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个人逐步参与全球经济资源配置,是全球化大背景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行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且今后数量会越来越大。而如何掌握新的游戏规则,避开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人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衰退、房地产业持续低迷之际,来自中国客户的“大手笔”引起了不少关注。日本人买不起的房子中国人抢着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房价被中国人炒高;在美国,前不久一位华裔商人以332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曼哈顿一套豪华公寓,创下今年以来曼哈顿公寓的最高售价,深圳新世界集团以6000万美元完成对洛杉矶市中心万豪酒店的收购……
这些不断见诸报端的消息颇为耸动,福布斯网站甚至为“中国制造”找了个“兄弟”——“中国购买”。这个新名词背后藏着莫名担忧: 凭借在本轮经济衰退中的率先复苏,中国日益扩展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觊觎全世界资产了吗?中国人是不是下一个日本豪客?“中国人霸占世界”的论调不胫而走。其实,这种担忧是小题大作。
首先,中国人的购买总量在全球市场上还微不足道。无论是曼哈顿的一栋豪宅还是北海道的几十座别墅,与其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是冲击人们眼球的个案。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购买世界”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回顾上世纪80年代,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达到顶峰。当年6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成功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此前,三菱公司已经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这个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属于日本人了。
相比之下,今天中国客的实力、规模都小得可怜。去年,中国买家仅占美国1187亿美元外国投资的3%。
其次,近期的海外购房潮对于说明中国的购买力来说,不具有代表性。目前尚没有数据表明,这部分海外买楼的人的身份及其资金来源。有消息说,由于中国政府近期调控楼市,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资金被挤出来,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杀向了海外楼市。虽然不少国家的房价已经比中国更低,但鉴于海外投资的资金、法律风险,仍不是普通中国人能参与的盛宴。与日本当年全民分享经济起飞的盛宴相比,中国国内面对的是大量蚁族望房兴叹、欲当房奴而不能的窘迫。巨大的贫富差距是中国发展的命门,也决定了能够参与全球投资的个体数量不大。
当然,中国购房潮现身世界市场的大背景,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积累起来的资本需要在全球寻求更好的投资回报,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趋势。
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次,中国对美国公司的投资盖过美国对中国实体的收购。英国Dealogic市场调查公司说,2009年中国买家收购了39亿美元的美国资产,几乎是2008年的4倍。与之相比,去年美国买家对中国实体的投资额为30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80%。2009年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额高达433亿美元,今年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可能突破600亿美元。
与手握重金的中国资本,如中投的3000亿美元身家、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吉利收购沃尔沃相比,海外个人购房客微不足道,但却在微观层面上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在今天,中国企业、个人逐步参与全球经济资源配置是好事。中国人涌向各国楼市和其他资产,反映的是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不同的价值进行合理“套利”和资产配置,是全球化大背景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行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且今后数量会越来越大。而如何掌握新的游戏规则,避开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人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将其无限扩大,贴上政治标签,既违背事实,也不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