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铁在“国家战略下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本文根据发言内容整理。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必然趋势
京津冀是一个大的区域,从全世界发展规律来看,大区域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毕竟两个特大城市在这个区域里,他们自身发展对区域的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人口向特大城市聚集是必然的。
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国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吸纳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规模的城市,中西部各省的人口向省会城市聚集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所以,不要想如何控制这个趋势,而是要研究如何顺势而为。研究人口向特大城市聚集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研究是不是聚集以后才可以形成对周边高强度的辐射;通过分析香港对珠三角的辐射和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来研究京津周边地区聚集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辐射效应。当然,前提是要完成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
决策者眼里不能只有精英
特大城市的人口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特大城市的人口不会全部是高端人口,而会是不同层次的人口组合。北京市2151.6万人口中,有近900万的外来人口;深圳1077.9万人口,其中有745.7万的外来人口。所以人口结构应该是我们未来制定政策的重要出发点,我们不能忽视现实中的人口结构。
在人口结构中,高收入人口(即所谓的精英人口)只占小部分,而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重点应考虑的是大量中低收入人口,甚至包括大量农村人口,比如河北省7383.8万的总人口中还有多于半数的农村人口。制定政策时,怎样兼顾人口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需求,应该是政策的出发点。
既然中低收入人口在人口构成中占绝大部分,那么在我们的政策导向中,就要解决他们未来的发展问题、就业问题、生活空间和环境问题,以及消费需求问题,而不能用理想化的方式,人为把区域发展指向高端化。
多元化人口城市应具备哪些功能
在多元化人口结构下,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城市应该具备什么功能?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例,怎样实现功能疏解?如果我们能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那么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现在的做法是把一些所谓的低端批发市场等从北京迁出去,那么,街边的小商品店铺要不要搬迁,他们未来的命运会怎样?
2014年,国内其他省市来北京旅游的人口就有1.56亿人次,这部分外省市来北京旅游的人都不是富豪,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到北京,很多还来自于穷乡僻壤。这些到北京旅游的人,有一部分需求是购物,正因如此,北京的这些低端市场有基础,也有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从新街口到西单这么重要的路段还有很多传统低端商业存在。再者说,即便是北京本地人,也不一定都要去王府井、去各大购物中心买东西。
在特大城市里生活的几千万人口,有不同的市场需求,会引发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这种功能在空间上如何分解、再塑造、再配置,是不是以迁出为目标,这些都需要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谨慎考虑。被迁出去的人口,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又回来了,这些人口到北京来就业和经营,是因为北京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最好的空间,尽管成本很高,但他们的预期收益更高。
在产业功能迁出迁入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资源的再配置,而资源再配置会受到交通方式的影响。交通配置,需要我们对城市功能重新理解。交通连接应以什么为基础呢?如果把自己当做一个直接的消费者来考虑,城市生活中最方便的出行方式是地铁,恐地铁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达目的地,也是最便宜的一种交通方式,还不会产生污染。我们在配置交通资源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每个消费者直接的需求。
我们的城市提供的交通选择上,远远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我们这么多人口、特别是中低收入人口的实际需求。不仅仅是城市内,包括整个大区域内,我们更多提供了方便私家车出行的道路,但忽视了轨道交通,忽视了城市发展最低成本的方式。正因为这些才导致了拥堵的问题,导致了区域发展过于向城市中心集中带来的问题。这一点,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加以改善是特别重要的。需要针对人口结构,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他们低成本出行的需求出发,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方式,而不能单纯从精英阶层考虑来考虑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
在交通资源的配置中,还有一点,就是不能过度放大一个城市的交通功能,否则会浪费无数的资源。最近,金融街附近多条路上加了很多栏杆,要分成快车道和慢车道,交通是好看了,但是人的出行却不方便了,大量资源被闲置了。而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在过多地强调交通资源配置的功能时,也过度放大了交通需求。路修得过宽,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多还修了很多景观工程。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资源配置上都出现了大量的浪费,导致出门必须开车,而不能实现步行、低碳的方式。
北京周边城市房地产发展空间很大
京津冀区域,特别是北京,对河北能做出哪些贡献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工业化进程,而河北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并不慢,并且在前十年中,其工业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省份。但在这个过程中,它却和北京发生了非常大的利益冲突。因为两个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不同,因此会形成一系列的矛盾,比如工业化产生的雾霾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到河北人的生活。
但这是整个区域城市化的一个过程。京津冀要协同发展,怎样才能处理好河北的工业和天津、北京的关系?怎样实现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北京的城市化率为86.4%,可是北京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是77.9%,北京基本没有太多的工业,所以北京对周边最大的辐射就是服务业的辐射。
服务业辐射直接涉及到北京人消费需求的变化,在北京的空间范围内没有办法得到完全满足,因而部分需求要在周边的空间中实现。
考虑到北京和周边关系最紧密的是服务业,那周边的城市该怎样把自身服务业的架构和北京紧密联在一起,并在这个基础上配置交通资源呢?这恐怕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河北三地各自的规划,还是京津冀区域的规划,都应该把联系北京作为重点来考虑。
讲到服务业,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房地产。大量外地人来到北京,他们不都是精英,市区三到五万块钱一平米的房子,他们住不起,他们需要较低价格的住房,他们的住房需求要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考虑,所以很多人到河北买房子了。特别是沿北京边界的这些城市,不要担心发展房地产会产生什么负面效应,因为在北京吸引人口集聚的大趋势下,房地产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所以,谈到房地产,廊坊和张家口等北京周边的城市,还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注意到北京和廊坊的关系,特别是廊坊这十来年,服务业占比从原来的30%增加到现在的41.6%,这意味着服务业的变化速度和北京向周边辐射的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崇礼,一个外溢效应的经典样本
河北崇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当年环北京经济圈选的14个试点城市中,没有崇礼,因为它离北京220多公里。当时北京设定的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都没有崇礼,可是为什么这几年崇礼发展这么快?因为北京服务业的外溢并不是整体性、均匀性外溢。首先是北京不同阶层的人要到周边消费,郊区满足不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并且北京市民的消费已经升级了,比如旅游,从原来的休闲式到现在的参与式,从原来的观光式到现在的户外运动发展式,恰恰崇礼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为什么现在崇礼房价上涨了呢?不是因为申奥成功,而是因为申办奥运会之后,交通资源配置会发生根本变化。不仅北京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要修过去,而且还要再修一条高速公路过去,这将导致崇礼的交通区位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上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都给北京人的休闲度假消费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所以那边的地产升值了。
同理,廊坊等北京周边的这些城市,怎样按照市场规律,根据北京的消费特点来为北京提供更多的消费内容呢?政府做什么,不是说政府今天想打造哪个节点,这个节点就一定能发展,而是企业家和消费者会自动选择节点。例如武清搞了一个佛罗伦萨小镇,密云搞了一个古北水镇,把大量的游客吸引过去了,把旅游的空间带动起来了,人流增加了,房地产也带动起来了。所以这其中,市场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