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加大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羅聖傑(Roger Lo)以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黑色素瘤」為研究主題,設計用三種癌細胞特性為攻擊目標的標靶藥物,殺死癌細胞,並阻擋剩餘癌細胞的病變機制,以提高標靶藥物治療成效。(本報檔案照片)
皮膚癌中死亡率最高的黑色素皮膚癌(melanoma),療程研究又有新突破。洛加大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羅聖傑(Roger Lo)團隊,主要透過三種細胞特徵研究癌細胞如何產生抗藥性,以便早期偵測,並隨之調整療程,更有機會以此為新標靶藥物研發的概念。該研究於10日發表在醫學期刊「細胞」(Cell)。
單一標靶的藥物一開始使用時治療黑色素皮膚癌可能效果顯著,但約半數的病患體內癌細胞隨時間發展出抗藥性,造成癌症復發。而存活的癌細胞往往已經病變,與原先的不同,且可能惡化的更快。因此單一目標的標靶藥物成效便受限。
因此,學者將目標放在發展出抗藥性的癌細胞,研究這些細胞是如何發展出抗藥性的機制。羅聖傑表示,新研究的發現可早期檢測出抗藥性的腫瘤細胞,爾後搭配找出最適合的標靶藥物治療,達到藥效並避免癌細胞髮展抗藥性。
學者分析病患開始療程前的、與癌細胞病變後的細胞基因。突變基因BRAF為研究目標,主要控制蛋白質「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MAP kinase)的形成。學者更在人體外研究時,培養黑色素癌細胞,並模擬癌細胞抗藥機制的形成,進一步檢視阻擋該蛋白質組成的藥物是否有效。 由於分析基因突變無法完全解釋癌細胞抗藥性,因此學者利用基因體學(genomics)多基因同步分析,與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檢測腫瘤內所有基因活動的變化。此外,近年起步的免疫療程(immunotherapies)也發現腫瘤內的免疫細胞與癌細胞成長相關。
研究發現,腫瘤內的抗腫瘤免疫細胞弱化的同時,癌細胞的抗藥性開始出現抗藥性。因此,部分病患的黑色素癌細胞開始抵抗抑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藥物,免疫療程的效果也開始降低。
每年全美有7萬件黑色素皮膚癌新病例,超過9000人死於此疾病。羅聖傑表示,此研究透過表觀遺傳學與免疫細胞標靶藥物,並結合突變基因標靶藥物,希望能開啟新的藥物研發領域、與新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