

在就业上,中国附属公司雇用超过80,000美国员工,5年前则只有不到15,000人,雇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行业,在收购美方资产后,中国在美国扩张并招聘本土人才的意愿仍然十分强烈。

在投资价值上,美国的创新氛围、人才储备和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仍吸引中国公司留在美国。另外,中国的企业例如腾讯和阿里巴巴已经成为美国新兴企业科技投资重要的来源。同样中方直接投资有利于美国出口更多的产品到中国,越来越多的投资将不仅限于工业和消费品,而将扩大到农业和食品业。中国投资同样有利于美国对于中国的服务业出口。

报告分析认为:现在的中方直接投资还处于初始阶段,仅相当于80年代日本企业在美投资的规模,如果美国一直成为中国繁荣的海外投资重要的目的国,到2020年中商在美投资有望达到1000-2000亿美元。为了赢得与其余国家的竞争,近年来,美国地方官员开始大力吸引中商投资。更多的中国投资将带来美中经济的新的互融互惠,而非只是有限几名赢家输家。
 
《中国民族主义示威的政治地理学——城市与2012年反日示威》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Cities and the 2012 Anti-Japanese Protests
万家瑞(Jeremy L. Wallace),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
《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第222期,第403-429页 | 2012年,很多人目睹了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最大的反日示威浪潮。该年8月到9月,在中国287个地级市中,有208个发生共计377次示威,谴责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群岛中三个岛的决定。这波示威潮是草根阶层不满的爆发,还是由政府引导以获取外交筹码或转移公众不满的行动?中国问题的观察家们一直有所争议。

作者认为,要阐释民族主义式示威,需要同时关注国家与社会因素。在中国,全国性的示威没有政府默许是不可能发生的,但通常也不全然受政府控制,且经常会超过政府容许的限度。外国政府的挑衅行为激起公众愤怒,而政府声明与媒体报道突出了这种挑衅,暗示民族公愤在政治上是可以接受的。与此同时,政府也担忧街头示威给社会稳定及对外关系带来的影响。大部分关于中国民族主义动员的研究都止步于国家或大都市层面,地方层面的研究则是重要且有待探索的课题。

本篇论文同时考量了公众参与示威抗议活动的倾向与地方政府对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容忍程度,首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民族主义示威中地方层面的作用。通过对城市层面数据的分析,作者发现反日示威更容易发生在拥有更多流动人口和大学生等群体(他们拥有充裕的个人时间),以及更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城市,而在拥有更多少数民族人口、未就业大学生及对日外贸关系密切的城市则较不可能出现。在地方任职较久、对当地安全体系把控牢固的领导者,很可能更愿意放行示威活动,而新近就职的领导者出于对社会不稳定的忧虑,则不大可能允许示威发生,以防局势升级或失控。
 
《中国的新军事战略——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
China’s New Military Strategy:“Winning Informationized Local Wars”
傅泰林(M. Taylor Fravel)
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简报》(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China Brief),第15卷第13期 |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显示中国正式调整了其军事战略。军事战略方针代表中国的国家军事战略。此前,新中国曾先后八次发布此类方针。新方针中由“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变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一过渡体现了现有战略的演变。尽管变化称不上是巨大的,但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战争形态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在作战的各个方面的地位更为显著。2004年的军事基本指导思想是“整体作战,精打制敌”,而在新发布的白皮书中,似乎已改变为“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其二,中国在海洋领域面临着各种危险与挑战,因此提出“海上方向维权斗争将长期存在” 与“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白皮书更首度提出对海军“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

白皮书没有明确的一点是中国当前的主要战略方向。在1993年和2004年的方针中,东南或台湾是主要战略方向。在最新版本的白皮书中,战略方向看似是相同的,但已经涵盖西太平洋地区,即“台海—西太方向”。南海是否成为主要战略方向,仍不明朗。

傅泰林在文中介绍了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概念与历史沿革。最后,作者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很可能已于2014年夏实施到战略方针改变中。
 
《太平洋上的真正挑战——对“如何遏制中国”的回应》
The Real Challenge in the Pacific:A Response to “How to Deter China”
史文(Michael D. Swaine)
《外交》(Foreign Affairs),2015年5/6月刊 |  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主席克雷皮内维奇(Andrew Krepinevich, Jr.)近年来力主“空海一体战”概念。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冲突初期的先发制人与深入打击,并有可能使冲突大幅升级。也许是意识到这种方式的代价与风险,克雷皮内维奇在《外交》杂志2015年3/4月刊上发表《如何遏制中国》一文,提出“岛链防御”这一替代概念,主张美国及其盟友通过防空、反导弹、反潜布置,控制自日本到菲律宾的第一岛链附近的海空,以此对付中国“致力于将美国逐出并独霸西太平洋地区的威慑战略”。

“岛链防御”误判了中国的动机,并且夸大而非缓解根本问题。中国的崛起使之不再甘居无条件的从属地位,但保持经济增长、解决双方共同面对的包括全球变暖、恐怖主义在内的问题,仍在促使北京与华盛顿合作。中国领导人仅仅是试图减少自身的脆弱性并增进中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力,也无意在硬实力方面建立排他性的势力范围。对于一个大陆强国来说,这并非什么雄心勃勃的计划,在许多层面看都是一个可以理解的目标。中国的目标未必会威胁到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美国应理解它,而非用防御性攻击回应。但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试图将美国逐出亚太地区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一个区域甚至全球霸权。

史文认为,在应对中国挑衅乃至攻击第一岛链上的重要盟国这种危急情况上,克雷皮内维奇的建议的确有可取之处,但没有解决美国在亚洲沿海面临的核心战略问题——几乎无法遏止的军事与经济主导力量的相对衰退。维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将日益困难和昂贵。美国作为全球最强的军事大国的地位将持续下去,然而防务花费上美国遭遇日渐严峻的限制,这将使其在中国沿海1500海里内不能以绝对实力领先中国的军事与半军事力量。这一区域也正是所谓第一及第二岛链覆盖的地区。报告同时指出,中国任何试图主导亚洲的举动都将是失败的,因为中国很难超越美国,中国称霸的举动也会将各国推到美国的怀抱。中国领导人对此非常清楚。 然而,美国对“空海一体战”“离岸控制”乃至“岛链防御”等咄咄逼人军事概念的采用,会让中国失去安全感并导致安全困境恶化。 不稳定、 军备竞赛、 区域极化及中美应对共同挑战方面的合作减少, 美国打算继续在西太地区确保其主导地位才是这些事情发生的源头。即便一些中国领导人愿意接受美国主导,他们也会面临来自国内的强烈批评。

因此,中国和美国在未来面临的首要战略挑战是如何寻求互惠的方式,从而在西太地区将美国的主导转变为更稳定、公正的势力均衡。作者还在朝鲜半岛、台湾今后的地位、东海与南海的主权争议、第一岛链内非中国军事活动的范畴与功能等问题上,就中美如何减少冲突、增进合作提出了建议。
 
《美中双方的大交易—— 军事竞争和共存共处之间的艰难抉择》
A U.S.-China Grand Bargain? The Hard Choice between Military Competition and Accommodation
查尔斯·格拉瑟(Charles L. Glaser)
《 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 第39卷第4期,第49-90页 | 近年来,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成为多方关注的争议话题。美国在亚洲实施再平衡军事安全战略,它是否应该寻求地缘政治上的和平共处以避免亚太地区的争端呢?文中指出,美国不应该为维护台湾而与中国抗衡,这样中国才能与美国和平解决南海、东海等海域的争端,并确保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安全。

对于美国而言,互谅互让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势必需要扩大其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和平共处有利于降低战争发生的概率。其二,从国际局势上看,中国和平崛起并未受到太多阻扰,更具体地说,区域争端的频发减少了国际争端出现的可能性。然而,和平共处同样存在挑战。例如,这将危害美国的安全,中国可能认为美国缺乏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从而采取更强势的对外政策。

首先,文章分析了当前世界格局所导致的竞争以及美国国内政治对此问题的影响。现在,中国日益强大、技术资源丰富,这足够支撑它在领海问题上的防御政策。另一方面,美国在对台问题上摇摆不定。假使美国终止对台湾的扶持,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双方之间胶着的军事竞争状态将得到缓解。然而这也将导致美国国会提议废除《与台湾关系法》,而这在美国仍存争议。

其次,文章分析了采取领土妥协政策的背后逻辑,作者着重强调单边妥协减少战争爆发概率的可能性,但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

其三,作者讨论了美国在领土问题上退让能否确保美国安全地位的话题。美国不仅在中国的东海、南海领域有许多盟国,而且中美双方都对其丰富的资源极为看重。对美国来说,也许中国在界定国家利益上的多次变更以及更果敢的行为让其愈发担忧,但中国愿意达成共识的态度可能意味中方实际上不存在侵略性。

最后,作者认为,美国与中国在南海、东海问题达成外交协议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选择。尽管不能很快达成,美国仍有机会采取减少双边争执的外交政策,同时维护自身的利益。目前,双方仍需努力在有关东亚地区争端的地缘政治策略上达成共识。
 
石油如何影响气候——卡内基创建首个指数模型揭示石油-气候关联度
How Oils Impact the Climate—Carnegie Unveils the First Oil-Climate Index(OCI)
黛博拉·戈登(Deborah Gordon),亚当·勃兰特(Adam Brandt),乔尔·伯格森(Joule Bergerson),乔纳森·库梅(Jonathan Koomey),大卫·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尤金·谭(Eugene Tan)
2015年5月26日 | 不同种类的石油对气候有着不同的影响。要想对其加以区别,就必须对每一种石油在整条石油供应链(包括上游的勘探开采、中游的成品油炼制及下游的最终用途)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GHG)总量作出预估。而这正是创建石油-气候指数(OCI)的意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斯坦福大学、卡尔加里大学于今年3月11日发布了世界第一个石油-气候指数。

我们以根据石油-气候指数建立的样品油模型展示了迄今为止石油供给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曲线关系,然后根据每桶石油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预估值进行排名。

将鼠标悬停在任一条形图标上,即可查看石油所属的种类名称及其对应的石油-气候指数的类别(颜色代码)。点击“查看详情(view details)”即可浏览特定石油的详细信息。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谁看透了美国大选?企业家为何赢了知识分子 2024-11-16 [66]
美国教育中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比较洞察 2024-11-16 [62]
当代人最稀缺的三种能力 2024-11-16 [64]
是谁让命悬一线的Tiktok 出现一线生机?他又是怎样影响特朗普的? 2024-11-16 [48]
伊拉克历史见证:搞个人崇拜的政府终将走上覆灭之路,家毁人亡 2024-11-16 [54]
一个最清晰的“MAGA”对华政策阐述 2024-11-16 [51]
人民才是老板 2024-11-12 [143]
特朗普胜选后,女性发起美版“四不”运动... 2024-11-12 [136]
以史为鉴,透视中美知识产权之争的现在与未来 2024-11-06 [292]
11个反直觉思维法则,能深刻改变你的人生 2024-11-03 [37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