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磁场湍流产生“完美风暴”引发极超新星爆炸
磁场湍流产生“完美风暴”引发极超新星爆炸
2015/12/7 0:53:09 | 浏览:2001 | 评论:0

 

磁场湍流产生“完美风暴”引发极超新星爆炸

  如图所示,这是艺术家描绘的极超新星爆炸

虽然长期以来科学家猜测强磁场是超新星的动力源,但一直未得到证实。目前,天体物理学家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模拟一颗垂死恒星的“磁场内脏”,证实骚乱磁场“完美风暴”将引发极超新星。

一颗超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它将爆炸,有时会形成宇宙中最强大的爆炸。当一颗超大质量恒星耗尽氢燃料,其内核强引力开始将更多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宇宙时间等级范围,这一过程非常快,但当恒星内聚变反应到铁元素,这一过程将突然停止,内核聚变将熄灭,引力将压碎恒星内核直至湮没。瞬间恒星内核将内爆,直径从1600公里减少至16公里,释放冲击波,最终将恒星质量撕成碎片。这种叫做伽马射线暴的爆炸被认为是极超新星的产物。

事实上,极超新星是磁场强度的缩影,当一颗超大质量恒星内核开始瓦解,它并非仅仅出现密度的快速增加,恒星处于危险的转速下,伴随着内核逐渐缩小,恒星将加快速度旋转。伴随着暴力旋转,超炽热等离子体出现湍流运动,恒星磁场变得非常浓缩。

超新星内核瓦解效应能够很容易理解,观测超新星可以提供该理论的观测证据。但是迄今为止极超新星的形成机制并未得到重视。目前,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使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建立了一个极超新星内核,在其崩溃瓦解过程中,仅是瞬间便喷发,他们发现伽马射线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伽马射线暴如此活跃?天文学家认为,当一颗超大质量恒星崩溃和演变成超新星时,恒星内核将爆发式喷射物质和能量,从超新星磁极释放两个相反方向的高浓度喷射流。由于喷射流非常强烈,极超新星释放的一股喷射流将朝向地球,该信号比典型的超新星爆炸更强烈。

极超新星多数能量在两个喷射流中浓缩,这两个喷射流都包含在“磁场管”,因此,当我们看到喷射流朝向我们时,它比超新星全方位释放能量总和明亮数倍,这是伽马射线暴。

这些喷射流是如何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谜团。目前,最新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一个“超级发电机”由恒星中心的磁场湍流驱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菲利普-莫斯塔(Philipp Mosta)称,这个“超级发电机”是将超大质量恒星内部小等级磁场结构转换成较大的磁场结构,足以制造极超新星的较长伽马射线暴。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悠悠/编译)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重大发现!“超级地球” 2025-06-12 [445]
如果AI已经无法阻挡,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2025-06-11 [433]
十五年技术突破,重新定义机器人精度与寿命,开启定制化机器人、超低温、耐腐蚀机器人新时代。 2025-06-03 [813]
为何物理学能给数学带来更多突破的灵感? 2025-05-28 [783]
DeepSeek推荐:能养你一辈子的9个好习惯 2025-05-06 [1476]
构造“姚-李”量子自旋液体 | Ising专栏 2025-04-28 [1528]
【科技参考】英国战略科学家培养及使用机制分析 2025-04-27 [1627]
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4 全球城市人工智能评估报告:利用 AI 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2025-04-02 [2455]
为躲避花粉过敏,海森堡逃到一个小岛,却意外掀起量子革命 2025-03-27 [2544]
他的公司被稱作黑匣子-他希望矽谷為美國而戰 2025-03-27 [253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