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9月21日),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和基辛格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布莱克威尔与托尼·赛奇、傅高义、约瑟夫·奈等“中国通”教授围坐在一个椭圆形会议桌上,畅谈他们对“中国的挑战”的看法,因为时间就在习主席抵达美国前一天,这也成了哈佛校园为这次中美元首互动的预热。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显然对陆克文更熟悉一些,这一是由于他的政治家身份,还因为陆克文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那天的发言中,他就不经意间流出了一句:摸着石头过河。陆克文退出澳大利亚政坛后去年曾在这个中心做访问学者一年,如何避免传统强国与崛起强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他现在思考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点确实也在几天后被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多次提及。
他本人虽然身为澳大利亚前总理,但现在在扮演的是中美关系沟通协调者的角色,担任总部位于纽约的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所长,而他去年在哈佛研究的课题即是“中美新型战略关系”,他还于9月上旬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并与王岐山书记会面。
图为陆克文与各位哈佛学者的讨论会场
紧接着周二(9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访问哈佛,这一天也正是习近平主席抵达美国访问的第一天。哈佛科学中心阶梯会议厅里坐满了观众,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非华裔。整整30年前,32岁的白春礼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两年,这次他全程用英语做了演讲。竺可桢的大幅照片出现在了他的前几张PPT中,白春礼就从这个角度给他在哈佛的演讲开了题:1918年,28岁的竺可桢在哈佛大学读完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在1949年底,出任了成立刚一个月的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中国科技的历史在哈佛这条长线上得以延展。
白院长的演讲详细回顾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他从自己回国后在化学研究领域的艰辛探索切入,讲到建国后整个中国科技创新的不凡路。其实,从竺可桢、邓稼先留学归国,到1978年底邓小平亲自安排下的中美建交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到今天的“千人计划”等海外人才计划的实施,再到本次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提出未来3年互派5万留学生以及奥巴马总统提出的“百万强计划”(到2020年,让10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中文,旨在培养懂中文的美国新领导人。),中美之间的互动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交流,未来更是这样。
其实,哈佛的中国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只是习主席访美让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的展示。在哈佛里跟中国有关的研究分散在了多个学院和机构,我所在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中国问题研究一直都没有冷过,艾什中心(ASH CENTER)就是一个专注中国及亚洲研究的机构,在哈佛校园里,成立于1928年的燕京学社、创建于1955年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哈佛文理学院的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等等都是中国和东亚研究的重镇,“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作为哈佛而言,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仿佛本就应该是哈佛自身的使命。
图为作者与白春礼院长合影
图为白春礼院长在哈佛演讲中
周三(9月23日)则是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组织的关于习近平访美的专题讨论,中心主任欧立德教授主持了谈论会,两位前主任傅高义教授和柯伟林等五位嘉宾参与了讨论。
中国读者因为《邓小平时代》一书而进一步熟知傅高义教授,他退休后潜心研究十年完成本书,本身就彰显了一种哈佛研究精神。他常常带着微笑穿梭在校园里的各个研讨场合,被学生和学者当成身边的智慧长者。9月30日周三,波士顿这座以下大雪闻名的城市,下了不多见的一场大雨,费正清中心S020阶梯教室内却是热火朝天。中午便是傅高义教授单独关于习近平访美的讲座,紧接着下午4点钟,在同一个场地,反映邓小平1979年访美的纪录片《旋风九日》展映,85岁傅高义教授又回到这里给这个纪录片捧场,坐在我旁边的他不时被片中的动画和当事人的幽默叙述逗笑,不断点头表示认可。
这部片子的很多历史镜头和细节还属第一次披露,比如白宫南草坪记者席上的两位抗议者,以及邓小平在西雅图时美国安保人员制服袭击者的镜头等等。整部片子看下来,让我们在场的几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和学生都感到很激动和振奋,坐在我身后的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王开元说:“本来认为就是看一部国际关系纪录片,但是在听到邓小平讲到的质朴无华的话时,还是没忍住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遗憾的是没有叫更多的学生老师来看看这部片子。”
片中,邓作为一个卓越领导人所展现出来的宽广视野和胸怀,以及在模拟航天舱里像个孩子神情一样的赤子之心,都让中外学者对于邓小平和他所曾领导的这个国家有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访美刚刚结束的时刻看这部片子更有着不同寻常的一番感受。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傅红星对我说:“36年前邓小平是从西雅图离开美国结束对美国的访问,而习近平主席这次是从西雅图进入美国开始访问,关于习主席这次访美的历史意义,也许从历史中可以找到答案。”
图为作者与傅高义教授合影
在哈佛展映的邓小平访美纪录片《旋风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