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会上,有个做大学生社交的创业者很沮丧地说,他的项目已经被好多人说得一无是处。这位创业者生于80年,但对大学生社交情有独钟,已经捣鼓了好长时间。我问他怎么打算,他说,其实那些否定他的人也都是出于善意,也提了很多意见,只是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我说,你们对这个项目思考了那么长时间,而他们就了解了几分钟而已,你为何不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对他很好的老大哥下过这样的结论:创业者很容易犯“固执癌”,得治,要不会死人的。
如果世上真的有“固执癌”这东西,那估计重症患者还不在少数。
固执应该来自清晰的方向和冷静的思考
创业者在初创期,最好别跟身边的人(特别是很关爱自己的人),谈自己的创业。因为这些人在乎的是你的安全,而不是成长。对于他们来说,你开心舒适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心疼你的苦你的累,而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觉得不靠谱,劝你不如找个工作好好拿工资算了——特别是老爸老妈。
善意的人关注问题的角度跟创业者不一样,而初创期的创业者也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让他们觉得创业是安全的。于是,创业者经常会听到来自身边人的劝说以及打击。创业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他们心目中冥顽不化的“固执者”,让他们产生“算了算了,不管他了”的想法,也许更好。
当然,要明确一点,创业者的固执来自于内心那股强大的动力,来自于即使说不明白、却仍然相信自己可以干下去并且成功的信心,而绝不是来自“你越觉得不行我越偏偏不听”的赌气。也就是说,固执之下,还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冷静的思考。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即使有了冷静的思考,创业者还得面对另外一个事实:创业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以即使在战略正确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面对很多战术失败的现实。
于是,又一批善意的事后诸葛亮来了:“我早跟你说啊”、“这不很明显嘛”,“没想到你会犯这么弱智的错误”等等。这时候,你应该心存感激,接受批评,然后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下去,再战江湖。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只听旁人的建议就能创业成功,那也太不现实了。正确的做法是,真正跳进大海里去扑腾,才能学会游泳。所以,创业成功与否,也是通过各种试错来验证的,而不是通过各种建议。
千名用户,才把一个项目从坑里拉出来
今年5月,我们启动创业项目的时候,在采取哪一种产品表现方式的问题上,团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开发APP。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的用户——亲子妈妈们会更注重应用的颜值,会更注重用户体验,而在这点上,APP的确比公众号更有优势。当时的确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开发出颜值高和体验好的产品。当然,这也是很多创业者天天都可能犯的错误,毕竟,“不自大的创业者不是好创业者”。
一位天使投资人当时给我们的建议是:先开发公众号。我们不以为然,因为那时受邀的内测用户对我们也是信心百倍,而我也认为,太容易动摇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选择坚持原来的选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很多创业者的固执,其实是来自错误的市场信息。
APP研发出来以后,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坑,就摆在了眼前——下载量极少,用户增长缓慢,各种错误各种问题,所谓的用户体验一团糟。但是,团队毕竟已经开发了一个多月,放弃重来也是需要勇气的。并且,一些铁杆用户也表示,能够接受我们不断优化和不断改善的过程。
这让整个团队都陷入了严重的纠结。根据我的习惯,越是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我就越愿意冷静思考和分析。所以,当时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决定——再次进入用户群体中,找出他们的真正需求。
于是,针对千名妈妈的访谈启动了。访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选择产品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想通过一次深入的访谈,真实地接触到用户群体,以及他们的真正需求。
那段时间,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和亲子妈妈们聊天,聊她们周末一般怎么带孩子,他们希望什么样的方式去带孩子,带孩子的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或者期望,什么都聊,甚至包括妈妈们的一些生活琐事、孩子的一些个人问题等等。我的一个同事说,他已经到了在朋友圈一看到有人晒孩子照片就要找她聊聊的地步了。
半个月过去,从极其散乱和大量的信息中,我们终于梳理出了用户的需求和对产品的期望,也发现自己之前的很多理解是有问题的。
深潜用户中,才是创业者治疗“固执癌”的正确姿势
我们改为先开发公众号,在功能和体验完善之后再更新APP。关于千位妈妈访谈结束后,团队对这个决定毫无异议,一致表示赞成。
于是,很多之前给我们善意建议的朋友们也说了:你看看,早听我的,你们就不用绕那么大的一个圈。我赶紧低头认错:对对对,感谢感谢。但是,我心里认为,那一千位妈妈才是真正应该感激的对象。她们解决的,不仅仅是用公众号还是用APP的问题,而是让我知道,以什么方式才能满足他们真正的需求。
一个创业者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动摇,但前提是你必须对用户有深入的理解。这个事件,也让我们反思了团队中没有真正的亲子妈妈的这个不足。那天,一位应聘者说:我可能没有办法像你们一样一天工作20个小时,因为还得带带我那5岁的小宝贝。我心想,这就对了,如果你也跟我们一样是工作狂,我才不要呢。
所以,改变创业者固执的,不是我们谦卑的心态,不是别人善意的提醒,而是深入用户之后,得到的有用信息和做出的反思和调整。
周鸿祎: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开公司
周鸿祎与库克在西雅图微软园区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第八届中美互联网产业论坛在美国西雅图微软园区举行。会前,奇虎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接受采访,本文根据采访内容整理:
万物互联带来的不光是便利
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的董事长兼CEO,我几乎参加了每年的中美互联网产业论坛。这个论坛的宗旨是构建中美两国政府和业界相互了解、沟通的平台。各方就互联网发展表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倒不一定要达成具体的合作。
去年举行的论坛上,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讲了一个概念,“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我们要尊重别人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中国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对互联网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一样。正因为观点不一样,所以大家需要交流,至少需要知道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当然,这个论坛最主要的话题是网络安全。因为网络现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不仅是对国家、公司甚至对个人来说,安全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不断增大。
虽然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比五年前、十年前有很大的进展,但我们也会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种攻击技术层出不穷。当人们把生活跟网络联系得紧密不可分的时候,带来的安全挑战只会越来越大。
第一,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因为所有个人的数据都会被传到网上。
第二,有可能面临财产损失,因为每个人可能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支付方式,把银行账号跟各种设备连在一起。
第三,万物互联不光是把电脑、手机连在一起,它也把很多的物理设备也连在了一起。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开一辆智能汽车走在路上,却突然被黑客锁定停车,你可能就会出交通事故。互联网的连接点越多,其受攻击的可能性也会越大,由于各种万物互联设备的使用,互联网的安全挑战将越来越大。
万物互联是巨大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增加国际间的合作,包括增加网络安全情报和技术的交流。实际上,网络攻击不是针对哪一国的,而是针对整个社会,所有使用互联网的人。中国和美国都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
万物互联一方面给安全带来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安全问题的机会。比如:
第一,具有GPS定位和通话功能儿童手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几乎每天都会有儿童走失的新闻,而且找回的难度很大。因此,我们制造了一款儿童定位通话手表。这款手表有GPS定位芯片和通话模块,孩子戴着这款手表,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孩子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呼叫并与孩子通话。
第二,能够连接互联网的行车记录仪,帮助车主保证行车安全。
第三,家用的智能摄像机。摄像头安装在家里,连接上WIFI之后,家庭主人打开手机里的APP,就能看到家里的情况,可以拍照、录制视频。家里如果出现陌生人,摄像机可以拍照,把照片传送至家庭主人的手机上。
没有最安全的系统
当然世上是没有绝对的安全,网络安全也不例外。苹果的安全审核机制常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但是Xcode Ghost事件的爆发让人必须对此重新审视了。那是否可以认为,IOS的安全神话破灭了?
应该说,苹果在安全机制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但是Xcode Ghost事件的发生说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界上没有最安全的系统,无论你认为多么安全的系统,别人都能找出漏洞,这个漏洞不一定是在苹果公司,它可以在开发者,甚至可以在一个开发工具上。
大多数学生把创业简单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身边确实出现了人人都在创业的热潮,关于这个现象,我的观点多年没变过:
第一,我当然认为应该鼓励创业和创新,因为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
第二,创业是需要勇气的,中国的年轻人如果一毕业都想去当公务员、去大企业拿铁饭碗,这个社会就会没有创业精神,社会也不可能日益进取。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很多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解的过于狭义,大家总是把创业定义为自己开公司,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开公司,创业强调的还是一种企业家精神。
美国硅谷的成就,不在于硅谷有很多成功的商人,而是有很多人能够做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这种产品和服务能够改变其他人的生活,能够给社会带来效率进步,能够创造价值。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创业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但创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有自己的公司,也可以是加入创业公司,但如果都去做CEO,这是把创业庸俗化和形式化。
中国的商业环境这么复杂,如果大学生刚毕业就想创业,坦率说成功的难度要比普通人高很多,即使在美国,毕业后就创业成功的例子也就那么几个。我经常开玩笑说,中彩票的概率都比他们高。
当然,我自己也投了不少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接触下来,我整体感觉绝大多数同学还是把创业想得太过简单。事实上,大学生可以去学习创业、参与创业,也可以直接创业,但对创业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它只是一个人生经历、体验。我们所强调创业应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