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正确对待美国舆论的多元性
在纽约彭博社大楼高层会议室,鸟瞰整个纽约市貌,与一些研究中美经济、贸易的美国专家、一线市场分析人士交流后,我的心情明显比在华盛顿时好很多。
在华盛顿三天,拜访了近10家著名智库,几乎每天都在争辩、甚至是争执,那些被政治氛围和利益集团所围困的美国智库,张嘴就是挑逗一些相较大国战略而言的细小议题,如中国通过网络盗窃美国知识产权、中国在南海上太强硬、中国的商业环境变坏等等,以至于9月16日中午在商业圆桌会上奥巴马总统对华的表态相当强硬,这明显不利于营造完美的国事访问氛围。
面对那些华盛顿智库界所谓“公众很关注,华盛顿必须借这次习主席访问解决具体问题”的陈辞烂调,我不止一次地回应:有些具体问题根本就是子虚乌,而且现在两国也不缺乏逐渐解决那些议题的渠道,领导人的国事访问要谈的是战略大问题,为什么要沦入那些细枝末节呢?
那时,我内心甚至有一些愤怒:当初你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的那个低姿态呢?“同舟共济”的话你们忘了?你们是狼吗?中国被愚弄成“东郭”了?
直到一位美国前高官对我说了悄悄话,我才有些恍然。他说:“那些肆无忌惮的声音只是美国公众舆论的一部分,却被放大进而绑架了美国高阶政治(high politics),甚至正在形成对美国的中国政策的压力与冲击。”
然而,在纽约那些真正做实务、实实在在从与中国交往中得到利益的美国金融圈、贸易圈的人眼里,完全是另一个逻辑。他们在反思,美国为什么不加入亚投行?为什么不让中国加入TPP?他们还在自我批判,美国的投资环境远不如中国开放,美国政客夸大了那些支流问题,等等。
在午餐会上,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更是当着我们30多个参会者的面,歌唱中国,讲述中国对美国、对世界的重要性,还阐述为什么捐了3亿美金给清华大学,以新世纪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民众,云云。这些叙述多少让人感慨,做生意的怎么想得比搞政治的还要长远和务实?
几天来,穿梭于美国两个重要城市,我真实感受到国际政治理论中“美国有N个”的认知。“华盛顿的美国”和“纽约的美国”是不一样的,“舆论中的美国”和“现实中的美国”也是不一样的。
“华盛顿的美国”更讲政治正确,“纽约的美国”更讲利益正确;“舆论上的美国”常纠缠一些负面的议题,诚如他们对本国政府的一贯批判与斗争态度一样,而“现实中的美国”的真实民意,并非像舆论所传言的那么糟糕。据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今年6月的民意调查,67%的美国民众主张对华进行“友好合作和接触”,仅有29%的美国民众主张应“制约”中国崛起。
由此看,与其说目前中美关系的气氛不好,或者说两国政治关系正在呈现逆转之势,不如说美国少数政治精英或利益集团的一小撮人内心存在的心理阴影和利益动机在作梗,像是唐吉诃德斗风车,硬要塑造一个中国影子,并装着与“中国影子”斗。换句话说,目前的中美关系,并没有呈现政治危机,而只是美国舆情在特定时间点的状态。
当然,说远一点,美国决策层目前缺乏的是有责任感的政治精英,以及在对华政策上敢于与舆论周旋的高明团队。当年尼克松骨子里很反华,冷战氛围更差,美国政府尚且能够绕开舆论,主动构建中美元首会晤的良好基础,创造了美国总统首次访问新中国的纪录,开始了新的世界历史进程。现在的美国政治精英,缺的不是管控中美舆情危机的能力,而是足够的战略勇气,去积极塑造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关系的舆论氛围。
所以,对中国而言,现在恐怕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战略毅力,去影响和塑造“华盛顿的美国政治精英”的责任感,让他们认真判断国际时局,从内心深处主动调适对华态度。美国精英需要知道,中国已经是全球大国,不是美国舆论吼两声就能吓倒的小国。营造好的中美关系,不只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美国的利益。通过一些小伎俩,很有可能是因小失大,捡了芝麻扔了西瓜。对此,美国政治精英应该有气魄,主动引导美国对华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中国而言,还要与“纽约的美国”建立利益统一战线,让“华盛顿的美国政治精英”敢于面对一些基本的事实。这包括:今年初,美国劝说西方各国拒绝加入亚投行,是一记相当恶意、且损人最终损己的“臭招”。作为二战盟友,美国总统不愿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甚至连高级代表也没有派,这更暴露了美国的小家子气。美国需要知道,对华释放善意,不只是体现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气量,更重要的是,是提升与保障美国根本利益的最佳途径。
对中国而言,还要慢慢教会“华盛顿政治精英”学会客观地看待中国对美国的贡献,以及发展中美关系对美国实际利益的推动。“中国来了”不是威胁,而是利益与合作。近年来,已破产、败落多年的“汽车城”底特律重现生机,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持续不断的投资。正如王毅外长最近所说的,未来五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将达到200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了4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崛起的中国不只是为美国带来投资,更重要的是,成为美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改革者。中美关系有太多超越那些具体议题的全球事务与合作空间,如反恐、气候变化、国际安全、经济持续增长、国际互联网安全等等。
相比于中美稳定发展对全球利益、人类利益的重要性,当下美国舆论所炒作的中美难题,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一些美国政治精英并没有那么长远的历史责任感与未来使命感,也忘记了半个世纪前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教授的教诲:“美国人若是不能认识中国――她的历史、她的道德、政治与哲学传统,势必会造成美国错误的决策,也会影响了国际安定。”
幸好,在纽约的商业精英更能左右美国的未来,正如他们过去30多年主导着中美合作,并让双方都得益一样。
果然,最新的商业好消息很多。9月16日,美国94位CEO联名呼吁“习奥会”重点讨论《双边投资协定》(BIT),共同提升合作的利益。现在双方相互投资均只占本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左右,这是相当不正常的现象,也正是两国合作的巨大潜力所在。
9月17日,美国全国商会会长多诺霍、史尼泽钢铁公司总裁伦德格伦、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桑顿等代表在北京出席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当着习近平主席的面表示,美国各界热烈欢迎并期待着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
同日,三项中美实质性经济合作的重要成果公布:一是中美合作在美国西部建全长370公里的高铁,2016年秋季开工;二是中美合作共同开发的非洲清洁能源项目;三是由中美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的建筑节能基金项目。
看来,“东郭先生与狼”故事并没有重演,美国不是狼,中国不是东郭。这个观点只有长远眼光的人才能承认,也只有用战略逻辑的视角才能深切理解。
美国对中国的焦虑感来自哪里
美国的焦虑主要来自精英层
在华盛顿与纽约的一周多,真可谓是密集走访与高频调研。我差不多见了近10位政要名流,如基辛格等;参与了近20场闭门会面或研讨,场场都是坦率交流,争论不断;接触了近30家美国智库相关负责人,几乎囊括所有美国一流智库;前前后后与100多人交谈寒暄,包括一些平民老百姓。总的感觉是,对中国印象和中美关系的未来,美国民众比精英更积极,社会真实想法比媒体舆论表达更正面,美国政要名流比执行机构的考虑更长远。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感主要来自于精英层。对美国普通老百姓,中国崛起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创造大量美国人就业的投资,以及赴美留学及留美工作的华人贡献。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老百姓是能感受到的。大凡提到中国,都会大谈“很好”、“不错的国家”等等。
相比之下,精英们的价值理念感更重,对国家荣誉的关切更深,因此也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对美国全球地位的冲击显得难以接受,对中国国内举措的联想度更大,对一些舆论事件的反应更敏感,对旧有中国认识也更难以更新。久而久之,在美国媒体的“宣传”下,美国精英形成了对“中国问题”的高度共识,而美国政府时常对舆论“迁就”,也使媒体、精英、政府之间形成了应对中国策略上“权贵共谋”。
尤其在华盛顿,大多数智库学者和媒体精英在几个重大关切上的口径都出奇一致:1)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做不到“相互尊重”那一条,因为美国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国的政权架构;2)中国网络攻击是政府纵容的,可视为对美国的攻击;3)中国即将通过的NGO法律是对美国社会组织不友好,是中国“不开放”的重要标志;4)中国经济下行带来了商业环境变差,美国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5)中国在南海建礁,是想把美国赶出东亚;6)两国投资协定,中国负面清单太多,要价太高,等等。在这些逻辑的笼罩下,有的美国精英放下狠话,要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做点什么云云。
我几乎天天在反驳,并告诫对方要“以中美大局为重”,陈列各种具体论据。虽收到一些效果,对方会很感叹“受到启发”、“从未听到过这些信息”云云,但要彻底改观对中国的陈见,恐怕还很难。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高访不仅是如王毅外长在两天前讲话中所强调的“增信释疑之旅”、“聚焦合作之旅”、“面向人民之旅”和“开创未来之旅”,更重要的,还是折射中国决策层的“胆识作为之旅”。在如此负面的舆论氛围下的高访,多少有点“入虎穴”的果敢与魄力。
很明显,前面四个定位体现的是中国对两个大国关系的战略认知,而后面一点考验的则是中国外事团队的执行力、谈判力和整体协调能力。
回想1944年夏季,美国与苏联还能同仇敌忾,但1946年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报”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接着丘吉尔“铁幕演说”事件的发生,不到两年,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兵戎相见。关于冷战源起的分析汗牛充栋,但国际关系与历史学的大量研究已证明,经济相互信赖、人员往来频繁是大国合作的基础,但真正防止大国关系下滑的关键,在于具体事件的分歧管控和危机应对。
虽然中美关系陷入1947年美苏冷战的可能性很小,但两国外交界、智库界及精英层带领两国走出“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历史旧逻辑的任务却很重。
从这点看,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美国,如果能够在战略上稳定和升级中美关系,那么,意义或许真能被拔高到塑造21世纪大国关系史的高度,更丝毫不亚于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历史韵味。
对于两国老百姓和大多数精英层来看,除了看新闻、上网发感叹外,只能静静地观察GDP和军费开支总和均占全球总量36%的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在杯觥交错中化解矛盾之态,甚至期待古人所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势。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国际政治感兴趣者,不妨就在四个方面体会这次高访是否精彩纷呈:
一是看表态。“新型大国关系”是由中国领导人率先抛出的全新国际关系概念,主要内涵包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近年来,美国精英对这个概念的热度下降,对如何“相互尊重”也环顾而言他。在此次高访中,中国方面一定还会再谈,而奥巴马如何接茬,表态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了两个大国相互信任水平的提升。
二是看举措。两国在网络、投资、南海等领域的分歧是否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有效管控?特别是网络上能否实现像1960年代美苏就核武器谈判那样的网络武器协议?两国还能在诸如能源、人文、环境、航空、气变、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哪些新的合作协议实现?尤其是在一些热点和国际焦点上还能出台哪些协调与合作,是否会有像去年奥巴马总统到中国出席APEC峰会与习近平主席“瀛台夜话”后,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达成诸如“十年签证”那样的“惊喜”,也很值得期待。
三是看项目。商务合作是大国互动的基础。近些天在网络上热传“15+15”豪华企业家对话阵容,中方更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首次组团随领导人出访。因此,第一站西雅图,习近平主席与工商界领袖、公众代表交流,并拜访微软与比尔·盖茨交谈,是否会在互联网产业项目及其相关的网络安全发展等方面开展两国新业务、新投资,是相当值得期待的。一些诸如在美国建高铁等的超大项目,更会鼓舞人心。
四是看行动。当年邓小平在得克萨斯州戴牛仔帽的图片令美国人印象深刻,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图片。相信这次中国外事团队也一定会设计出相关别出心裁的细节,让中国领导人的形象更亲民,更能拉近与美国公众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呢?几天后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