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之下,巨额资金纷纷涌入医疗行业,使得移动医疗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词。无数应用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上线,又陆续下线。唯有贴心医生,作为后发先至的典型,至今仍稳坐医用行业APP冠军的王座。其与其他APP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不做弱联系,而做强关系;不做露水之交,而做夫妻之情。
贴心医生创始人闫志明
独特的市场定位
很多医用APP上来就定位于消费者的健康顾问,这是基于对看病难等问题的体察,但他们忘记了移动互联是人与人的对话,而非群体对群体的对话。选择患者作为目标人群,恰是选择了一个并不太稳定的标签,因为患病只是暂时性的一个状态,其群体之间既没有粘性,也没有相应的圈子文化。
贴心医生则独辟蹊径,选择了医生作为其目标人群,设定为为医生而设计的随诊随访工具。首先,医生是一个相对稳固的群体,有着鲜明的圈子文化,个体之间也有着较强的粘性。一款工具类的APP对于他们也更有价值。这就为贴心医生奠定了强大的用户基础。
优先满足服务链中核心痛点
价值反馈是一款APP能否留在手机上的重要衡量标准。贴心医生不同于其他APP的平台思路,而首先考虑的是,能够带给用户,即医生的价值是什么?因此,贴心医生,更像是一个工具。
首先,贴心医生是医生用户提高工作效率和报酬的工作辅助工具。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医生管理现有的病人,进行长效的服务;同时可以推荐适合的病人给医生,并通过图表化的报表等方式呈现病人的数据,帮助医生掌握医疗方案的效果,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贴心医生也帮助医生为自己的服务获得了合理的报酬。
其次,贴心医生是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社交工具。通过医医圈、医患圈,可以帮助医生与同行以及患者建立起基于场景和信任的强关系,从而大大改善传统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的痼疾。
小三关系式做不久,轻问诊必死
目前,医用行业APP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O2O平台销售式;一种是便利入院式;再就是线上问诊式。前两种的本质仍然是传统模式的线上照搬,而第三种则是基于患者本位的平台式模式下的产物。这种定位注定了它必然存在天然的缺陷,比如医生不被尊重、无法确诊、单纯的买卖关系等。最根本的仍在于,医患双方是一次性的关系,类似于情人,既缺乏建立长期关系所必须的信任基础,也不具备这样的动机。因此,这种模式必然不能长久。很多线上问诊式的APP都已经开始向电商平台转型,然而效果并不好。
贴心医生:行业的革命者重构医患沟通机制
中国医疗体系其实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体系,外人想要切入并不容易,这也是其他APP将目标聚焦患者的原因。而贴心医生的天然优势就在于它是生于体系内部的,从内部联合,顺势而起,聚医拓患,将中国医疗资源从内部有效盘活,从而大幅提高医疗行业的服务,进而倒逼行业改革。
贴心医生的出现,使得医患关系痼疾的受害者之一医生群体,终于可以主动出击,去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这是基于熟识关系的问诊,医生和患者终于不再是对立的两方,而成为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朋友和战友。这才是贴心医生革命性的突破。
深度挖掘长效服务夫妻关系更牢靠
贴心医生在更多的时候,就像是医生助理。在问诊前期,帮助患者和医生进行适合的匹配,避免医病不对口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延误病情;在确认过就诊意向并收费之后,贴心医生可以帮助双方约定就诊时间和地点;问诊之后,贴心医生则帮助医生对于病人进行及时的随访随诊,在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患者的反馈及数据的呈现帮助医生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下来,患者与医生就成为了风险共担的“夫妻”,即使在沟通的时候,有分歧,也更能很好地磋商和包容,而避免事态激化,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的精力与压力、医生的工作量和报酬等矛盾一直都是中国医改所难以推动的“拦路虎”,贴心医生的成功之处即在于从内部着手,以构建良好的长效沟通机制、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以及帮助医生获取适当的报酬为手段,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医改的进程,也无怪乎其刚一上线就能迅速跃居行业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