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是中国互联网思维下的一颗蛋。这颗蛋在年初的时候还被热捧,各种打着O2O旗号的创业项目遍地开花,一众创业者在风口之上指点江山、粪土当年BAT,动辄要颠覆行业,可短短数月之间,情况急转直下,舆论导向纷纷看衰O2O,期间究竟发生哪些事?
前不久,有数份O2O项目死亡名单在网上流传,涉及外卖、洗车、教育、旅游等领域,来源机构都不同,但是论调却惊人的一致,宣扬“O2O风口已过”、“资本将迎来寒潮”等。
事实果真如此?那起码我们先要知道O2O到底指的是什么。O2O从字面解释就是Online To Offline,沟通线上和线下,而涉及到商业模式,则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行业往线上延伸,例如苏宁、万达等通过自建、合作等形式打通线上和线下的产品体系,主要基于渠道和分发。
另一种就是我们熟知的服务类O2O,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线上做平台整合流量,线下做服务,培养用户习惯,给商家导流。我们熟悉的平台有美团、百度糯米、大众点评等,垂直类的有嘀嘀出行、饿了么、京东到家等。
前一种主要是传统行业的巨头在做,主要是为了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不多,而后一种则似乎处处都存在颠覆行业的机会。这两年,O2O成了一个最热门的词语,尤其在总理提出“互联网+”战略后,“O2O”这个概念更是迎来了巅峰,传统行业亟需转型,互联网行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一切呈井喷之势爆发。
然而,就如同“互联网思维”一样模糊的是,O2O这个概念也非常模糊,导致很多创业者在没有思考清楚的情况下就纷纷涌入这个领域。比如说,外卖O2O,如何打通线上和线下呢?似乎很简单,就是把饭从商家送到客户手中。
这件事,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就能做,以前是商家自己做,客户有需求直接打外卖电话打到商家那里,然后商家让人送过去,交易完成,整个过程很简单。好,创业者看到了机会。那现在为什么商家要交给平台来做呢?一,商家需要更多的客户,之前的方式如果店铺位置不好,宣传不到位,很难吸引到客户。二,商家需要节约自己的成本。如果自己送外卖,会增加人力成本。
那平台要做什么?一,吸引更多的用户;二,培养用户的习惯,三,给商家导流,四,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五,赶在竞争对手之前占领市场。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烧钱。要满世界的做宣传、要给商家补贴、给用户补贴、要自建物流、提升服务。可以说,不烧钱这些都玩不下去,这时候很多创业者开始傻眼了,只能四处寻找融资。
外卖的过程简单,是因为是商家的个体行为,整个环节都是商家自己在进行。自己生产、自己配送,收钱买单。然而一旦平台再做,就会涉及到平台、商户、物流、支付、用户等各个环节。
以饿了么为例,2009年成立,做的一直不温不火,原因很简单,团队没有能力也没有钱打通这些环节,在资本进入之前,饿了么只是一个普通的订餐网站。在资本和BAT战略的推动下,饿了么极速扩张,在2014年5月获得大众点评8000万美金投资后,不到5个月,饿了么的成单量比之前提高了10倍,日成单量从10万单飙升到100万单。
然而快速扩张的饿了么却要靠不断的烧钱融资才能维持下去。可以说,这个游戏只有巨头和资本进入才能玩下去。创业者想,我不烧钱行吗?可以。抱歉,你被淘汰了。到底怎么输的?不知道。因为大家都在烧钱,你没烧钱,所以你输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舆论不再看好O2O的原因,因为O2O变成了一个烧钱的游戏。而对于创业者来讲,盲目的进入这个领域,因为拿不到钱最后死的一点也不冤枉。看似处处有机会,餐饮、出行、娱乐、休闲、教育等等,然而仔细一看,这些行业的领先者,几乎要么是BAT在做,要么就是BAT投资的。
所以,“O2O风口已过”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只是针对新的创业者而言,那份O2O项目死亡名单也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大部分创业者和他们的项目都会沦为炮灰,其它领域同样如此。对于整个O2O行业来讲,这两年的概念普及和烧钱起码已经把用户习惯和市场培养出来,O2O的前景依然不能小觑。
李彦宏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许多美国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变化。中国的O2O服务发展迅速,这是因为新的智能手机技术、廉价劳动力和糟糕的交通问题等共同导致的。”
为什么O2O没有产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在中国发芽并迅速成长,因为它们没有“廉价劳动力和糟糕的交通问题”,这些恰恰给了中国互联网机会。李彦宏最后还说了一句:“毫无疑问,O2O业务营收最终将超过搜索营收”。
而BAT的举动无疑在证明这句话,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都越来越注重线下的业务。这边百度说要砸200亿构建糯米O2O生态战略,那边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投资60亿,合资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公司“口碑”。
而背靠腾讯的大众点评则四处投资,与线下巨头百盛等达成战略合作。根据艾瑞2014年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规模将达到3091.8亿元,2017年达到4545.1亿元,而预计到2020年,本地生活服务O2O的市场规模更是有望突破万亿。
至于“资本将迎来寒潮”这种论调,从去年底已经出现,有的依据是创业者越来越难以拿到钱,有的是全球股市大动荡,这些说法都有一定依据,但是也不能就直接下结论。比如说创业者拿不到钱,因为O2O淘汰赛已过,资本基本不会再给新入者或落后者。
即使如今资本市场逐渐冷下去,也是市场经济自发的调节行为,这两年互联网虚火旺盛,也确实应该降一降了,这两年无论资本、创业者还是用户都在学习中成长,无序的状态将会终结,资本越来谨慎,创业者也不会再那么浮躁。
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讲,BAT依然还是BAT,最初的骚动过后,BAT已然主宰着中国的互联网。
(张珞阳)
当O2O模式已经成为全行业公认的趋势时,我们需要有更深刻的、清醒的认知,才能指引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开拓。现在很多人把O2O模式等同于线上为线下引流,或者所谓“到家服务”,事实上那只是一种流程上的打通,它发生的只是物理反应,创造不了多少新价值。“互联网+”时代的O2O模式,应该是围绕行业本质和核心能力,将线上线下最有优势的要素资源在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产生化学反应,比如大数据挖掘推动的C2B定制会改变研发路径,精准营销会提升运营效率,物流云共享会大幅减少社会物流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消除冗余,众筹模式会改变创业生态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升实体经济的信息化水平、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最终创造增量价值。这才是全方位的O2O模式。
所以,O2O的深化不仅仅是实体企业的问题,也是互联网企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经济的问题。实体企业如果不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提升运营效率,很可能就会被淘汰;互联网企业如果不与实体企业融合,就会丧失立足之本,无法抓住未来的机遇;中国经济如果不借助互联网振兴实体经济,就无法提升产业链效率,变成泡沫经济。
而要加快全社会的O2O融合,实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要行动起来,破除行业壁垒,破除门户之见,开放共享、相互合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双方资源深度融合,将“互联网+”政策落实为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重振实体经济。
互联网零售CPU,就是打造商品供应链的专业化经营能力,广覆盖、快捷便利的物流能力,以及满足用户需求的O2O极致服务能力。
首先,商品供应链的专业化经营能力是CPU的核心,也是赢得市场地位的关键能力。
商品供应链的专业化经营能力是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对产品功能体验与成本结构的理解、对流行趋势的预测,以及商品流通、库存周转、线上线下运营等一整套的能力,需要靠长时间的积淀与市场实战才能积累的。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能力通过大数据精准营销、C2B反向定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其次,创新物流运营和产品,夯实零售CPU的基础。
互联网零售最基础的能力就是物流,如果没有物流,互联网零售就无法落地。不管是纯线上的电商,还是线上线下融合的O2O零售,都需要把产品快捷、安全的送到用户手里。99年,在电商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我就去中关村考察了一星期,最后在电商和连锁之间,我还是选择了连锁,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硬件的限制。那时候电脑还属于奢侈品,没有普及,而且当时还需要拨号上网,网速很慢。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当时还没有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东西卖出去了怎么快捷的送到用户手中,无法解决。
现在,苏宁物流在全国有1600家的门店。顾客在线上下单买了我们一款产品,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会安排一个离他最近的门店进行配送,有的顾客在半个小时之内就拿到了产品,这让他们都非常惊讶。而这就是在O2O时代,物流运营能力的体现。
第三,是塑造能满足用户极致体验的,O2O专业化服务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是唯一的产品,移动端全面实现了与线下人员、商品、促销和服务的无缝对接。让用户不仅可以实时看到货物送到哪里了,还能查询身边的门店正在进行的各类促销、特色活动和售后服务等,并可以进行预约、交易以及互动,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虚实融合。这就是云商模式,不独在线上,也不独在线下,哪里有用户,我们就在哪里。现在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企业都在谈云商模式,也都在探索,这说明它已经成为行业共同的模式了。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有多少为别人所用。开放、共享、融合是新的商业文明,每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与对方的合作,整合资源,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如果每一个实体企业都可以坚守行业本质,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自己的CPU,那么中国实体经济的振兴,中国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有了希望。如此,中国制造才有可能升级为智能制造,中国零售才能打造全球领先的零售平台,向世界输出高价值的商品,先进的商业模式,为全球的投资者创造更丰厚的价值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