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所谓真性情,不过是缺教养且情商低
所谓真性情,不过是缺教养且情商低
作者:曹林 | 2016/2/6 23:47:56 | 浏览:1637 | 评论:0

所谓真性情,不过是缺教养且情商低

芈月传中的角色公子荡就是个任性的真性情。

  一直在追着真人秀节目《我们15个》看,围观15个平顶居民的生活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平顶热议栏中,有网友留言说大嘴张丽维用公共电脑用得太多。面对指责,维维不太高兴,很是直接地耍了一通脾气,称“我就是喜欢把情绪写在脸上”“我就是受不了被欺负、被冤枉。”当然,这或许只是她的气头话。但当我们把视线从平顶之上转移到身旁,会发现这种任性情绪绝不仅是一句气头话,《我们15个》也不仅是一档供人消磨闲暇的娱乐节目,同时还是细观社会与人性的放大镜:居民身上那些让人不大舒服的举止,其实同样顽固地盘踞在你我血液深处。

  是啊,谁愿意平白无故被欺负,谁享受莫名其妙被冤枉?谁不愿意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哭?相比于喜怒随性,表面强颜欢笑、内心怒火中烧,不仅有做戏的虚伪,而且使人身心俱疲。任性一下,似乎并无不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培养“和为贵”主导的隐忍人格。起码在我的童年时代,师长耳提面命的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受了委屈也要咽到肚子里”、“不要任性”之类的处事策略。说实话,忍气吞声式的教导,让一个火气正旺的轻狂少年痛苦不已。有朝一日赶上个性意识的觉醒大潮,这种长期受到压制的个人情绪和心理感受如脱限的弹簧般疯狂反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受不得一点委屈、吃不消一点压抑、偏要任性地宣泄。

真性情的另一面是低情商

  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打着真性情的堂皇旗号,做着不顾别人感受的事,其实根本不是真性情,而是缺教养和情商低。那种不顾别人感受的所谓“有话直说”,真的不一定是坦诚率真,而是因为太缺乏情商。

  个性张扬的文化正确下,不少似是而非的言论甚嚣尘上:“人就这一辈子,凭什么不高兴”“人生短暂,干嘛委屈了自己”……言外之意,就是心中的情绪千万不能再受压抑了,否则不仅是受了委屈这么简单,更是拉低了人生的质量、挥霍了大好年华。不得不说,这些鸡汤味十足的言论非常能够迎合人们的任性心理。相比于寻求理性的解决方案、克制冲上头顶的情绪,肆意宣泄、任性表达是多么容易、多么畅爽、多么有快感的一件事。阻力小的路,总是人头攒动。

  由此衍生的一种深入人心的误区是,控制情绪是压抑人性的表现,“喜怒不受限、随意倾泻之”则是真性情的流露。看不惯就骂,受委屈了就哭,被冤枉了就甩脸子。出现矛盾,第一时间跃出脑海的不是良性的沟通策略与解决方式,而是如何择清自己、酣畅淋漓地发泄情绪。

   这些喜欢把情绪“写在脸上”的人,除了贪恋表达上的便利与快感,心中总有一丝对潜在观众的期待。说白了,就是得有人看。不仅要看,还要正确揣摩出“你让我不高兴了”的台词,最好能痛彻心扉地检点一下自身行为,及时做出致歉或弥补之举。

  年幼的孩童受了委屈、遇到不快而哭鼻子、耍性子,颇为常见。但放到成年人身上,就不叫真性情的流露,而是自甘稚童化、低智化的表现。任性地宣泄情绪,暴露出的是飞扬跋扈的自私和修养低下的粗暴,但她们不以为耻,反而拿着任性当率真,带着一丝莫名的傲娇自鸣得意:“姐就是这么直率”。我见多了这种人格分裂的大姐小姐,直率地往你胸口插那么一刀,反过来说你太敏感,你把刀插回去,她脸色一变说:这点小事你至于么。

媒体热捧的“任性小公举”

  任性,这个原本贬义十足的形容词,被杂糅进了大把褒奖的成分。这种大逆转式的颠倒中,媒体其实扮演着一种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一方面,媒体有着对流行词藻不加甄别地大力热捧的习惯。“有钱任性”“任性小公举”的蹿红,无不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任性已不单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一种可以抓取的新闻热点、可以取之即用的新闻标签。再平庸的事,只要能咀嚼出一丝任性的滋味,就能成为新闻。在这种无形的诱导之下,明星爱任性,明星的家人也爱任性。如果能有新意、夺眼球地任性一把,平民百姓还能一跃成为名人。如此不遗余力地热捧,使任性文化深入生活与人心,从而具备了浓郁的亚文化色彩——不为主流文化所容,却因其独特的价值逻辑而颇有市场,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举止。

  另一方面,媒体本身就在示范着任性。在这种过分追求收视率、追求冲突、追求刺激的荧屏文化熏陶下,许多媒体对“任性”有着近乎上瘾的嗜好,唯恐荧屏无冲突,唯恐任性不彻底。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曾参录过一档竞技节目,脚本中导演安排她第二日早上故意起晚,并因为自己迟到耽误团队的进程而激起队友不满。不任性,还要扮演任性。只要你流露出一丁点情绪,他们就表现得百般兴奋,千方百计怂恿你任性地宣泄,千万不要委屈了自己。

  诱导任性、为任性搭建表演平台……在这场媒体主导的任性狂欢中,巴赫金式的“毫无顾忌、反抗压制、对抗规范”有着不朽的生命力量,不论明星还是平民,即使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依然能够唤起反响与共鸣。它助长着屏幕之外的公举病,滋养着一种“我的情绪就要挂在脸上”“我就是不能受委屈”的错觉,把随性的情绪发泄视为理所应当的个性表达,把低修养的举止当做无可厚非的性情流露。

  任性,原本是形容那些必须按照自己的心意、执拗使性子的人,明摆着是贬多于褒。如今和“小公举”“有钱”之类的标签粘合在一起,俨然有了另一重含义:张扬自我个性、注重情绪表达、蔑视权威约束。不任性,都不好意思成为万人追捧的小公主,不任性,都对不起兜里那厚厚的钞票。这个在过去令人们避之不及的词,一跃成为可以公开炫耀的资本。任性,似乎成了一种身份标签,一种地位的象征,一种行事的原则:只要不合乎心意就要明示,只要受了委屈就要有所反应。

  但一个非常现实的真相是,这世界不可能处处合你心意,更不可能因你的情绪表达而变得合乎心意。就算至爱亲朋,也鲜有人揣着一份永恒的耐心跪接你脸上那汪洋的不满,并在一次次不成熟的任性表达中咂摸出天真烂漫的可爱。任性的情绪,只能将温郁的情感稀释得凉薄。

任性文化制造的社会戾气

  我们所处的周遭世界,并不缺少能够激扬情绪、搅动愤怒、撩拨烦躁的元素。霾气重重的天空、勾心斗角的职场、不近人情的领导。出去吃个饭,服务员竟也浑身不耐烦。在家上个网,还有那么多不解实情张口就骂的网友…….好像都那么不尽如人意、不照顾我们的情绪。

  因此无法想象,如果人人都秉持着一份“我就是受不得委屈”“我就是喜欢把情绪都挂在脸上”的任性,社会生活将会呈现出一派怎样的无序。行人脸上挂着怒气,地铁车厢充斥着烦躁,办公室里洋溢着委屈,医院走廊满是眼泪。司机任性地抢行,教师任性地育人,记者任性地报道……

  事实上,这种无序早已露出了凶狠的端倪。乘客受不得委屈,任性地把重拳打在空姐脸上,食客受不得委屈,任性地把热汤泼在服务员身上,患者受不得委屈,任性地把刀子捅进医生的胸腔……我们惊愕地发现,任性与伤害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在一时的宣泄快感之后,是情绪的对立撕裂,是难以弥合的持久伤口。任性,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并无不可”那般简单。

  回过头再说这次平顶之上的电脑纷争。公道地说,网友觉得维维用电脑用的太多,起初可能并没有带着某种主观偏见或厌恶情绪。也许在这位网友偶然瞥的几眼中,维维恰好都在用电脑,出于好意,他在热议栏中提醒维维,当然不会觉得自己有错。这种结论非常自然,但确实有些草率。因为《我们15个》是一档24小时直播的真人秀,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他们的观看只能是碎片式的攫取,而不可能是全程的通览,也没法知晓前因后果、事件全部。这本身就为观众的评价埋下了偏颇、片面的伏笔。

  而维维以一种不理性,去对抗另一种不理性,则强化了她与观众的情绪对立。维维觉得观众带着有色眼镜在挑毛病,而观众不会因维维的鼻涕眼泪而相信她的委屈,更不会耗费巨大时间成本去回看全程,公正地裁决维维究竟有没有多用电脑,只能在内心深埋下“你不仅占用电脑,而且任性不懂事”的偏见。这种涂抹在自身形象上的负面评价,很难快速洗白,却是维维必须承担的任性恶果。

  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踢猫效应”。说的是老板恶狠狠地批评了一位员工,员工回家把顽皮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踹了身边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位卡车经过,躲避不及时撞上了街边走路的老板,以此形容宣泄坏情绪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链条上的一环,遭遇不满,任性地将坏情绪宣泄出去,恶果终究是要自身来承担。平顶之上如此,平顶外的你我也是如此。

  如果只把《我们15个》当做一个事无巨细地展现琐碎、平庸、争吵的平台,当做一种满足窥视、围观的机会,便贬损了这档节目的社会反思意义。一句“我就是喜欢把情绪挂在脸上”,已引导我们去深思那些似是而非的任性共识,而百余台高清摄像机的无死角记录,则让平顶之上的一颦一笑皆无处躲藏,嬉笑怒骂中宛现人性本色。它们还将捕捉到更多值得深思的细节,也将触碰到更多隐于皮层之下的痛点,使《我们15人》这档生活实验性质的真人秀既饱含社会学意义,又不失人的温度。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逐渐一步步往下走,真是吊诡的现象 2024-04-24 [27]
说说东林党和阉党 2024-04-23 [78]
爱因斯坦说,这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2024-04-23 [111]
他打造的“外星人”太蛮荒了,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见过外星人 2024-04-23 [38]
套一套公式,看看你能活多久? 2024-04-23 [154]
位高权重的人为什么容易犯错? 2024-04-23 [75]
刘少奇排名在周总理之上,可是周总理一个电话,否决了刘少奇的提议 2024-04-20 [237]
3个方法,避免这种“有毒情绪”毁掉自己 2024-04-20 [110]
这几种鱼尽量少吃,重金属可能超标! 2024-04-20 [116]
爱因斯坦: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2024-04-20 [8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