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将用纳米技术合成的人造钻石磁化,本身不会发光的钻石会在核磁共振检测中发光。经磁化的钻石依附在检测癌细胞的化学物质上被注入体内,如果发现癌细胞,钻石会在核磁共振检测中发光。
癌细胞会通过血液从原发病灶传遍全身,从而形成转移病灶;随着病情恶化,血液中的癌细胞也会出现增加趋势。如能迅速检查血液中的癌细胞,就有望早日发现转移的病灶并验证治疗效果。尽管如此,血液细胞中癌细胞的含量不过几亿分之一,因此检查颇费工夫,发现并分离它们并非易事。
日本名古屋大学近日发表公报说,该校教授新井史人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癌细胞的大小约为12到25微米,相较血液中其他细胞更大。他们由此开发出一种芯片,其表面以7微米间隔排列着许多微小的硅胶制圆柱,血液流经芯片时,5到7微米的红血球等较小细胞会顺利通过间隙,较大的癌细胞会被卡在圆柱之间。该装置会自动检测停留癌细胞的位置,用微吸管逐一采集。
医护人员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癌细胞数目,有助于确认化疗效果,早日发现转移的癌细胞。
只要约一个小时即可获知血液中分离出的癌细胞数量,因此未来可能被运用于检查抗癌药剂的疗效或癌症转移的早期发现等。
京都药科大学和北海道大学开发用微小胶囊传输抗癌药技术
日本京都药科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研究团队分别开发出了仅向癌细胞注入抗癌药的DDS(Drug Delivery System,药物传输系统)技术。
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血管缝隙更多,如果向血管注入由脂质膜构成的微小胶囊,很多将流入癌细胞。可封入效果强的药,集中注入癌细胞内。正常细胞则不受损害,将减少副作用。上述成果日前在名古屋市举行的日本癌症学会上被发表。
京都药科大学的浜进讲师等人利用被称为“脂质体(liposome)“的脂质物构成的膜包裹抗癌药,在附加特殊的蛋白质片段后制成了胶囊。胶囊的一部分附着在癌细胞膜上之后会分解,胶囊会被损坏,于是药物将被注入细胞内。
在胶囊内加入绿色的荧光色素,通过人类肺癌的培养细胞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在胶囊接触细胞后,色素在30秒至1分钟以内进入细胞。今后将通过小鼠进行试验。
此外,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尾崎伦孝教授等人在胶囊表面附加了2种蛋白质片段。1种蛋白质片段可刺激细胞膜,有助于胶囊穿过膜。在进入细胞之后,另一种蛋白质片段会感知环境的变化,改变形状,然后分解胶囊释放药物。
向胶囊注入带有荧光物质的抗体、注入癌的培养细胞之后,在15分钟内,95.8%被运送至细胞内。加入使微小癌细胞发光的物质,还可应用于早期诊断。研究人员正力争在五年之内启动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