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2015/9/19 7:42:27 | 浏览:3836 | 评论:0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肯尼迪政府学院前

  我的哈佛访学学者生涯已经开始了36天,好多朋友问我:不是要写观察吗?很惭愧今天刚开始动笔写第一篇《庆源哈佛观察》,在开学的一系列Orientation(入学培训)、选课、各种学习和办理社保等手续事务,以及生活上的安顿后,就到了现在。

  哈佛的梦圆了,首先说说我来哈佛的历程。“哈佛之梦”源于6年前,2009年的春天我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脱产学习了三个月,这是全国传媒界最知名的培训项目之一——北大财经奖学金班,之所以说最知名,是因为这么几个独特的关键词:脱产三个月、住在北大校内、整个项目全国每年仅遴选十位传媒工作者。在此几年我执着地想要申请这个项目,主要是心中有个“北大梦”。在北大的那个春天里,当我骑行在未名湖畔的时候,一个想法在我脑海里浮现:我已经到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我也一定要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去看看,我心目中,这所大学就是哈佛。

  这六年里,我一直在搜集关于哈佛的各种信息,一直到2012年10月,休婚假来到美国,我们专门安排了波士顿这一站,目的就是来哈佛看看,在25号那天,一连参观了四个点:肯尼迪政府学院、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燕京学社和尼曼记者基金会。我当时感觉,无论是从我一直做省部级官员访谈的工作背景还是未来的政治学和政府管理研究方向讲,肯尼迪都应该是最适合我的一个地方。明确了目标,也一直在给自己加油,尽管这三年里对目标时有懈怠,但是心里那个哈佛梦一直敲打着我:赶紧去实现!在新华社各级各位领导的关心鼓励支持下、在多位师长的悉心帮助下,我在今年上半年收到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访问学者Offer,在2015年8月11日重返哈佛,哈佛梦终于照进现实。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用PPT演讲

  圆梦后紧接着的就是压力。首当其冲的是要在8月21日用英语做开题报告演讲(Presentation),尽管在清华和其他场合有过多次交流演讲的经历,但是用英语来讲,哈佛这回还是第一次。我们九位学者分成了三组,每组三位报告者,每人先讲十五分钟,然后是Q&A提问环节,在我讲的过程中,开玩笑说可以把问题提给跟我同组演讲的北师大聂智琪教授和西安交大的阎波教授,聂老师还为此回击我说是个“Bad man”(坏人)。尽管有PPT,但我还是手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张A4纸作为提纲,尽管表面镇定,但是心里还是紧张的。报告结束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的王金照副部长拉着我的手说了三句话:讲得不错、发音挺准、PPT准备很精心。我知道他是在鼓励我,但是这个鼓励确实听进了我的心里,在哈佛,第一个新目标有了,把英语学好,向中心同期访问的博士生同学看齐。

  全校开学典礼那天因为有别的安排没赶上,听上海市委党校的董幼鸿教授讲,这是一个“给人以无穷力量”的仪式。在哈佛主图书馆怀德纳纪念图书馆前,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专业乐队和合唱团的演奏演唱配合下,福斯特校长的温暖演讲,让你感受到“你就是你,你是与众不同的”,最后是千人大合影。当天傍晚我路过Harvard Yard回家时,看着散场后身边走过年轻学生,脚步总想快走几步,以追随更青春的步伐。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选听伯恩斯教授的现场

  紧接着就进入了两天的集中选课时间,这个过程叫“课程超市”(Course Shopping),教授们是在40多分钟的时间里拿出最精华的部分给同学们做课程介绍,吸引同学们选修,同学们则是不停地在肯尼迪学院的几座大楼以及全校的各个地点穿行,从一个教室出来,又分散冲进另外的教室。我所选听的美国前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教授的“国际体系下的大国博弈”这门课上,全场爆满,听课的同学挤满了过道。

  9月4号,我听了一堂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给本科上的经济学原理课,在Harvard Yard(哈佛庭院)北边的哈佛纪念堂阶梯大教室里,我见到了在读大学时教科书封面上的那位作者,这位29岁就当上哈佛最年轻终身教授的经济学家其实今年也只有57岁,高大的曼昆老师在偌大的讲台上走来走去,看似照本宣科但又轻松自如,不时引起台下的笑声,其实从课程的内容讲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稀奇,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也正因为是大师,总感觉话语间透着几分深奥和玄外之音。接下来的时间准备去听一下劳伦斯·萨默斯的课程,国研中心市场所综研室邵挺副主任去听过,这位美国前财长、哈佛前校长讲课的阵势很大,助教都是著名教授。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远处的赛艇

  来到波士顿后也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租房没有家具,到了后一个月分四位同学处采购了二手家具和生活用品;租来卡车自己开车请朋友搬家;都是第一次的体验,当然与学习和研究相比,这都是小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因为刚到的时差原因逐渐养成了晨跑的习惯,每天早上去查尔斯河畔、对岸的哈佛商学院以及Harvard Yard等地一边望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一边慢跑;一年不短,但也不长,在查尔斯河桥上的朝阳下,我看到了哈佛、MIT同学的龙舟和时间的催促。

庆源哈佛观察之二: 哈佛里的“中国热”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与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合影

  在上周开始的哈佛校园里,关于中国主题的讲座和活动呈现出一个井喷期,毫无疑问这个热度是习近平主席访美带来的。

  周一(9月21日),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和基辛格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布莱克威尔与托尼·赛奇、傅高义、约瑟夫·奈等“中国通”教授围坐在一个椭圆形会议桌上,畅谈他们对“中国的挑战”的看法,因为时间就在习主席抵达美国前一天,这也成了哈佛校园为这次中美元首互动的预热。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显然对陆克文更熟悉一些,这一是由于他的政治家身份,还因为陆克文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那天的发言中,他就不经意间流出了一句:摸着石头过河。陆克文退出澳大利亚政坛后去年曾在这个中心做访问学者一年,如何避免传统强国与崛起强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他现在思考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点确实也在几天后被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多次提及。

  他本人虽然身为澳大利亚前总理,但现在在扮演的是中美关系沟通协调者的角色,担任总部位于纽约的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所长,而他去年在哈佛研究的课题即是“中美新型战略关系”,他还于9月上旬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并与王岐山书记会面。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图为陆克文与各位哈佛学者的讨论会场

  紧接着周二(9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访问哈佛,这一天也正是习近平主席抵达美国访问的第一天。哈佛科学中心阶梯会议厅里坐满了观众,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非华裔。整整30年前,32岁的白春礼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两年,这次他全程用英语做了演讲。竺可桢的大幅照片出现在了他的前几张PPT中,白春礼就从这个角度给他在哈佛的演讲开了题:1918年,28岁的竺可桢在哈佛大学读完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在1949年底,出任了成立刚一个月的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中国科技的历史在哈佛这条长线上得以延展。

  白院长的演讲详细回顾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他从自己回国后在化学研究领域的艰辛探索切入,讲到建国后整个中国科技创新的不凡路。其实,从竺可桢、邓稼先留学归国,到1978年底邓小平亲自安排下的中美建交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到今天的“千人计划”等海外人才计划的实施,再到本次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提出未来3年互派5万留学生以及奥巴马总统提出的“百万强计划”(到2020年,让10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中文,旨在培养懂中文的美国新领导人。),中美之间的互动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交流,未来更是这样。

  其实,哈佛的中国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只是习主席访美让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的展示。在哈佛里跟中国有关的研究分散在了多个学院和机构,我所在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中国问题研究一直都没有冷过,艾什中心(ASH CENTER)就是一个专注中国及亚洲研究的机构,在哈佛校园里,成立于1928年的燕京学社、创建于1955年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哈佛文理学院的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等等都是中国和东亚研究的重镇,“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作为哈佛而言,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仿佛本就应该是哈佛自身的使命。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图为作者与白春礼院长合影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图为白春礼院长在哈佛演讲中

  周三(9月23日)则是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组织的关于习近平访美的专题讨论,中心主任欧立德教授主持了谈论会,两位前主任傅高义教授和柯伟林等五位嘉宾参与了讨论。

  中国读者因为《邓小平时代》一书而进一步熟知傅高义教授,他退休后潜心研究十年完成本书,本身就彰显了一种哈佛研究精神。他常常带着微笑穿梭在校园里的各个研讨场合,被学生和学者当成身边的智慧长者。9月30日周三,波士顿这座以下大雪闻名的城市,下了不多见的一场大雨,费正清中心S020阶梯教室内却是热火朝天。中午便是傅高义教授单独关于习近平访美的讲座,紧接着下午4点钟,在同一个场地,反映邓小平1979年访美的纪录片《旋风九日》展映,85岁傅高义教授又回到这里给这个纪录片捧场,坐在我旁边的他不时被片中的动画和当事人的幽默叙述逗笑,不断点头表示认可。

  这部片子的很多历史镜头和细节还属第一次披露,比如白宫南草坪记者席上的两位抗议者,以及邓小平在西雅图时美国安保人员制服袭击者的镜头等等。整部片子看下来,让我们在场的几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和学生都感到很激动和振奋,坐在我身后的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王开元说:“本来认为就是看一部国际关系纪录片,但是在听到邓小平讲到的质朴无华的话时,还是没忍住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遗憾的是没有叫更多的学生老师来看看这部片子。”

  片中,邓作为一个卓越领导人所展现出来的宽广视野和胸怀,以及在模拟航天舱里像个孩子神情一样的赤子之心,都让中外学者对于邓小平和他所曾领导的这个国家有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访美刚刚结束的时刻看这部片子更有着不同寻常的一番感受。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傅红星对我说:“36年前邓小平是从西雅图离开美国结束对美国的访问,而习近平主席这次是从西雅图进入美国开始访问,关于习主席这次访美的历史意义,也许从历史中可以找到答案。”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图为作者与傅高义教授合影
张庆源:观察 - 六年哈佛路
在哈佛展映的邓小平访美纪录片《旋风九日》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丘成桐:中国现今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20世纪40年代水平 2024-05-06 [99]
钱理群:想起了七十六年前的纪念 2024-05-05 [79]
画家、版画家威尔•巴尼特作品选 2024-05-05 [75]
为导师起草书稿,却意外收获博士论文…… 2024-05-02 [80]
中国现在究竟有多少博士?数量及所占比例是多少?看这一篇就够了! 2024-05-02 [154]
10余年,辗转多地读博,终于迎来高光时刻!她用2张图,发了一篇Nature! 2024-04-28 [195]
一个历史学教授的感悟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多半靠不住 2024-04-28 [234]
托马斯·奥格登:对崩溃的恐惧和没有活过的人生(Fear of Breakdown and the Unlived Life) 2024-04-26 [224]
海伦·文德勒逝世丨批评家是如何炼成的? 2024-04-26 [214]
丹尼特:哲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2024-04-26 [21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