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归人才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重用,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改革陈规陋习。
近日,“施一公院士拟出任清华副校长”,及其接连在《科学》和《自然》在线发表文章并有望拿诺贝尔奖的消息,再次让舆论的焦点聚向了这位明星海归。
人们不禁为施一公在国内得到重用并取得好成绩而拍手叫好。7年前,做为中国“千人计划”的首批成员,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回国,可回国之后的他并不是一帆坦途。2011年,他和北大生命科学院前任院长饶毅双双在中科院院士评选中双双出局;2013年,在中科院院士的头衔缓缓来迟之时,他却早已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这些事情相继引起舆论哗然。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数量虽跃居世界第一,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科研资金,但学术风气和学术水平并不令人满意,院士论文抄袭、科研经费分配不公、项目评审不够公开透明、搞关系奔经费等等不正之风令中国科学界陷入浮躁和种种尴尬。
其实,像施一公这样的海归精英们只是期待一个充满公信的科学界。在美国的华人教授中,想回国的大有人在,有的因对国内环境有顾虑还处在观望之中。然而,诸如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教授管敏鑫被浙江大学无端解聘这样的事例又让许多观望中的华人对回国发展失去安全感。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刚刚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实际上早在2008年,刚刚回到国内的施一公和饶毅就在《光明日报》刊文,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两人还不时抨击时弊,批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
施一公曾说,自己的心里从来没有美国梦,只有一个盼望祖国强盛的中国梦。他希望能改变清华科学研究的软机制,为国内其他机构所借鉴。这或许代表了相当部分的海外华人的心声。
中国真的需要更多施一公。既然渴望高精尖的海外人才,就要想方设法改革体制,创造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环境,对海归人才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重用,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改革陈规陋习,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培育更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