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曹林:成功人物兜售“读书无用论”更加可怕
曹林:成功人物兜售“读书无用论”更加可怕
2015/9/4 9:10:58 | 浏览:1303 | 评论:0

曹林:成功人物兜售“读书无用论”更加可怕

“读书无用论”在外国似乎从来都没有市场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否则只是装了太多的油就会变成油罐车,我看太多的人读了好多的书,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马云甚至不忘自嘲,称:“有关马云励志的书,我也很讨厌。我至少觉得我不是所谓励志的人,我们是很运气的人,走到现在为止。”

  其实,马云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并非“读书无用”,而是以一种偏激的方式劝年轻人不要迷信读书,不要读死书,不要天真地将读书与成功划上等号,因为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去追求。这种意思很容易就被人断章取义了,被一些喜欢标签化的人贴上了“读书无用”的标签。社会中本就流行着“读书无用”的撒娇、抱怨和愤懑,而当这种论调从一个公众崇拜的成功人物嘴中说出来时,似乎就更有了说服力,也更有了对知识和读书的反讽意味。

  这种对马云言论的故意曲解,断章取义借马云之口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兜售“读书无用”的私货,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年轻人,是很不负责任的。

  读书无用吗?当然不是。很简单的常识是,在普遍意义上看,读过书的人肯定比没有读过书的人更能够成功,读书多的人在概率上比读得少的人收入更高;但从个案上看,也有特殊性,即某一个没读过书的人比读过很多书的邻居收入高很多倍,某一个读到博士的人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靠在外打工的父母养着——但这纯粹只是反常情况,公众一定要有对知识和读书的自信,而不能轻易被那些反常的极端个案影响对普遍价值的判断。

  不错,中国社会确实算不上一个平等的社会,诸多领域都存在较严重的不公现象,但是,教育是一个矫正器,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它为这个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人保留着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以避免贫穷在代际间传递,避免贫富差距固化为变成一个板结的、无法流通的阶层。是的,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拼爹、拼关系现象,但这不能成为悲观地传递“读书无用论”的理由。教育的公平,知识改变命运,为冲破拼爹所构建的阶层铁幕保持了一种可能,为底层向上流动打开了一个天窗。

  不要不负责任地向社会传递“读书无用论”的悲观情绪。很多人看不到无数的年轻人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只看到几个读书找不到工作的案例,就悲鸣不已,大呼“读书无用”。这对那些正在读书的年轻人,还有那些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孩子们,会形成极大的误导。

  当下中国兜售“读书无用论”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对社会不公充满不满的人,他们会把心中的偏见投射到对社会的分析上。拼爹现象的存在,确实干扰着社会公平,打压着穷人、无关系的人上升的通道,但总体上“读书”肯定比“不读书”更有竞争力。如果没有高考,穷人拿什么跟富二代官二代拼呢?当然,有了高考,不一定拼得过富二代官二代,但是,起码比“不读书”更能改变命运。这类批判家往往看不到这种对比,而是习惯借“读书无用”表达对拼爹之类的不满,认为在拼爹之下,读书已经没有用了,“北大人大都不如一个好爸”,这显然过于偏激了。

  一类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些失败者。他们的失败,不少方面都源于自身没抓住机会,或者在竞争中被淘汰,却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习惯性将失败都归咎于社会和体制,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社会不公和体制弊病造就的。于是,这种愤懑的情绪下,就有了“读书无用论”。读了这么多书却没有成功,他们看不到,成功需要的远远不只是读书,还有其他。

  最后一类,是社会中某些成功人物。他们成功了,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被大众追捧,但这些成功人物,并没有以正面的价值观去影响青年,而常利用自身影响力兜售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这些成功人物,往往走的是不同寻常的路,甚至是以反智起家,他们就会放大这种“不同寻常”,强调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上过大学”,以此反讽教育之弊或凸显自身的成就:瞧,那些读了很多书的,还不是替我这个不读书的人打工。以个案作为成功的示范,对年轻人产生了不小的误导。个人觉得,马云演讲中“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之类的表述,也很不妥。

  不要再渲染“读书无用论”这样的伪问题了,这不仅会误导年轻人,更是在贬低知识的价值和读书人的身份。公共知识分子被污名化“公知”,专家成为贬义的“砖家”,读书人被瞧不起,除了跟知识分子自身的退化相关外,也跟“读书无用论”传染下的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贬低有莫大关系。新媒体上充斥着的反智、反精英情绪,也能从中找到思想源头。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99]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95]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81]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78]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53]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29]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33]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25]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73]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6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