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廖德凯: “能力越大,危害越大”的教育根源
廖德凯: “能力越大,危害越大”的教育根源
2015/8/23 7:24:46 | 浏览:1828 | 评论:0

廖德凯: “能力越大,危害越大”的教育根源

图中为纳粹德国希特勒后的二号人物:阿尔伯特·斯佩尔         

  1934年6月30日,一位年轻的建筑师站在一间屋子里,望着一滩在德国大清洗中被枪决的一个熟人的血迹,决定像浮士德那样把灵魂卖给一个要做大事的党派。最终,他找到了这个作为诱惑者的买主。在他看来,这个诱惑者的魅力不亚于歌德。随后,他参与了一场旨在统治世界的战争,并担任了帝国军需部长,用他的卓越才华和组织天赋(包括使用奴隶),使德国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下仍然保持武器生产,延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其显赫,许多人视其为纳粹德国希特勒后的二号人物。他就是阿尔伯特·斯佩尔,而他的灵魂买主——那个“要做大事的党派”,叫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这个党派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纳粹党”。

  二战后,许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斯佩尔和数百万年轻人被“纳粹主义”的洪流所席卷,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投入到纳粹主义的实践当中,为什么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会受到诱惑,出卖自己的灵魂?美国欧柏林大学环境研究和政治学教授奥尔认为,德国这个当时教育最发达的欧洲国家,“在最需要公民教育的时候却没有公民教育”。于是,这些年轻人被技术潜力迷惑了双眼,将单纯的技术作为自己所执著的事业。而这些他们狂热投入的技术产出,最终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好吧,其实用正常叙事语言来说,应该这样表述: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指导自身的行为,那么,那些有着卓越才能的人能力越大,给这个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前面所说的奥尔教授就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理想、更有道德、更有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他认为,目前地球频发的环境灾难,其根源就在教育的失败。他相信,“以热爱生命为基础建立的教育,会让我们的本能和潜能觉醒”。而在目前,这种“本能和潜能”在工业社会的功利心态下,很大程度上处于“休眠和荒废状态”。

  不过,他的这种理想显然不容易得到广泛支持,特别是在技术席卷全球并改变了人们生活与生存状态的今天,使更多人更加迷信技术的力量。在我们的印象中,也常常有许多类似这样的看法:科学是超越国界、思想的“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这也成为“学术原教旨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科学”如此超脱于人类的思想存在,那么,它就应该是类似于上帝一般的存在。自古就有,亘古不灭,可随取随用,而不可能是在人类的创新理念中逐步发展。无论是蒸汽机的出现、原子弹的爆炸,还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应用,以及附着于这些技术背后的奇思妙想,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来不是自古就有的“客观存在”。

  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部分本身没有思想,只有规律和物质,但是,科学家有。

  正由于对于科技本身的迷信以及对“术业有专攻”的极端化理解和推行,使得目前我们的教育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间设置了人为障碍。理工、建筑等自不必说,就连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也过于放大了“客观经济规律”,许多经济学家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名,用“世界是这样的”来对抗和抵制“世界应该是这样的”。缺少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的热爱,以冷冰冰的“规律”看待市场的运行,验证了美国古生物学家S.J.古尔德的话:“我们不会去努力挽救我们不爱的东西。”而我们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所谓“经济规律”,是由无数市场主体的利益追求形成的,“经济规律”证实了人的物欲存在,却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存在,也是可以改变的存在。

  学术原教旨主义为“防止被情感淹没”,提倡科学作为一种工具,可以服务于扭曲、狭隘、冷冰冰、无感情的世界观,而不能为谦卑、敬畏、神秘、惊叹等情感的所影响。奥尔批评这种学术原教旨主义,指出激情、感情与真正科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错综复杂、相互依赖的关系。科学,在最佳状态下,是由激情和情感推动的。”他得出一个结论:不要把四肢和情感隔离,而要学会协调,并训练它们以更好地利用。

  基于教育的不完善,使“能力大”的人对地球造成的巨大危害,包括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物种灭绝、海洋退化、生态恶化,以以至于极端市场观念、文化暴力、广告蒙骗的种种。奥尔希望,教育应当“去培养那些幼小心灵,使其无害于这个被生物圈包裹的星球。”

  奥尔的研究和思考,其价值显然不局限于一国一地,而是有着其普遍意义。

  前不久,天津那声隆隆巨响和冲天火光,也正验证着一些缺乏责任、迷信技术和数字、没有底线、没有对生命的爱的“有能力”的人,对人类所带来的危害有多么巨大。每一次类似的灾害,特别是人为的灾难,都会让我们爱的本能和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觉醒,但是,这一次次用现实灾难换来的觉醒,其代价却是社会所无法承受之重。如果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缺少悲悯情怀的“技术控”,那么,最终人类的“客观规律”,恐怕也只有走向毁灭一途。

  奥尔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能力越大,危害越大”的教育根源。那么,教育以热爱生命为基础,本科教育以通识教育为根本,让杰出的科技人才首先是具备爱的责任和能力的人,这,大概是解决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106]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422]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6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89]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89]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545]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545]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542]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706]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9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