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里,中国留学生大量涌入美国校园。2014年,超过30.4万中国学生在美留学,数量占到了全部留学生的1/3。从地缘政治角度,美中两国似乎是对方最大的对手。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想了解,中国学生的世界观在留美前后会有什么改变呢?
让美国引以为豪的信息透明,集会、宗教自由是否为这些学生打开眼界,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抑或如先前媒体报道那样,中国学生“抱团”严重,较为孤立以至于留学过程对他们的习惯并没有较大影响?
《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7日刊发了一组调查结果,以反映中国留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国留学生熟谙美中教育体系、媒体、社会等各方面的差异。有时他们会更加钦佩美国的行事方式。但他们也明白,美国的道路并不是金砖铺成的。
94名女性和92名男性参与了此次调查。受访者均为留学美国的中国公民,年龄在18~29之间。大部分来自加州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华盛顿大学、布林茅尔学院、堪萨斯州立大学等。8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其家庭中第一个出国留学的人。
在美国的经历,比如与美国人交友、旅游、参与学术或政治活动,是否会提升这个国家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大部分的回答是:会的。
60%的受访者表示,留美经历让他们对美国的印象更加正面。仅仅有23%的受访者表示这种印象变得更加负面。其他人表示没有变化。乍一看,调查结果似乎显示了对美国价值观的皈依。而且的确有人表示,来到美国后“我信仰了基督教”;还有人说留学后的自己 “更加有雄心、更加独立”;还有人表示自己比在中国时更加具有创造力、思想更加开放。
不过,这并不代表美国软实力的胜利。当对美国的尊敬增加时,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对中国的抵触。
55%的受访者表示,来到美国后,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更加正面了。22%的受访者则表示这种看法变负面了。
这两组调查数据似乎很矛盾。不过加州大学政治学教授黄海峰(音,Haifeng Huang)表示,这种结果并不奇怪。黄说,当留学生将对美国的抽象了解转化成具体事件时,对美国的好感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中国有一种对美国的过度美化和对中国的自我贬低的情况存在。但留学生来到美国后却发现“外国的土地也并非如听说的那样闪闪发光。”此外,“信息的自由流通和多方观点的交融让留学生们也深刻理解到,治理那样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国家并非易事。如果在中国,他们反而会认为是政府在说谎。”
调查结果还显示,网络信息的自由运用对中国留学生吸引力很大。而对于中国国内的“防火墙”,34%的受访者认为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54%的受访者表示,这种“防火墙”会影响“学习和工作”。34%表示会影响社交。还有人表示,中国的网络政策成了促使他们毕业后留在美国的重要原因。
当中国的大学努力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之时,美式教育却仍是吸引中国学生来到美国的最大因素。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来到美国是看中美国的“教育质量”。还有15%的人表示“工作机会”是主要原因。
国际教育协会(IIE)高级顾问佩吉•布鲁门托(Peggy Blumenthal)表示,中国父母认为美国能给自己孩子带来最具全球竞争力的教育。“中国的中上层家庭拥有很多可支配收入,但仅有一个孩子。他们不惜投资重金,希望得到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当他们在全世界开始寻找时,美国的教育系统特别具有吸引力。”
黄教授表示,《外交政策》的这份调查“非常有价值。这种话题意义重大,先前却鲜有研究。”虽然黄教授提出,此次调查样本较小,可能无法覆盖全体中国留学生的观点。但他同时表示,调查结果和现状基本一致。
数十万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在一个新环境里学习新技能,更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管他们愿意与否,他们的存在和经历,都经常被人拿来从美中竞争的角度来解读。不过,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我喜欢美国,”一名受访者写道。“但我爱中国,那是我的祖国。”
同类报道: 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会"崇洋媚外"? 美媒:会更爱中国
在得克萨斯大学参加新生指导会的中国留学生(法新社)
美媒称,在过去十年,来自中国的学生涌入美国的大学。在2014年,据国际教育学会称,超过30.4万名中国人在美国的高校就读,占国际学生总数的几乎三分之一。单就其绝对数量而言,这种大批学生涌入的现象就是值得注意的。但在中国的官方言论对西方价值日渐批判的背景之下,这种现象就更加引人关注了。
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12月7日报道称,至少,两国间分歧日益加剧的现象令人们提出疑问,即在当今的美国就读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如此引以为傲的信息、集会以及宗教自由是否让学生们见识了新的想法以及思维模式?或者,中国学生或许过于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封闭的群体,维持他们旧有的习惯和世界观,直到他们准备好回国?
报道称,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生活现状驳斥了这些说法。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从美国的教育体系、媒体、社会以及学术生活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媒体、社会以及学术生活之间的反差中学到很多。而且因此,他们通常变得对美国更加赞赏。但他们也更加尊重治理中国的艰巨任务——并了解到美国的街道并不全是由黄金铺成的。
94名女性和92名男性参与了一项由《外交政策》进行的在线双语调查;唯一的要求就是受访者是曾经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过的中国公民。大部分人的年龄在18至29岁之间,大部分人在20岁左右。按降序排列,受访者就读的最多的机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华盛顿大学;布林莫尔学院;以及堪萨斯州立大学。超过81%的受访者称,他们是自己家庭中第一个在海外求学的人。
报道称,对大批中国学生涌入美国现象的观察者们通常想知道,在美国的时间——结交美国朋友、游历美国城镇、见识自由运转的美国学术和政治——是否会改善他们对一个国家的看法,这个国家经常受到中国官方媒体的抨击,并且还经常遭到嫉妒。一般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超过60%的在美国学习的受访者对美国的看法变得更加积极,23%的受访者的看法变得消极,其他受访者表示看法未发生改变。乍看之下,这个数据可能意味着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事实上,数名发表评论的人经历了显著的个人转变;有人“在基督教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信仰”,而有人形容自己在海外求学之后“变得更有志向且更加独立”。很多人写道,比起在国内求学,自己可能变得更具创造性,且思想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因此也更加可信)的媒体是有助益的;正如有人所写道的那样,“互联网的开放性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对中国政府有了更实际的认识”。
但对大部分受访者而言,对美国更加尊重并不会有损中国的形象。对55%的受访者而言,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有所改善;仅有22%的受访者认为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消极。
报道称,这两种结果——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都更加积极——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分校的政治学教授黄海峰(音)看来并不意外。黄教授称,尽管结果可能看起来“违反直觉”,但并不是出人意料的。他解释称,当学生们在美国时,对美国社会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抽象理解”会变为切实的经历,增强了对美国的积极感受。但在一些中国人当中,当学生们看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并非一切都如他们所想象的那般闪耀”时,对美国“过于浪漫的看法”以及对中国身份的“自我厌弃”感就会颠倒。
所有的迹象显示,中国学生与信息自由的接触的影响通常都是深远的。
报道称,中国的大学可能正在努力获得国际认可,但美国式的教育仍然对考虑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生最具吸引力——78%的受访者称,他们在美国学习主要是因为“教育质量”,15%的受访者称“未来的就业前景”是主要的原因。
报道称,国际教育学会的高级顾问佩姬·布卢门撒尔称,中国的父母认为美国会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中国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拥有大量可支配收入,而且这些收入投资于……一个孩子,他们寻找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得到教育。当他们环顾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美国的教育体系尤其具有吸引力。”
报道称,对构成这个群体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而言,在美国的数年时间令他们处于新的环境,挑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并提供他们新的技能组合。此外,不管愿意与否,他们在美国的经历通常被人们通过美中竞争的视角去看待。但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一名受访者写道:“我喜欢美国。但我爱中国;那是我的祖国。”(翻译/殷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