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科学家认为黑洞的成长主要来自吸积盘物质,但并不意味着黑洞的质量可以无限大。在2008年,美国耶鲁大学和智利大学的科学家对早期宇宙中的黑洞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这些贪婪的黑洞可成长到500亿倍太阳质量。从理论上看,黑洞可以长这么庞大,但它会彻底摧毁吸积盘。大多数人认为黑洞也不可能长得如此庞大,并没有出现我们所担心的情景,因为要形成500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需要的质量无法估量。
超级地球是一类质量约为地球二点五到十倍的类地行星,大小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太阳系内此前没有发现这种类型的行星。
来自瑞典与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利用位于智利的ALMA望远镜(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观测时发现,有神秘天体在望远镜的视场内进行了移动。
目前很难精确确定这些神秘天体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但从运行速度与亮度判断,它们不太可能是恒星。一些研究认为它们可能是褐矮星,但部分天文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褐矮星被称为“失败的恒星”,是一种质量介于气体巨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天体。因为质量不够大,其核心无法维持大规模的氢融合反应。
目前,最新的研究仍无法彻底排除它们是褐矮星的可能性,但这两颗神秘天体是传说中“X行星”的良好候选之一。“X行星”又称为“假设的海王星外行星”,自1846年人类发现第八颗行星海王星之后,就有人不断在猜想是不是还有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行星存在着。
X行星的假设,最早来自19世纪晚期的罗威尔。因为海王星的观测位置与当时理论预计的位置并不完全吻合,罗威尔认为在海王星之外,或许还存在其他行星对海王星轨道产生摄动。虽然后来旅行者2号的测量数据得到了海王星的精确质量,完美解释了海王星轨道的异常,但“X行星”依旧被指代可能存在于太阳系边缘地带的行星。
来自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天文学家沃特·维勒明斯(Wouter Vlemmings),是发表这两颗天体相关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
智利ALMA(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检测到的疑似太阳系新行星(圆圈处),图中AB为南门二双星,圆圈内亮点U在一年内明显发生了移动
最初他们研究的是两个恒星系统,一颗是很遥远的恒星“天鹰座W”,另一个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南门二”。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Gizmodo》的报道称:天文学家在对“天鹰座W”进行观测研究时,分别在2014年3月和4月发现一颗奇怪的天体,他们确定两次观测到的均为同一颗天体,而且认为可能处于我们太阳系的边缘,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把它命名为“Gna”。一旦确定这颗天体存在,并且位于太阳系内,将意义重大。
这颗被命名为“Gna”的神秘天体,如果距离太阳在12至25个天文单位(地日平均距离)内,那么它的大小可能在220至880千米之间。如果它距离太阳达到4000个天文单位,甚至更远的61900个天文单位,那么它将非常巨大,很可能是行星尺寸大小的天体。
另一颗神秘天体是在观测“南门二”附近发现的。该天体如果距离太阳在100个天文单位内,估计只是一颗小型的海外天体(运行轨道在海王星轨道外的天体);如果距离太阳在300个天文单位以外,那么它可能是颗“超级地球”般的行星或表面温度较低的褐矮星。
瑞典与墨西哥的研究小组在论文投稿前,已将两篇研究报告发布在了论文分享平台“arXiv”上,来描述他们有关这两颗神秘天体的发现。其中一份报告的作者称:“直接的证据使我们相信它不可能是一颗普通的恒星,我们主张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只是过于遥远而使我们无法在其他波段观测到它。”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恐龙灭绝,但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击之前,可能遭遇了某种宇宙事件,这才使得小行星脱离轨道撞击地球。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可能是其中的最大诱因,美国宇宙学家丽莎-兰德尔认为暗物质可对太阳系构成影响,微小的扰动可让空间中的引力发生变化,影响太阳系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并让小行星向地球方向移动。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证据表明,银河系中有更多的暗物质存在,它们是无形的,只通过引力对周围的物体起作用。事实上暗物质很难被发现,大多数宇宙学家相信暗物质是我们的星系和星系团的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可对太阳系形成周期性影响,兰德尔的研究小组声称太阳系可在一个特定的周期内进入暗物质区,并引发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的混乱,导致小行星脱离轨道。物种灭绝周期性发生是个证据,科学家认为大灭绝可能来自暗物质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