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刘国恩: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病症和医改趋势 - 让医生从编制中走出来
刘国恩: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病症和医改趋势 - 让医生从编制中走出来
2015/12/28 12:16:27 | 浏览:1855 | 评论:0

刘国恩: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病症和医改趋势 - 让医生从编制中走出来

  中国的医改从2009年国务院医改方案出台算起到现在,已是第六个年头了。2015年是很特殊的一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既是总结的一年,也是联合国为未来15年新的发展议程进行规划的起始之年。无论从中国还是世界的发展议程来看,今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如何看待医改思路的分歧?

  就医疗体制改革大的方向而言,目标本身并没有大的分歧,那就是,要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可行的、可持续的、可及的、有效的公平的医疗保障。医疗保障主要是通过两大平台或体系来实现的。一是筹资体系,即通过什么样的模式来支付医疗费用。二是服务体系,即应该如何通过改革和发展,使筹资体系能更好地购买或支付既可控又有效、浪费少的医疗服务。

医疗筹资体系的改革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虽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完善,但从覆盖面上来看,改革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在医改之前,有30%-40%的国民都需要自己承担医疗费用,但几年下来,覆盖面的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医改之前中央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17%,现在超过30%。同时医疗保险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当然这也得益于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如大数据、网络平台、信息化手段等等。

筹资体系未来的改革重点在哪里?

  就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而言,目前更紧迫的工作是如何把三大医疗保险有效整合到一起,管理起来可能更有效率。特别是现在好几亿农村居民处于流动状态,保险服务平台如不能有效整合,就将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不便。

  当然,整合也涉及优先次序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先在管理平台上进行整合,至少在付费、基金收缴、服务等方面整合,然后是筹资资金的整合、基金标准的整合、支付水平的整合。这些涉及缴纳保险基金的多少,以及支付水平和福利保障水平,可能更难一些。从整合难易度来看,未来估计会先行一步的是城乡居民的两个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这二者整合起来,在筹资力度和支付标准上会容易一些,因为二者的筹资渠道基本是一致的,主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是来自于公共财政,个人缴纳部分是小头。所以这两个体系的缴费和支付标准的整合,可以先行一步。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病症

  第一个主要病症是拥堵。尽管有医疗保险,但医疗机构拥堵是处处可见的,而且越大、越高层次的机构越堵,而越基层、边缘的地方越不容易堵,越冷清。第二大症状是,医务人员作为最重要、最稀缺、关键的医疗资源,其分布呈现“倒三角形”的态势。中国的服务体系是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生自然地也就跟随医院体系,呈现一种自上而下的布局:大医院得到最好、最多的大夫,一层层往下走,基层就不是优质的资源了,也摊薄了。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改革,把医疗服务资源进行重组和再配置,不要再以医院作为中心来配置所有的资源,而是根据医疗需求的分布来配置资源。

按照医疗需求的分布来配置资源

  大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分布,一定是基层大、上面小的。如果就诊者在社区、基层能得到良好的服务,如果在社区有很好的运行有效的提供门诊服务的诊所和配备的医生,那老百姓的合理就医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医院本来不应该是提供门诊服务的地方,可是我们现在门诊服务的40%是在大医院。大医院是一个资源集中的场所,是很有限的空间,门诊病人大量集中到那里去,必然会造成拥堵。现在门诊占了很多稀缺资源,包括很多顶级专家都要开专家门诊。

  所以,现在就是要对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再造,通过改革,将资源再配置,包括硬件和人员资源,方向是“强基层”。

如何实现“强基层”?

  一大主要思路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通过强有力的体制内的改革,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来“强基层”,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具体而言,政府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同时在基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让医务人员到基层去,为百姓提供更优质、友善、令人满意的服务。同时在体制内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给医务人员加薪。现在社会平均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可能就每月五六千元——我是指编制待遇的工资。那么,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加五倍、十倍?那也许是当前医务人员应当得到的收入,才能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和风险相适应,也能够留住他们,让他们安心地在公立医院和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里工作。这是一个大的思路。

  另一个思路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强基层”,解放医生。这个思路就是,可不可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让公立医院更多集中在社会办医可能很难有效完成任务的领域,剩下的尽可能开放给社会力量,让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投融资手段,以及社会捐赠、慈善等方式,在基层举办各种社会诊所,让社会力量结合广大医务人员走出大医院,在社区发展起来,为广大居民提供全科门诊服务。这种新兴的社区诊所加上政府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在基层构成一个庞大的有效的能为老百姓提供门诊服务的体系。这样的话,老百姓感冒发烧这样的仅需门诊服务的疾病,就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服务,而不至于一定要跑到大医院,那样自己耗时不说,还要去求情、找关系。重症病人则由社区第一时间转移到大医院,如果大医院只有重症病人,也就不拥堵了。

  医生收入呢?社区提供的门诊服务将是海量的,如果大医院不再提供,40%左右的大医院的收入,就可以跟服务一起,被配置到在社区提供门诊服务的广大医生那里,他们的收入就会增加。同时,这不是来自政府新增的财政收入,而是大医院目前提供的40%的门诊服务的转移,并不需要增加财政负担,也不需要我们去讨论一些非常纠结的问题:给医务人员提高多少工资?其他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要不要加薪?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回避这个政治上非常敏感、财政上压力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思路可能从政治上来说更成熟,而且,广大医生获得的增加收入将是靠自己的服务得来的,是光明正大的,也是体面的收入,同时惠及广大的居民。与前述的体制内加薪的改革思路相比,开放市场,把医生解放出来,变成社会人,通过分级诊疗把门诊服务转移出来,政治上更成熟,经济上更有效,财务上更可持续。

取消编制,把医生解放出来

  我个人认为,从目前的变化来看,我们更多地是往第二种思路发展。举例来说,目前各个城市都在搞医改的“十三五”规划。北京市已确定的医改重点目标之一,是通过医改方案,解决北京市医生的根本问题,逐步减少、最后完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全员聘用制,这就能把医生解放出来。

  医生现在走不出来,不能去社区进行多点自由执业。这主要并不是因为院长的阻拦,而是因为,编制一天不取消,每个脱离编制“走出来”的医生,就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可以想想,编制带来了多大的所谓的“体制内”的福利啊!而在取消编制以后,就无所谓体制内外的落差了,广大医生走出来,参与社会办医的大浪潮,就不会付出太大的机会成本。这是北京医改方案非常大的一个亮点。

  上海提出的医改方案,是要通过改革,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大医院的门诊服务,完全转移到社区举办的新兴的社会诊所里。这样的话,医生结合社会力量开办的社会诊所才可能有市场,才可能有服务的来源。所以,一个是解放医生,一个是对医院服务实行分级诊疗的规划,这是目前中国医疗体系改革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对全国医改方案的影响是示范性的。

是否应实行免费医疗?

  免费医疗当以英国为典型。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也由两大部分组成,筹资和医疗服务。筹资模式是全民买单。

  所谓免费是指在发生医疗服务需求时,民众基本上不再付费。但这个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政府对国民和企业征收的税。如果我们希望政府付得更多,就意味着政府的税收要提高,这是对全民进行征收的,和患者看病的时点不发生联系,即缴纳费用和使用服务是独立的。

  中国目前也在往这个方向走,只是力度、程度不一样。目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企业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城镇居民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则是公共财政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当然,我们的保障力度、支付标准和范围要比英国小得多,人均才每年400多元人民币。我们这样的保障范围和力度,是由筹资力度决定的。

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值得借鉴

  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医院和诊所。90%以上的医院是政府办的公立医院,诊所的名字叫“独立诊所”。这和我们设想的以后医生在社区开办的诊所是类似的。大部分医生在社区都有自己开办或加入的独立诊所,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门诊、全科和健康促进服务。医院只处理全科医生(GP)处理不了的病人,如需要大检查、会诊、急诊、抢救、住院等的病人。

  不管医院还是诊所,都由政府买单。诊所是按人头买单。在政府办的医院,则是用财政资金提供服务。每年医院收到的总预算,在提供服务后,结余的部分会反馈到独立诊所那里去,从而让那里的医生有极大的积极性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很值得我们借鉴。

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药价虚高

  药价虚高,是多年以来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行政管理不当造成的必然结果。1990年代是中国医院体系增长最快的十年,也是医疗服务费用增长最快的十年。因为新的药品、技术、器械、耗材要进来,都不是原有的体系可以支付的,同时政府财政又没有加大对医疗服务提供的支持,所以老百姓承担了这些新的成本。至今我们仍在为政府的干预、管理不当买单。

  这些问题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因为政府对医院的补贴和财政投入不够,药品的使用和销售变成了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此情况下,本世纪以来,中国才启动了全面的医改。首先是加大了政府投入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使不断增加的新技术、药品和耗材的使用,由医保来支付越来越多的部分,让百姓不仅能享受到新技术和药品,而且不至于付出越来越高的费用。这就是目前的主要任务:通过加大医保来让新技术的发展步伐不至于停下来,同时,更有效地控制费用的过度增长,包括谈判、付费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付费制度减少百姓就医压力

  我们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付费制度,把从前过度使用的药品、技术、耗材,转化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比如,按人头来支付门诊服务的话,医生就不会去给患者开过度的处方,使用进口药品,做昂贵的检查,因为这些都会包含在固定的人头费用里。如果按人头、按病种支付医药费,以前的收入来源变成了成本,医生和医院就会想办法控制那些不必要的药品、器械、耗材的使用。所以,支付手段改革是最核心的部分,操作起来需要很多技术上的支持。但是,这不是一个完不成的任务。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1]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8]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7]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2]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7]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4]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1]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7]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