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来源:World Journal | 2015/10/5 5:10:38 | 浏览:3243 | 评论:1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中國中醫學家屠呦呦以發現大幅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也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圖為屠呦呦2011年9月23日獲得拉斯克獎。(美聯社)


 

中國女科學家、84歲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不負眾望奪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讓華人在諾貝爾獎項再添一筆。屠呦呦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不過此一喜訊傳出,中國學界也有不少抱屈聲音,認為屠呦呦在國內得不到肯定,結果牆裡開花牆外香。

屠呦呦沒有顯赫的學經歷,是中國人口中的「三無」研究員,即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沒有中國兩院院士光環。據瞭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屠呦呦的老朋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受訪時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已經44年了,「這麼長時間得不到公認,我想,對任何一個科學家來說,都會覺得不公平」。但他也說,屠呦呦是個持之以恆的科學家,不浮躁、不像有些人愛搞時髦,原本60歲就該退休,但80多歲了還堅持工作。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這是該獎項65年以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也是中國醫界首獲的世界級大獎。這座獎歷來有諾貝爾獎風向球之稱,當時就有不少人預期屠呦呦會獲得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5日揭曉,84歲的中國中醫學家屠呦呦獲得800萬瑞典克朗(約96萬美元)獎金的一半,她發現的青蒿素(Artemisinin)大幅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85歲的愛爾蘭生化學家康貝爾(William Campbell)和80歲的日本微生物學家大村智發現新藥阿維菌素(Avermectin),大幅降低盤尾絲蟲病(又名河盲症)與淋巴絲蟲病(又名象皮病)發生率,使這兩種疾病幾乎絕跡,並有效治療其他一些寄生蟲疾病,兩人共獲另一半獎金。

三位獲獎者分別來自愛爾蘭、日本和中國,因發明對抗蛔蟲引起的寄生蟲疾病和瘧疾的革命性新療法而獲獎。三位得主的研究成果,可能有助於撲滅影響全球共34億人的疾病。

諾貝爾大會的頌辭指出,寄生蟲疾病影響全球最貧窮人口,成為改善他們健康和福祉的巨大障礙,獲獎者的發明「在增進人類健康與減少痛苦方面,重要性難以估計」。

錢江晚報報導,屠呦呦當日表示,「能得獎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屠呦呦十分低調,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在外人眼中,她有些神秘、不食人間煙火;但朋友說,屠呦呦是個工作狂,是個對生活瑣事不靈光的「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也不太會做家事,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釗是她高中同學,畢業後到前蘇聯留學,回北京時,見到曾經暗戀的屠呦呦還未結婚,就大膽表白,兩人育有兩個女兒。當年為了不影響研究,她把女兒交給母親撫養;後來身體不太好,與當時長期做實驗有關。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20世紀50年代,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前右)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屠呦呦為人低調認真,鮮少受訪。圖為鳳凰衛視2011年10月在一檔節目中講述屠呦呦的故事。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網路一片喜氣洋洋,網友為她驕傲,稱她是中國女性第一人。網友還順便嘲諷官方,指屠呦呦是「三無」科學家,又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無疑是對學術官僚一次響亮亮的「打臉」。

在慶賀和吐糟科技官僚的同時,許多網友對中國發展前景感到充滿希望,認為這個獎對中國意義重大。但伴隨的批評聲浪,直指中國目前的院士制度。有網友稱,「屠老太太獲諾獎,等於搧了中國院士制度一個大嘴巴!」

腐敗溫床阻科學發展

另一位網友也留言說,「尊敬留給屠教授,而膝蓋獻給兩院院士的評選制度,就這個體制,誰不出國?」更有網友直言說,「中國的這個院士制度早該廢除了,多年來就是腐敗的溫床,對中國的科學發展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促進作用,反而阻礙了科學發展。」

屠呦呦領導研製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屢獲國外獎項;2011年獲拉斯克獎時就引發疑問:「青蒿素為何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而屠呦呦先後多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卻一直落選。

黨媒「人民日報」此次卻與網民站在同一陣線,旗下人民網發表評論質問《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文章指出,「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學術造假者穩坐院士

文章同時表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

文章明確提出,「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貢獻卓著的落選院士,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

利益制度非榮譽制度

文章總結說,「是該檢討、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的時候了。」

與此同時,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教授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也批評說,中國的「院士制度目前還不是一個榮譽制度,更是一個利益制度」。

屠呦呦:看電視才知獲獎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圖為2011年11月15日在北京出席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科技工作大會。(美聯社)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屠呦呦,在80年代初任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時,進行科研工作。

屠呦呦的成就與爭議,相伴而生。她因發現青蒿素屢得國外大獎,卻始終與中國國內科學獎項無緣。中國科學界的主流答案是:青蒿素的發明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宿,所以無法給予表彰和獎勵。

錢江晚報報導,屠呦呦在電話中表示,當晚看電視時,才知道得獎的。她說,最近身體欠佳,尿糖有點高,十一長假都在家休息,沒有出門。與屠呦呦母校、親朋好友的激動心情相比,她的丈夫李廷釗對妻子獲獎,相當平靜,「就是為國家爭光嘛」。

這位年邁的科學家近年來一直處於榮譽的非議之中。她於2009年發表編著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後,同樣參加代號為「523」項目的研究員李英曾撰文指,這本書是為了宣揚屠呦呦的功勞,「許多部分歪曲歷史、無視當今現實,嚴重誤導讀者,影響極壞。應當給予揭露和澄清。」

「523項目」是中共當局在1967年下令研究控制瘧疾的新藥物,因有軍事機密,加之文革期間科研工作者不能發表科學論文,導致研究不為外人所知。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饒毅說,因為文革,中國的所有文章「有段時間幾乎都不標明作者,特別是個人作者,要麼不標作者、要麼用集體作者。為了平等而取消標明作者,帶來其後更多爭論,頗具諷刺意味。」

沒有文獻和出版紀錄,便無從證明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因而,屠呦呦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後,中國內部即出現發現青蒿素是集體還是個人的爭議。甚至有人提出青蒿素是集體榮譽,不該歸功某個人。

針對這一爭議,拉斯克醫學獎給出了解釋,屠呦呦是第一個把青蒿素引入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到100%活性,第一個做臨床實驗,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都足夠支撐她得這個獎。可見這個獎項注重科學發現的思維,而不在乎是誰做的。

饒毅也曾撰文指,「有三點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其次,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取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鐘裕容。」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屠破「有能力無關係被擠壓」潛規則

85高齡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登上中國各大媒體頭條;除盛讚屠呦呦繼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之後再拿世界醫學界最高榮譽獎,可謂實至名歸,還深入探討中國科學界、學術界存在的潛規則,不能繼續下去。

北京青年報社評指出,屠呦呦曾幾次落選院士,被戲稱為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無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她的故事再次說明,中國科學界、學術界一些領域存在的「有關係無能力者風光無限,有能力無關係者備受擠壓」的潛規則,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屠呦呦獲諾獎不只具有個案價值。每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國人,都應當生活在公平競爭的法治社會中,充分挖掘和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中國才能產生越來越多的「屠呦呦」,才能避免更多的「屠呦呦」被環境磨平稜角。

環球時報社評說,長期以來,一直有新中國「沒有培養出大師」的說法,屠呦呦是新中國培養出的科學家,一直在中國的科研體系下工作,她獲得諾獎對此形成挑戰。屠呦呦從在中國「默默無聞」到一舉成為世界醫學最高榮譽獎的獲得者,這中間有明顯的跨度,至少說明中國的評價體系同外部的評價體系有差別,而這一差別值得思考。

對於屠呦呦仍是「三無」身分,新京報社論認為,屠呦呦獲獎,既植根於中國學術研究的既有土壤,其「三無」身分和科研經歷,又恰恰能映照出這片土壤的某些貧瘠之處,更為中國科學研究和科研評價機制提供指引和反思空間。當下科研項目申請程序過於複雜繁瑣、評估考核過於頻繁,在考評機制上過分看重論文數量,包括院士評選亦難逃這些窠臼。屠呦呦獲諾獎的啟示,就是必須通過科研體制、環境的改善,去激勵更多科技人才通力協作、潛心研究、紮實做事。

古書「青蒿一握」 找到瘧疾剋星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黃花蒿。(取自漢語多功能字庫網)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青蒿一握」: 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5日發佈中國中醫學家屠呦呦發現大幅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Getty Images)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打臉中國院士制
諾貝爾醫學獎金質獎章。(Getty Images)

作為首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屠呦呦也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的實驗,但最終登頂諾貝爾獎的,靠的卻是來自東晉醫學的靈感。兩千年前的中國古醫書中一句「青蒿一握」,讓屠呦呦頓悟萃取青蒿素的重點在於溫度。

由於處於「文革」時期,部分資深科研人員只能「靠邊站」,1969年,當時還是初級研究員的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研究組的組長。

39歲的屠呦呦查閱了大量的古代醫學書籍和民間的藥方,尋找可能的配方。幾年時間,她「幾乎把南方的老中醫都採訪遍了」。青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了屠呦呦的視野。

不過,在第一輪的藥物篩選和實驗中,青蒿提取物對瘧疾的抑制率只有68%,還不及胡椒有效果。在其它科研單位彙集到「523」辦公室的資料裡,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第二輪的藥物篩選和實驗中,青蒿的抗瘧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青蒿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

屠呦呦不甘心,她反覆思考為什麼青蒿古方記載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在公元340年間,東晉醫書「肘後備急方」中記錄了一個「治寒熱諸瘧」的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溫度!這兩者的差別是溫度!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掉了。如此說來,以前進行實驗的方法都錯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她在攝氏60度下製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號樣品。」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後來被廣泛應用。

目前青蒿素已成為「最有效」的治療瘧疾藥,目前未有其他藥效能比得上它。而屠呦呦的青蒿素獲諾貝爾獎,也為中草藥打了一劑強心針。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7]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2]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0]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6]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3]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Zhong Liu说:留言于2015-11-02 00:43:34(第1条)
是花总是香 墙内墙外不一样;

大师来评审 有高有低非平常。

挑出屠太婆 集体之歌啥独唱?

平均主义嘛 不利发挥个人长。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