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中国整体的人均收入只是欧美的13%,划分开来看70%是低收入阶层,优雅对他们来说还太奢侈,还得靠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够得上贵族。那些瞧不起淘宝一族的人,一定至少是衣食无忧、坐头等舱出国留学的富二代了。不过,这些富二代也还不是批判淘宝的人心目中的优雅人士,因为他们去国外的奥特莱斯扫货,级别不同而已。其实,看不起淘宝上的打折货,也透着那么一股看不起正在一步一步发展中的中国制造业的穷酸气!
第一,真正牛掰的产品,双十一那一天,甚至任何一天都是不打折不降价的,这在淘宝上也不少,你设多少惩罚措施它们仍然可以我行我素,互联网平台毁不了它们;第二,那些连价格战都打不起的企业,即使大家都明令禁止降价,早晚也还是要死掉的;第三,你们所理想的那种“寡头竞争”即少数几家企业君子协议都不降价、利润较高从而有钱创新打广告的制造业格局,当然是已经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了,但那是一二百年一轮轮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批批的企业在价格战中被淘汰的结果,而不是文人墨客计划的产物。你不能只要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要市场竞争的过程,没有几十年优胜劣汰的厮杀,我们的制造业也不会成熟,产业集中度也不会提高。没有价格战的逼迫,没有人会努力提高效率、产品创新。真正的好企业是在价格战中炼出来的,不是理想者想出来的。你也用不着列举小店主们如何地无奈、如何地抱怨,只要他还没有走,就是还玩得起,还没有被淘汰,就还有成长为大企业、名品牌的可能,但市场从来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做大的,大企业总是在众多小企业的尸体上成长。抱怨永远有,却永远没有用,只是博来文人墨客的忧天悯人。
其实计划经济的基本想法就是严格计算每个人都只消费必要的东西,不存在任何浪费。可是你怎么知道、你怎么能定义什么是别人(不是你自己)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什么是今天需要的而不是明天需要的?这是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的基本原因。而我们的理想主义者又要出来“计划”了!对一些人来说,他买回家来放在那里即使后来没有用(“后来”他的需求可能正是因为听了理想主义者的教导而“改邪归正”了呢!),也是满足了自己的某种愿望,这也许被一些人定义为浪费,但这永远是市场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你要是想让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一些虚幻的需求就会起作用,但是有它们的存在,比起计划经济在更大范围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生产出大量没人要的东西,要好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社会比较来比较去最终还是要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原因。
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奇谈怪论了。网店就业当然不是国企就业,但是一个能每月挣个几千元的工作,对谁都是一份真正的就业,也许最初可能还只是低收入就业。你要把这些就业也消除掉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别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也许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自我就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在家工作等等。至于如何让网店从业者更多地参加社保,取决于社保体制本身的改革与发展。要让人们“有尊严的生活”,首先要让人们有收入;而有尊严的生活,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由市场竞争的漫长过程创造出来的。看得出我们这些文人墨客很羡慕中国国企、外国大公司里的就业条件,但是中国70%的劳动者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还在有没有就业的边缘上奋斗。而且,你知道么,你所羡慕的那些发达国家中,整体的失业率越来越高,而越来越多的就业正是自我就业。此外,有人还指责网店加班太多。日本企划厅几十年来一直在与日本企业的加班文化进行斗争,他们应该也雇几位我们这些反对加班的“有识之士”。
这是典型的似懂非懂又杞人忧天。互联网伟大技术革命的出现,可能就是要从此改变一些行业的生态,一些企业可能就是要与互联网共生共存。哪些行业的哪些企业,将来能在线下也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最终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决定的,是由企业的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你们事先来计划决定的,你叫也没有用。
这话当然是对的。平台一个就可能“通吃”了,而在平台上卖东西的人越多越好。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技术,它降低了我们的信息成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做产品,所以我们都要用互联网。但即使互联网被加了一万次,也并不能解决产品质量和各行各业技术进步的问题,代替不了制造业企业本身的成长,所以我们要积极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反过来说,这也不是批判互联网平台的理由,而只是提醒我们的企业要用互联网,但不要指望互联网可以解决你的根本问题。
批判阿里巴巴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强者,是有“风骨”的表现,可喜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仍在!只不过在现代快餐媒体环境下,多了一点哗众取宠和“博眼球”的嫌疑。我来批判“风骨文人”,却会让人怀疑我拿了企业的广告费,尽管我已经大概10年没有与马云说过话了,或者说,马云10年以来已经不屑搭理我们了。阿里巴巴一定是有缺陷的,说不定也是风头一时,有可能被比它更好的“阿里九九”打败,被下一个新技术所淘汰,但肯定不是被这种似是而非的唾液所淹没。堂吉诃德的长矛再长,也是没有什么力量的。
写此文是为了请大家事事都思考再思考,不要轻信那些危言耸听。此事看来不大,但全方位反映了我们后发国家中一些人的心态,所以值得进行批判的批判。此文放到网上,一定是一堆板砖砸来。不过我这里事先声明,我绝不回一词与之辩论。我的文章写完了,供阅读供参考。如想辩论,请去再读几遍经济学的基本教科书,然后读一些经济历史。
再提醒一句的是,读经济史书时要记住,发达国家和现在的跨国大公司、国际大品牌早年发展的历史上,没有或少有比他们更强的国家、更强的企业、更大的品牌,压着他们,打着他们;而我们这些落后国家,我们的弱小企业,只能在他们的处处挤压下艰难生长,还要整天听着一些“假洋鬼子”关于发达国家企业如何如何高端而我们是如何如何不行的酸溜溜的嘲讽,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创新出一些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加以应对。多读书多思考,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央视财经讯)2016年3·15晚会启动后,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投诉。截至目前,通过汇总晚会邮箱、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的内容,网络购物相关的投诉占全部投诉量的25%,成为3·15晚会收到的数量最多的热点投诉。网购已然成为2015年最集中的投诉话题。
案例一:正品?假货?雾里看花!
在众多的网络购物投诉中,商品质量不合格和假冒的现象比较严重。
李先生为妻子在京东商城以一万四千余元价格付款购买了一款LV女包,后来发现该包为假冒商品,通过专柜对比正品,在工艺制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专柜人员以包存在品牌问题拒绝给该包进行刻字服务。
李先生联系这家电商的客服人员,要求商家提供该包为正品的证明。可是,京东商城却要求消费者与卖家自行协商解决。多次交涉无果,李先生认为京东商城负有把关责任,有意包庇商家,欺骗消费者。
案例二:堂而皇之造假售假?
一位消费者在淘宝购买到一款蜜蜡手串,收货后经查验发现,随手串附带的珠宝鉴定证书为假证书,上面的检测人员姓名和检测中心网址以及公章都是伪造的。这位消费者在差评投诉2天内,此商品下架了,但几天后,商家把之前的销售记录全部清零重新上架。消费者举报给淘宝后,客服人员却仍称证据不足。(图片为:蜜蜡手串评论;聊天记录;买的这款蜜蜡的假证书;又上架了的图片)
案例三:货不对板夸大宣传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还有很多投诉属于网购中的实际商品质量与宣传情况不符。
李先生于2014年2月17日在天猫商城“几度家居旗舰店”购买了一款“真皮”沙发,客服承诺质保三年。李先生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使用,2015年12月沙发表面开始撕裂,从断口处发现根本不是真皮。李先生多次联系,但商场售后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至今仍不予解决。
案例四:取消订单谁做主?
在收到的大量投诉中,未经消费者同意,网络商家单方面取消订单的案例仍然是让消费者无处申辩的老大难问题。
消费者施先生在京东商城“618”活动期间购买4块促销的儿童GPS手表,优惠后价格为10元/块。付款之后,商家未按时发货,并于几日后单方面无故取消客户订单。施先生在多次沟通后,商家坚持这样做“不构成违法,不构成欺诈”。随后,他投诉到京东商城,但仍无下文。最终,施先生只得到了1000京豆的补偿。据了解,根据京东商城的京豆兑换规则,1000京豆仅等于10元钱。(提供音频录音)
案例五:微商?伪商?
在网络购物中,微商成为近年来新兴的网络交易模式,发展迅速,但由于大部分微商是个人对个人的交易行为,且微商纳入政府监管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存在很多问题。
微信上买东西不给退,成为了一种常态,其中就有一位消费者给我们发来了微商不退货的聊天截图:
更有一些微商打着卖商品的旗号变相传销。一位投诉者称自己加入微商后,感觉更像掉入了一个假货团队的销售陷阱。先交了1000块的加盟费,货到手以后发现是假货,要求退费后就被踢出了群。在这个团伙中,每加入一个人,可以提取加盟费的60%。目前,这个团队已经从 56个人,发展到112个人。
同样,2015年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的投诉中,远程购物投诉共20,083件,占销售服务类投诉的69.86%。在远程购物投诉中网络购物占比95.41%,比去年同期上升3.13%。在远程购物中,消费者主要投诉的对象涉及电商平台、以微商为代表的个人网络商家等方面。而作为发展迅速的新兴网络交易模式——微商,纳入政府监管的时间不长,尚存在诸如缺乏信用保证体系、虚假宣传、维权难等很多问题。
目前,3•15晚会节目组正在整理相关投诉,同时,还将根据消费者投诉情况定期发布最新的投诉热点。
3•15晚会官方微信号:cctv315;官方微博:CCTV315;投诉邮箱:12315@cntv.cn 或12315@qq.com 3•15期待你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