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因为现实考虑而倾向于推迟婚育时间
如果将15到30岁定义为“青年”,全球目前有18亿人属于 “青年一代”,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最近一期《经济学人》推出的“全球青年状况特别报告”从多个角度描绘出全世界年轻一代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现在要成为事业有成、经济稳定的“成年人”比以往更难了。教育越来越贵,房价也在上涨,尤其是在年轻人大量涌入的全球化大城市。无论性别,现在的年轻人都因为现实考虑而倾向于推迟婚育时间,由此导致的低生育率是社会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下面主要从教育、职业、流动性和家庭的角度阐释年轻一代的发展现状。
流动性:意愿高,阻碍更高
盖洛普全球调研显示,15到29岁人群中有19%的人希望永久移居到另一个国家,比50到64岁人群高一倍。不出国的年轻人也会在本国流动,追随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酬而集中在城市。当今全球54%的人口是城市居民,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会上升到66%。
另一方面,流动并非随心所欲。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的研究认为,国境间如果允许自由无阻的通行,全球GDP总量可能翻倍。但出于政治原因,这不可能实现。国境内的流动也往往受到严格的管理,2013年联合国对18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80%的政府有不同形式限制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政策。中国的户口制度可能是最严格的案例,但不是唯一。
更微妙的限制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几乎所有国家都停止在年轻人涌入的大城市新建住房,这使得现有的户主资产升值,同时也让年轻人无力负担。如今,美国18到34岁间的年轻女性与父母同住的比例达到1940年以来最高。尽管如此,有竞争力的工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大量同年龄层的潜在伴侣意味着进入大城市仍然是年轻人的首选。
婚姻与家庭:更自由,也更脆弱
年轻一代婚恋的关键词是“个性化”和“自由”。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全球15岁前结婚的女性比例从1985年的12%降低到了2010年的8%,18岁前结婚的女性从33%下降到26%。教育程度越高,早婚比例越低。20世纪在亚洲和非洲占一半以上的包办婚姻已经几乎在中国、日本、印尼等地消失,但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广义上的非自主婚姻仍占主流。
几乎在全球所有国家,家庭规模都在变小。1960年以来的全球出生率减少了一半,从平均每名女性生5个孩子降到了2.5个。随着教育压力加大,家庭规模还会继续缩减。
更自主的恋爱和婚姻观念让年轻一代、尤其是女性有了更多选择,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核心家庭(指在婚姻基础上由父母及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变得更脆弱了,在核心家庭结构以外出生的新生儿比例在1980年到2007年之间从11%猛增到33%,而离婚率在1970年到2009年之间翻了一番。此外,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年龄越晚。年轻一代将被迫从自我中心的世界中走出来,他们本身习惯了高质量的生活,自然也要为下一代提供更优质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条件,这将成为年轻父母的又一个压力来源。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
年轻一代终将长大、老去,但青年时期的人生体验将决定他们选择成为怎样的成年人、以及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科技的进步意味着年轻一代很可能会比他们的上一辈活得更久、工作或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也更长。所有国家都应该努力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公平的条件,否则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更将威胁世界安全、稳定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