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批中国学生涌入美国大学校园之际,各大学校方担心,这些中国留学生通常自成小圈圈,与当地学生几乎没有交流,因此有的大学用中文广播足球赛,有的在中国学生出国前即提供新生训练,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融入校园生活。
如今在美国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成百上千,使得他们更容易结交说同样语言的朋友,组成与外界隔绝的圈子,各大学校方因此觉得有迫切需要,研究如何让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校园活得更自在。.
来自北京的康乃狄克大学大二学生杨安怡(Anyi Yang,音译)谈及自身经验说,她抵达美国时,是中国学生社团成员到机场接机。这位19岁应用数学系学生在课堂认识了一些美国同学,在学校女篮队赢得全美锦标时,她与其他同学一起欢呼,但她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是与中国朋友在一起。
她原本期望美国民众会更好相处,但她说:“他们看来很友善,但我若不主动和他们攀谈,他们很少会和我说话。”
国际教育研究所(IIE)指出,随着中国中产阶层崛起,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由2003/2004学年的61765人,快速增加到2013/2014学年的274439人,其中研究所学生比率最大,但大学部学生正迅速成长。
季辛吉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戴博(Robert Daly)说,今天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和1980和19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迥然不同,“不再是花钱拿学位,以便找到更好工作”。
美国中西部的十大联盟(Big Ten)公立大学数年前开始到中国招收学生,因此近年来让中国留学生融入校园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些大学如今定期集会研究相关策略。
学生总数近44000人的伊利诺大学约有5000名中国留学生,该校数年前开始开设“足球入门”(Football 101)课程,今年秋天并在校园举行足球赛时启用中文广播,中国学生可透过手机一边观赏球赛,一边听广播。
普度大学是在中国各城市提供中国学生留美前新生训练的数所大学之一,该校国际计划院长布吉辛斯基说,在中国新生抵达印第安纳州之前,校方就开始叮咛他们结交其他族裔学生的重要性。(张玉琴)
中國留學生 擅採買 難交往
調查指出,價值觀和人際交往,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最大難關。圖為南加大的中國學生。(Getty Images)
11日在北京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留學生是過日子的好手、擅長購物,但是人際交往仍然是他們的最大難關。
由長期從事出國留學服務的「啟德集團」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合作完成的「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報告」顯示,絕大部分中國學生在海外都能夠很快成為過日子的一把好手,之後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夠跨過語言關、應對學業要求。
但報告說,價值觀和人際交往,仍然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最大難關。
報告形容,留學生即便能聽懂課程、也聽不懂當地笑話,很難融入當地的「朋友圈」。
參與此次調查的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六個歐洲、亞洲國家和地區的1014位在讀中國留學生。
調查涵蓋四大主題:社會文化適應、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
調查發現,在社會文化適應方面,中國留學生得分最高的是日常生活,最低的是人際交往。具體來講,最擅長的是「購物」,最不擅長的是「理解當地人笑話」。
在主觀幸福感方面,調查發現中國留學生情感比較積極,但壓力也不小。
據中新網報導,在接受調查者中,19至26歲的留學者占比86%;37%為本科生,63%為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在美國的留學生占比20%。
調查結果顯示,在「社會文化適應」方面,有63%的中國留學生處於「有一點困難」或「沒有困難」水平,只有4%的人處於「比較困難」或「非常困難」水平。而中國留學生得分最高的是日常生活方面,最低的是人際交往方面。在具體問題上,中國留學生得分最高的題目是「購物」,得分最低的是「理解當地人的笑話和幽默」。
在「主觀幸福感」方面,中國留學生整體主觀幸福感得分較高,情感更為積極,他們體驗到的「愛」、「愉快」和「幸福」最多。但數據同時顯示,他們體驗最多的消極情感是「壓力」,以5分為滿分,調查樣本的「壓力值」達到了3.9分,可見在海外留學壓力不小。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中國學生在海外都能夠很快成為過日子的一把好手,之後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夠從容跨過語言關、應對學業要求;但價值觀和人際交往,仍然是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最大難關。
此外,通過比較留學地區間的數據差異發現:在美國,中國留學生們的整體社會文化適應情況好於其他地區。調查還顯示,隨著留學時間的延長,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狀況會越來越好;其中,三個月和12個月是兩個重要的時間轉折點。
調研還顯示,中國留學生最常接觸的四大社會支持來源中,獲得的主要支持來自「家人」,其次為「中國朋友」、「教學教務人員」,而與「非中國朋友」的人際互動較少。但數據分析結果強調,「非中國朋友的支持」最能正面影響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
而對於中國學生如何更好地拓展留學國家或地區的朋友圈,在當日的記者會上,啟德集團加拿大分公司總經理溫燕京給出幾條建議。如多參與當地的體育活動,多與當地朋友結伴出遊旅行,多去品嚐當地的各國美食,這樣就會與當地人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和談資。而且學習期間還應積極尋找實習工作機會,參與社工組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