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大陆评述
关键字  范围   
 
包政: 为什么中国人制造不出“爆品”?
包政: 为什么中国人制造不出“爆品”?
2015/12/6 7:41:52 | 浏览:1650 | 评论:0

爆品之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产品只是一个结果

  先说一件陈年往事。1997年,我申请破格教授。评委中有一教授提问,你认为企业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时我觉得这问题问得太突然,也太简单,随口说了句“不知道”。那位教授郑重其事的告诉我,是产品。我心想,傻瓜都知道。

  产品是企业中的一件事吗?产品是企业中各种事情的一个结果。你还不如告诉我,利润最重要。想必那位教授知道德鲁克这个人,不敢说出这个话。德鲁克说过,利润只是一个结果,利润甚至不是一个目标。

  所以,爆品是一个结果,不能拿结果直接来说事。

  按照德鲁克一贯的思维方式,你得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为什么做不出好产品?为什么做不出性价比叫绝的产品?障碍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你再告诉大家应该如何针对原因,克服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爆品大师那里,似乎中国人缺少的是爆品意识,似乎只要把观念一转变过来,爆品就产生了。

  中国人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我总觉得这句话说反了,一个人要是没有在一个领城中坚持十几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不可能有什么见解的。这是德鲁克说的话。一个人只是想到了而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这是王阳明说的。

  中国企业家真的缺爆品意识吗?他们中的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如何生产出一款适销对路的产品;每天盘算和琢磨的是,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引爆市场,红遍天下。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对这些老板而言,他们真正的刚需,高频,痛点,就是生产出一款爆品。求之越切,痛之越深。

好产品的三个元素:真,善,美

  我再给大家讲一件陈年往事。本科我是学生产管理的。我学习过纺织、机械、冶金、电力、化工、船舶、食品等传统产业的作业过程和工艺流程。

研究生是学研发管理的,博士生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营销是自学的。

  我有资格说,好的产品涉及到三个元素:真,善,美。

  真就是真理。对企业而言,就是产品的研发能力,以及所掌握的技术与人才。包括你对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理解和了解程度。
  善就是善良。对企业而言,就是把握市场需求的程度,以及为市场做贡献意愿的强弱。
  美就是艺术。对企业而言,就是艺术与文化的底蕴,以及体现在产品上的艺术美感、品味或品格。

“真”的不足

  自从联想提出“贸工技”的战略道路,至今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结果如何?众所周知。西方人依然控制着微电子技术的研发领域。

  从巴黎统筹会议开始一直到今天,西方社会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日本民间人士,都有这样强烈的意识,要在技术上领先中国保持50年。我在北海道钏路认识一个日本人,带我去参观他的小木屋,说这些树都是他爷爷种下的,不是每个日本人都盖得起这座木屋的。他接着说,如果中国人都想盖这么一座小木屋,全世界的树都不够。

  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生存竞争依然是这个地球上的至上法则。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日子,4到5个地球都不够。忘了是谁说的。

  这里没有是非但有因果。在这种背景下,在这种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如果你不能像华为一样努力,你在技术上根本没有一席之地,无法跟人分庭抗礼。

包政: 为什么中国人制造不出“爆品”?
 
华为奉行依靠锲而不舍、点点滴滴的努力,强化工业技术基础

  华为《基本法》上是怎么说的?依靠锲而不舍、点点滴滴的努力,成为世界级公司。其中包括与狼共舞、与人周旋。相比之下,爆品的思维,失之偏颇,与华为的境界及意识,大相径庭。我们真正需要唤醒的是国人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意识。依靠锲而不舍、点点滴滴的努力,强化我们的工业技术基础。

  盛田昭夫说,技术才是这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技术也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控制了核心技术,谁就对产业价值链有话语权,有支配力和影响力,有议价能力。

  如果我们触摸不到核心技术,我们在这个领域就没有资格与西方人共舞。

  于是乎,诸多企业赚钱的逻辑就变得简单粗暴,即依靠技术引进、生产线或设备引进和产品引进,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可谓“重复引进,一哄而上”。然后,通过迅速扩大产能和产量,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提高市场份额。

  最终引发同质化恶性竞争而不能自拔。可以说,诸多竞争性行业,30多年来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即规模化外延扩张。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废话,就是想告诉大家,爆品的概念,迎合了继续规模化外延扩张的企图心。

  对中国企业而言,规模化外延扩张的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也许爆品能使外延扩张得以延续。那只是暂时的,一过性的。不是根本性的,方向性的。过多地强调保平,会使我们的企业迷失方向。

  企业的方向在于摆脱外延扩张的方式,努力夯实工业技术基础,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这是正道。张维迎告诫大家,不要利用人性的弱点挣钱。

  过去的时代,我们可以靠爆品或制造爆品,圈住经销商和零售门店网络,迅速形成强大的工商联盟,形成并深化工商之间庞大的一体化关系体系。

  可口可乐的案例,充分证明这一点,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可以持续的。可口可乐公司用30%的销售收入,去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100年前喝可乐是时尚,100年后喝可乐还是时尚。大规模的工商合谋关系,由此建立并得到强化。

  现如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市场争夺的重心,从经销商转向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一体化关系很难维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天然的对立,这就是生产的效率与消费的效用之间的对立。爆品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以来的产品思维,即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把产品原型变成机器可以加工的商品,然后量产量销。

  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主权的立场上,依靠组织与管理能力,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和产品与服务的采购者。

  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有控制技术和掌握技术的核心团队,由此才能整合供应链网络的力量,搭建第三方技术和第三方产品平台,才能持续为消费者生活方式中的某个部分做贡献。所谓跨界。

  否则,企业只能在消费者生活的表层上,或在无关紧要的缺乏技术含量的方面,构建一个商务型的社区。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现在很多火爆的社区商务,为什么都集中在倒买倒卖的层面上。

  除此之外,有点技术含量的社区,差不多也就是集中在嘀嘀打车这一类的软件产品上,或者像小米手机这样的供应链非常开放的产品上。

“善”的障碍

  “善”就是善待消费者。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产品代言人,而没有消费者代言。没有人为消费者代言,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企业各部门说话,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对企业说“不”。

  这肯定不是企业的本意,不是一个有良知和良心之人的本意。何况市场导向的观念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用得上古人的一句话,非不为也,不可为也。

  到底是什么障碍着企业不这样去做呢?是工业化以来,产品经济的思维以及大量生产方式,障碍着本土企业去善待消费者。

  受早期工业化及产品经济思维的影响,企业努力开发产品原型,然后借助于工业标准化的手段进行量产量销,谋取规模经济收益。

  中国很多企业老板不明白的是,工业化早期的这种思维和做法的有效性,是有历史条件的。这就是不成熟的市场和成熟的产品。

  企业只需要把成熟的产品,经过老百姓生活检验的产品,拿来进行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和售价,就可以打开大众消费市场,获取规模收益。

  在西方,早年的一些企业老板,会努力挖掘人类历史上积攒下来的那些精品,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服装鞋帽,把它作为工业产品的原型,借助于工业标准化的手段,以机器代替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和售价。

  那时的老百姓或消费大众,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殷实人家使用的东西心仪已久,就是没有钱购买。他们的消费或需求是不成熟的,对廉价的工业品保持热诚的态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本土企业也遇到了这样的黄金时期。只要依靠简单引进,包括引进产品,引进生产线,就可以规模化量产量销,获取利润与财富。

  可是好景不长,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市场成熟了。他们追捧的不再是廉价的工业品,降价促销对他们来讲已经很麻木了,除非你不要钱,我会考虑考虑,要不要去用用你的产品。如果是386,486这样的电脑,白给我都不要,懒得去拿。免费送到家,我都嫌没地方放。

  消费者需要的是生活方式,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生活方式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一句话,今非昔比,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市场和不成熟的产品。面对这种迅速逆转的环境,面对这种急转直下的形势,大部分企业是束手无策的。

  专家学者在说什么市场导向,顾客是上帝,已经没用了,没人听得进去了。谁要斗胆跑去企业,讲科特勒那套东西,准被人哄出来。

  其老板一定会说少废话,要不你来干干,我这大规模的生产线,怎么转向市场导向?

  专家学者也得活下去啊,他们也得要挣钱养活呀!真有聪明的专家学者,脑子终于转过弯儿来了。发现小米干得不错,手机都卖爆了。这些专家学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课程卖点,这就是“爆品”。

  什么是“爆品”?就是可以大规模引爆市场的产品,就是可以继续量产量销的产品。

  这是在大”量生产方式条件下,企业家们听得进去的话。对这些传统大叔来说,只要保持产品经济的思维,只要保持大量生产的方式,那么我们也来玩玩爆品吧!一时期爆品的概念甚嚣尘上。

  中国人玩概念的能力很强,既然有人已经叫响了爆品,那么我就叫别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我就来一个极致、尖叫、无敌,怎么样?反正在《康熙词典》中,有的是这类吸引人眼球的词儿。反正有人说过,互联网经济就是眼球经济嘛。把人思想搞乱,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

  周鸿祎终于忍不住了,别把爆品说的天花乱坠,我告你们就三个概念,高频,刚需,痛点。按理说,爆品的故事应该结束了。所有传统大叔都应该认真去思考这三个概念。

  这三个概念讲的多精准,多简约。你只要踩住这三个点中的任何一个点,你都有机会活下来。如果这三个点你都踩中了,自然就是爆品。全世界有多少人都在思考这三个点呢?我告诉你,不计其数。那又有多少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踩中了这三个点呢?我告诉你,寥寥无几。结论由此得出,你没必要在这浪费时间。

  这里不是你的出路,这里没有你通向未来的大门。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我已经从很多角度,在很多场合,讲了很多遍了。规模化的生产与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深化,不可能在产品的表层概念上,予以有效的调和。必须在产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深层次上,进行系统的调和或缓解。

  世间事就是那么奇怪,一旦有人追捧爆品,别人,更多的人心里就痒痒。万一,万一呢?万一人家找到了爆品,那我不就亏了吗?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这种心理可以在旅游景点购物的情景下看到。有一本书似乎能解释这种心理状态,这就是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乌合之众》。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译者或出版社也许受标题党的影响,起了这么一个扎眼的书名。

  周鸿祎实在忍不住了最近,又出来讲话。明确告诉大家小米手机占了一便宜。用互联网的手段直接连接消费者。省去了渠道和门店,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类广告宣传促销费用,还有人工费用与人员管理费用。直接把四、五千块钱的智能手机的价格打下来,卖1999元。玩儿的还是“产品性价比”中的价格维度。

包政: 为什么中国人制造不出“爆品”?
 
图为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

  我现在手中就有两台手机,一台是苹果,一台是小米。我想通过本人实际使用,感知一下小米手机的功能,是否比苹果更为强大?感知一下,在产品的真善美三个维度上,是否有超越苹果的实质性的内涵?我可以诚实的告诉你,没有。相反,小米手机让我着急的次数更多一些。比如,在摄像的条件下,它会热得发烫。不过看在钱的份上,我觉得小米的手机似乎更划算一些。

  周鸿祎是大师级人物,他所讲的是真知灼见,简约而不简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比起工业4.0来讲,利用互联网来连接广大消费者群体,似手更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售价。所谓“去中介化”。

  然而,从创造价值或创造物质财富的角度看,中国企业更应该在产品的功能和品质上下功夫。通过提高产品的有用性及其使用价值,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尤其要关注,通过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这是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倡导工业4.0的原因和理由。

  这是两种并行不悖的正确的思维,至少比起爆品的概念来讲,它是正确的思维,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连接或协调这两种并行不悖思维的概念,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建设。我强调的观点是,利用互联网去构建与深化“供求一体化”的社区关系,去深化消费者社区的数字化生活内涵。从而促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的形成,以及产业价值链生态的形成。

  在这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改进和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基础,逐渐地导入工业4.0的概念。从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去提高我们的产品品质和性能及使用价值,逐渐丰富或改善消费者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

  而不是简单的利用互联网手段去中介化,停留在降低中介成本的水平上。我们知道,在那些竞争性行业中,中介的成本和费用或利益空间已经很小了。我担心,仅仅停留在去中介的概念上,会引发进一步的恶性竞争,其结果,要么利用资本市场烧钱圈用户。要么倒逼供应链,劣品驱逐良品。

  当然,更不能利用互联网,去制造什么噱头或制造什么爆品。

  我们必须彻底放弃产品的思维,学会利用互联网手段,去构建供求一体化的社区,走进需求链,走进顾客的生活方式。换言之,我们要把注意力转向经营社区,而不是经营产品。我们不要作贱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作贱了老天爷赋予中国人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以说本土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没有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能力。

  有了互联网手段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弄清楚顾客的生活方式及需求。而是如何通过去中介化,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到头来我们在产品的“善”这个维度上,还是得不到长足的进步。是谓背道。

  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任何手段,工具和方法都应该为目的和意图服务。在爆品的意图下利用互联网,不可能走出工业化的未来之路,也不可能使互联网变成人类美好的生活状态。

  早在互联网问世以前,那些优秀公司及其成员就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消费者是怎么使用产品的,是如何利用他们的产品构筑生活方式的。

  他们知道,目标消费人群是怎么消费土豆脆片的,知道有多少人是先吃完整的,有多少人是先吃碎片的。
  他们知道,有多少人喝可乐是放冰块的,有多少人是不放冰块的。
  他们知道,大部分人一把牙膏用几个月以后才会更换。有多少家庭牙膏盖是找不着的。
  他们比你更知道,你有多少双袜子,有多少双袜子穿了多久,有多少双袜子是配不上对的。
  他们知道自己是专业公司,是专业人士必须拥有专业的知识,必须在组织形态上,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去积累专业知识。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成长。

  这些公司所掌握的需求知识,以及有关消费者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与专业程度,超出我们想象。相比之下,本土企业有关需求知识的贫乏与专业程度的低下,也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讲个故事就明白了。

  有企业售后服务人员,特地打电话给我,先问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问题,当确认我叫什么,什么时候买了他们一台什么样的空调之后,开始给我提供所谓的服务。即提醒我冬天来了,如果打算停止使用这个空调的话,建议用专门的外罩,把空调罩起来。如果外罩找不到了或丢了的话,可以向他公司再买一个……弄得我哭笑不得,只能说声谢谢,把电话挂了。

  企业必须务实,通常不会做这种表面文章。只能说明一点,他们缺乏需求知识,缺乏把握市场需求方面的专业。

  我可以大胆的推断,即便有了互联网这种有效的工具,这类公司也不会有意识的去提高对市场的认知,提高对需求的专注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自然的结果就是,利用互联网去中介化,降低或省去中间成本费用,然后,继续进行规模化量产量产。

“美”的迷失

  “美”指的是美观设计。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叫美。我曾经见过一老哥,五大三粗的身材,居然穿着一件短款的貂皮大衣,而且还是咖啡色的。就像白云大小姐说的那样,有钱。不买好的就买贵的,有钱就是任性。

  有钱人炫富,没钱人追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就随之改变,导致审美上西风东渐。当一些西方人羡慕中国姑娘的时候,一些中国姑娘却刻意模仿“洋妞”。

  改革开放之初,打一块小牌子,打着“上海服装”,“上海裁缝”就能做生意。现在你要不写草尼玛,不弄一点寒潮和风,无人问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我们在美学领域都已经迷失了自我。

  看看外国人在干什么?他们处心竭虑地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施加影响。从概念车,卡通人物,到T型舞台,再到各种奖项的评判。让中国的消费者趋之若鹜,让中国的设计师乐此不疲。

  他们会花重金选拔和培养模特,再花重金选拔和包装设计师。然后在T型舞台上闪亮登场,并且借助于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在这一联串的动作背后,存在一个庞大的利益联盟。

  谁都明白,这是一个圈,进圈等于进账,出圈就是出局。这就是西方公司擅长干的事情。

  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读过《西方美术史》的,骨子里也没这种基因,只能跟风。可谓一犬吠影十犬吠声。

  每当家里人看电视,看T型舞台表演,我就紧张。劝她们不要看。她们会轻描淡写的说,看看又不要钱,急什么呀!

  假如我说,你们能不能看看明清家具,看看水墨画,中国书法呢?她们一定会瞥我一眼,不予理睬。心想,这家伙老土了,十足的土鳖。

  于是乎,为了避免被人蔑视和挨骂,我只能说,求你们了,别看了,看看确实不要钱,但是你们的审美情趣一旦改变,那是要花大价钱的。

  而且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没有结束,没完没了。衣服多了就得买柜子,柜子多了就得买房子。房子柜子有了就得买车子。岂止五子登科?

  这就让我想起古人子产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人会不知不觉地掉进一个圈里,出不来。开始的时候,只是换一副象牙筷子。后来呢,就要配上玉碗,配上美酒佳肴,最后就是色声犬马。

  我有时候很佩服西方人的思维。他们的推销策略可谓深谋远虑,谋定而后动。先是组成一个圈,形成策略联盟,用系列的策略,持续而连贯地对一个市场进行渗透。有时候半夜惊醒,静观前后左右,似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我,这是在哪儿?好在有笛卡尔一句话让我清醒,我思故我在。

  感谢张明敏,让我学会了如何处世,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始终拥有一颗中国的心。

  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怀着一颗中国心,欣赏着T型舞台及其时装秀,欣赏着外国人评选出来的建筑奖项,欣赏着香车美女。

  据说有一家生产鞋的企业,一度他们设计的鞋非常畅销。有领导考察这家企业,问产品研发部门的经理,你们怎么能够设计出那么好看或畅销的鞋?

  经理回答说,大胆起用年轻人。他们设计的东西,一旦非常中我的意,当场撕毁。反之,我看了以后很生气。别着急,到门口抽支烟,让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返回办公室,签上字,准予生产,准畅销。

  “美”这个产品的要素,已经被西方公司纳入到策略形态之中去了。他们对目标消费群施加的策略,是连续的,不是离散的。

  他们不会图一时的痛快,去追求爆发性的增长。他们不会暴殄天物,并企图把一款产品卖爆了,卖到天上去。

  他们会小心翼翼的在一个点上进行渗透,这个点,可以是技术(真),需求(善)或艺术(美)。一旦得手就开始延展,通过产品的迭代进行延展。扬弃一些元素,增加一些元素。不断跟进消费者生活方式及其演变趋势。同时不断培育自身的能力,包括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与消费者同步成长。并努力维持三者的平衡,即企业的成长,消费者的满意和竞争者的超越。

  宜家家居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他们不会背离自己的能力,以及供应链相关者的能力,去追逐爆品。最终让自己暴食暴饮,暴死街头。

  他们会在与顾客的互动中,逐渐培育自己的能力,逐渐提高对消费者的满意度,逐渐超越对手。所谓企业与顾客同步成长。这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当你在影响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也在影响着你。

  当企业变得越来越适合目标消费者的时候,其实,目标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适合于企业了,越来越适合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我们不能用爆品的思维,去思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至少那个不是互联网时代或社区商务时代的思维。而是产品经济时代的思维,是工业化早期的思维,比如福特的t型汽车。甚至是农耕时代的思维,比如一招鲜吃遍天。

包政: 为什么中国人制造不出“爆品”?

 
宜家的做法就是,通过独特设计一步一步把顾客套牢

  宜家的做法就是,通过独特设计的能力,一步一步把顾客套牢。只要你一不小心买了宜家的一件家具,比方说,沙发。你就跑不了了,你就被套牢了。你走遍了,所有,家具商店,你都配不到茶几,茶几下的地毯。

  你只能乖乖的回到宜家,配上他们给你设计的茶几和地毯。这时候你就很纠结了,要么扔掉新买的宜家沙发、茶几和地毯,要么就下狠心,把那些不协调的旧东西扔掉,换上宜家的角柜,厅室柜,电视柜,还有窗帘和摆件。几年以后,从客厅到厨房,从书房到卫生间,都是宜家家居了。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

  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我只是想说中国人不缺爆品意识,本土企业老板做梦都在想如何把产品卖爆了。中国人缺少的是开发爆品的能力,包括爆品专家在内,都不知道如何弄出一款爆品。其中的理由很简单,我要是知道怎么弄出一款爆品,何必讲课挣钱呢?我认为,爆品之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计,不值得大肆宣扬。

  小米案例不能解释为一款爆品的成功,更不能解释为“爆品意识”的成功。雷军在卖爆小米手机之前,压根儿就不知道爆品这两个字。开始的时候,他只想做一款正经一点的山寨版手机。后来在网上遇到了一群发烧友,他才有了做一款代表中国的品牌手机。

  即便如此,其中暗含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手机供应链是开放的。没有这个条件,雷军要想打造一款中国品牌的手机谈何容易?这也是董明珠特别不服气的地方。你一个干互联网的小伙子,凭什么能干过我们做实业的?要不你开发一款空调爆品试试?

  直到小米手机上市这一刻,雷军都不敢奢想他的产品会卖爆。还一直为定价纠结,是2999元还是1999元?事成之后,他自己都觉得很诧异。曾对人表白过当时的心境,说是从未想过要在手机上挣钱,真没想到现在挣钱了。

  我相信雷军说过这话,我也相信雷军当时说这话是合乎逻辑的。不妨试一下,既然不想在手机上挣钱,那他想干什么?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先用一款众筹出来的手机,把这一群网友圈住。这就是后来周鸿祎总结的一条经验,“圈用户而不是圈顾客”。

  在雷军的潜意识里,只要把这群网友圈住,挣钱是迟早的事。在雷军的概念中,他们是朋友不是顾客。既然如此,那就按江湖中的玩法,舍命陪君子,花钱交朋友。最终咬咬牙,定价1999元,权当对朋友关系的一种投资。

  雷军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做对了,花大力气,连接用户,构建关系。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真正玩法。只有当你真正看懂了如何用产品去连接用户的时候,只有当你真正学会了如何用互联网社区的手段,吸引用户参与到产品开发中来的时候,才算是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的脉搏。

  百年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每个人牢固地树立了一种思维,一种产品思维。即努力开发出产品原型,借助于标准化的手段,进行工业化的大量生产。并依靠看不见的手,完成对陌生人的大量销售,获取货币并带来利润。

  从本质上说,产品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供求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供应者与需求者通过产品的交换,实现了彼此的劳动交换和利益交换。

  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使供应者和需求者可以直接连接起来,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产品及其产品的流通与交换,实现供求一体化或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连接。供应者完全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控的资源、关系和条件,直接为需求者及其需求做贡献。也可以就产品开发这件事情与需求者进行合作,并在共创共享的原则下,不断深化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直至永远。是谓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思维。

包政: 为什么中国人制造不出“爆品”?

相关栏目:『大陆评述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 2024-11-06 [292]
破“四唯”、“五唯”后,评职称变简单了吗? 2024-11-06 [270]
新中国75年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年-2024年) 2024-10-06 [914]
现存的国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歪风邪气有哪些? 2024-09-22 [302]
35岁副教授:科研没劲,不如当官 2024-08-27 [528]
被“双开”的李佩霞, 揭开了女官员群体的一个内幕 2024-08-25 [488]
中国最早的人是谁?云南元谋人?北京人?其实都不是!因为专家说...! 2024-08-20 [625]
大学生最佳就业城市排行榜出炉,杭州排第三,南京排第八,第一名真的实至名归! 2024-08-21 [607]
被官媒点名批评的4所大学,毕业证形同废纸,每年大量学生被坑! 2024-08-18 [287]
高校每次改革从不触碰行政人员,只拿教师开刀! 2024-08-18 [30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