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再不抓住当前的有利时势布开阵脚,则全球经济形势和新的产业分工一旦明朗,中国会再失自我调整航向的战机。
【侨报5月11日社论】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上午公布4月份经济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品增加值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升至2.8%,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回升至6.8%,1月至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6743亿元,同比增长26.1%……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仍旧呈现出强劲复苏的势头,但也正式宣告中国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就在昨天,中国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已达到17%高位),被中外金融学者认为“设若通账加剧,仅剩加息一途”。
在近来希腊债务危机、欧美股市暴跌、中国整肃楼市的大背景下,这组数据看上去不错,但若观察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去年成功“保八”的重演,某种令人惊心动魄的趋势似乎也已露头——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了顶部背离?
顶部背离,是来自证券分析技术领域的一个术语,意为价格指数仍在不断上升时,多项统计分析工具却已描出不断下跌的图形:当发生技术数据上的背离时,则价格面临着高位暴跌。这一术语也是今年以来许多中外经济学者频繁使用的一个词——中国经济增长率全球称冠,上市公司业绩亦执四海牛耳,而沪深股市却屡创今年以来世界股市跌幅之最,似乎完全失去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俨然成为一个经济大势的反向指标。
另一种理论也会得出相同结论,即股市作为对未来的预期而不是过去的业绩而存在时,这意味着中国投资群体已严重看淡后市,正在提前释放风险压力。伦敦《金融时报》统计出今年全球最糟糕的五个股市,依次为希腊、斯洛伐克、塞浦路斯、西班牙等债台高筑的国家,但增长强劲的中国竟然也名列第五,令人匪夷所思,可谓另一种背离。
事实上,伴随着股市的一路下跌和楼市的高位僵持,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术语正在中国官场悄然流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数的行业精英和政府官员目前正在集中轮训学习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今年春节前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罕见地提到的50次“加快”——如果继续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以求取经济发展成绩,危殆甚烈。
然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存在巨大争议:若不再用土地财政换取经济收益,那楼市怎么办?若不再发展劳动高度密集的制造业,那就业怎么办?若不再偏重依赖出口,那企业怎么办?若不再以低价格高能耗解决生产要素配置,那市场怎么办?若不再依靠投资去拉动经济,那衰退怎么办?若不再实施财政刺激政策,那信贷怎么办?……这一系列疑问迄今尚无一权威的来自经济学界的清晰解答。或许这也是一个效果:即让社会在争论和激辩中获得共识——增长,在中国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增长方式,却是一个政治问题。
从今年前四个月中国经济数据中,人们应该能看出,虽然建设工程活跃、出口贸易复苏、汽车销量猛增,但工业生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大宗商品需求的数据均预示环比增长势头见顶,未来数月甚至半年应会进入经济降温通道。
令温家宝感到急迫的,还有节能减排的压力:早在2006年中国政府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但4年过去却仅下降14.38%,而今年剩下八个月时间要完成降低5.62%,实在是严峻考验。两周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此而提出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控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等八项措施,则透露出另一种紧缩政策信号,投资群体显然不会不察。
综合而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再不抓住当前的有利时势布开阵脚,则全球经济形势和新的产业分工一旦明朗,中国会再失自我调整航向的战机。这样的历史机遇在人类历史上多少年才出现一次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背离指标的出现是惊人的,但也是有益的,假如有发现机制并可以成功消除风险的话。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是: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尚能对这种风险保持预警并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