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于贫穷长于贫穷的人,很容易滋生对人生的苦难感,这是因为贫穷往往限制了人的视野和境界。
“父母在郊区租房,在学校我一个月生活费500元,经常吃泡面,有些常用的日用品也不买,能不参加的集体活动就想法子不参加,就为省点钱。”
“我们村经济落后,好多人小学、初中就辍学了,我高考那年就几个同学考上大学,我是考得最好的。”
“毕竟好不容易从农村鲤鱼跳龙门,觉得高考很神圣公平。”不过学长反复劝他,并扬言有成功经验,能确保替考安全,几度攻势下他还是决定试试。底下还有三个呢!”
8月3日,《南方都市报》记者对话南昌高考替考事件中的“枪手”敖辉。因为替考,他已经被学校开除学籍。他希望得到社会原谅和帮助,他想找一份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再多的悔恨也已走不回来时的路。
去年河南替考事件中,“枪手”也多是农村学生。类似事件中,农村学生往往中枪。记得去年媒体曝出高考替考丑闻后,身边一位朋友满腔愤怒,后来又获悉替考中的“枪手”多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他对这些“枪手”们多少又有一丝同情。
我和他的感受有些相似,此前一直愤懑于权势者利用“枪手”破坏高考公平,愤怒于“枪手”们的唯利是图,只是当新闻为“枪手”贴上“农村孩子”的身份标签时,心底反而多了很多复杂的情绪。
相比城市里的孩子,农村孩子更能体会到高考的不易。当下中国,高考几乎是他们阶层流动的唯一主流渠道。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只能成为舆论眼里的“考试机器”,“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当他们作为“枪手”去替权势者的孩子参加高考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为权势者替考,又将“踩死”多少“当年的自己”?因为替考作弊,他们会把那些本来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挤下去,而被挤下高考独木桥的农村孩子,不正是当年的自己么?当他们答应做“枪手”时,心里会不会有一丝道德负罪感?
多数时候,我们谈到“穷”谈到“底层民众”时都会心生悲悯,“穷”和“底层民众”也天然地占有了道德优势,很容易地赢得了舆论的同情分。但在利益诱惑面前,道德负罪感一定会败下阵来吧?为什么高考“枪手”中多是农村考生?最直接的原因是利益诱惑。七八万元的好处费对于农村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父母不用再东拼西凑为他的学费等大学开销发愁。对于贫穷的农村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后,钱才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在钱的诱惑面前,穷孩子或许比富孩子更没免疫力。
从没有贬低穷孩子的意思。记得河南作家李佩甫说过一句话,“贫穷对人性的伤害比富裕对人性的影响要大的多”。这种伤害其实不仅仅体现在对利益诱惑的免疫力上,有些时候,它可能还会体现在价值观的塑造上。人生的起点是不公平的,贫穷的孩子想要找到上升的路径,他们必须经过激烈残酷的竞争,就像在选秀舞台上,必须把其他选手一个个PK下去,他们才有机会站到舞台中央。很多时候,也许他们更服膺成王败寇的法则,内心更倾向于用成败来衡量世间万物,而不是用价值观念去衡量一件事。在整个竞争的过程中,他们很少受惠于公平的庇佑,所以,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时候他们也许会忽略自己的责任。
一个生于贫穷长于贫穷的人,很容易滋生对人生的苦难感,这是因为贫穷往往限制了人的视野和境界。和一位年长的朋友谈及高考“枪手”中农村孩子的身份问题,他说城市里的孩子凡事都喜欢和父母交流,在他们对很多事情做决定时,父母的意见都会起到很大的参考作用。而农村孩子不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凡事都要靠自己做决断。
同样是高考替考,城市的父母和孩子可能更了解它的危害和风险,而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信息掌握并不全面。尤其在一个被挤压被欺凌的环境里生存过的人,更容易相信潜规则,相信权势可以解决一切。正因如此,高考替考中的那些操纵者向“枪手”打下保票,他们便对替考的安全性深信不疑。
在深信安全的基础上,如果父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底层农民,他们或许还会觉得,能为县长或者县委书记等领导的孩子考试,这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领导能看上自己的孩子,证明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说他们愚昧也好,无知也罢,可归根到底还是贫穷限制了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
硬要说“穷人的孩子更容易被利益诱惑”,一定会被板砖拍死。人性是个很微妙的东西,人性的好坏不取决于贫富,但贫富绝对会影响到人性,影响到人的视野,进而影响到能否经受住利益诱惑。见识过“更好”的,谁还会轻易再对“好”动心呢?
替考的“枪手”一定受了贫穷的伤,但我知道,我们不能因为贫穷而原谅他们的错,也不能因为贫穷而为他们辩护。当这些“枪手”被逐出大学校门重回生活原点时,我能说,是命运又给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