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蔡方华:以梦为马 - 引力波打开了曾被锁死的世界
蔡方华:以梦为马 - 引力波打开了曾被锁死的世界
2016/2/16 1:04:04 | 浏览:1858 | 评论:0

蔡方华:以梦为马 - 引力波打开了曾被锁死的世界

发现引力波,意味着人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文明的进步。

  大年初五那天,我供职的北京青年报出版了它的第10000期报纸。在纸质媒体处境低迷的时期,这个带有节日意味的出版日期并没有引起像样的关注。就连我这样的内部人,在看到报头下那一长串数字时,心情也是复杂的。一万期报纸,既记载了一代代北青人的光荣与梦想,又承载了媒体人的辛劳与失落。在万物皆媒的时代,纸,正在慢慢变成一种奢侈而高贵的介质。在纸上究竟应该印刷什么,似乎也成了一个难解的哲学命题。

  大年初五这个本来应该迎财神的日子,一个与财神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却风靡了朋友圈,美国一个科研机构宣称,他们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而且是两个黑洞在融合过程中所激起的引力波。尽管绝大多数国人此前对引力波一无所知,仍无法阻挡这种抽象的涟漪从科技领域向社交领域扩散。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无知不仅没有成为社交传播的障碍,反而成了一种放大器。人们用狂欢的态度为一项科技发现加冕,一方面搬运着陌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传递着兴奋感,仿佛在共享某种神秘的荣耀

  作为资深文科生,我对理论物理最早的兴趣来源于《时间简史》。在读完那本有史以来最畅销、最激动人心的科普著作之后,我又一鼓作气读完了第一推动丛书中的大部分书籍。诚实地说,因为没有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我基本上是用读小说乃至读诗的方式去阅读它们的。有没有读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隐约窥见了宇宙的壮丽与秩序,感受到了大自然难以理解甚至难于想象的一面,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怎样才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更富禅意的科学了,也没有哪个诗人在想象力方面能和爱因斯坦、薛定谔、霍金等人相比。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用光子从粒子层面锁死了地球人的基础科技,导致地球文明再也不能进步。如果把这看作一个寓言,就会发现,大自然类似“锁死”的情形无所不在。黑洞就是一个典型的锁死结构,观察者无法知道黑洞“视界”之内的情况,在黑洞里面,已知的物理定律甚至都是失效的。引力在很长时间里同样也处于“锁死”的状态,尽管从牛顿开始就知道引力的存在,尽管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引力的真相,但爱因斯坦本人都曾认为引力波是不可能被探测到的。但是,梦想的力量是那样强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在遭遇多次幻灭之后,终于得以与引力波这位低调的女神直接晤面,并从她那里获知了宇宙的大量奥秘。从引力波里,人类了解到13亿年前宇宙历史的一个微小片段,知道曾经有两个黑洞相互缠绕并最终融合在一起。设想一下,如果科学家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会不会就能探测到宇宙大爆炸时的原初引力波呢?宇宙的起源会不会像一幅油画那样,坦然地展开在人类面前?倘若果真如此,科学、哲学、神学和人类生活该发生怎样深刻的改变?

  引力波有什么用?它连一小片面包也烤不熟。从人类已有的科技水平看,思考引力波的“用途”似乎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它能开启时间旅行吗?好像不行。它能推动大统一理论的进展吗?好像也不行。但引力波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看待宇宙、看待人类自我的方式,这种改变不是一种简单的进步,它是革命性的。一扇窗户打开了,曾被锁死的世界再也不会关上,人类所居住的房间也拥有了绝然不同的风景。人类得以倾听永恒的咏唱,人类的精神由此被深深耕耘。至于引力波怎么被运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那已经是非常次要的问题了。

  引力波是一种古老的存在,它的被“发现”,意味着人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文明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有双重性。首先它表明,人类拥有了思考存在本质的更强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展现了梦想的神奇力量。正是借助梦想的翅膀,人类得以翱翔于时空的深处,得以捕捉那不可捉摸的事物。和所有的梦相比,这样的梦最为绚丽。

  下一次,当你“看见”群星的时候,你要记住,你已经能够“听见”它的歌唱。天空一无所有,但它有了新的意义。

魏英杰:发现引力波,这是我最爱的人类历史瞬间

蔡方华:以梦为马 - 引力波打开了曾被锁死的世界

LIGO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崔筝

  前阵子最新一部《星球大战》公映,“愿原力与你同在”这句台词又热了起来。虽说原力只是杜撰出来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却足以以假乱真。它就像中国人所说的“气”一样,无所不在,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感受到。

  引力波也是这样,一直都存在于宇宙之间,但人类从提出理论预测到真正捕捉到它,却足足花了一百年时间。北京时间2月11日23时30分,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携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和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专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国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借助广义相对论所作的预测,此时真正得到了验证。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对于人类乃至于地球的历史来讲,百年不过瞬间,而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人类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探测到引力波的真实存在,意味着人类距离认识与揭示宇宙形成之谜又近了一步。自从人类学会思考,抬头仰望星空,“人类从何而来”、“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寻答案。人们未必懂得引力波为何物,仍能感受到相关科研的奇妙之处。连日来,这一探测发现引起全球范围无数人的热切关注,就在于它指向了人类的共同谜题。

  相关科研本身,则再次印证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正如美国麻省理工校长就引力波致全校的长信中所言,只有随着基础科学的进步,社会也才能进步。然而不得不说,基础科学研究往往是充满艰难困苦的孤独之旅。相比于冥想、探寻“人类从何而来”这种哲学或科学问题,人类社会更愿意用“有用”或“没用”来评价事物。但过于急切地想把科研创新应用于社会生活,难免出现忽视、排斥基础科学研究的现象。这次LIGO一朝名闻天下,罕为人知的是,这家研究机构已默默工作了二十几年。

  引力波由美国研究机构率先探测发现,对中国同行恐怕是一个不小刺激。这促使人们反思国内科研体制的利弊。报道称,国内重大引力波探测工程“天琴计划”已于2015年7月份正式启动。遗憾的是,该项目还没能获得政府部门的立项。介绍说,完成“天琴计划”大约需要20年时间,投资约150亿元。这么庞大的科研项目,在国内除非获得政府立项,否则难以维持。这说明,国内科研体制仍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过度依赖于政府投入。基础科学研究既需要科学家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也需要国家科研基金不计功利的支持,二者不可或缺。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必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与支持。这是为了对人类整体作出更多贡献,而不是基于竞争或敌对的思维。耗费巨资去探索宇宙奥秘,也许短期内不见得有多少回报。但只要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互补长短,就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LIGO探测到引力波,是一项激动人心的科研成果。它属于为此甘于寂寞、汲汲以求的科研人员,终归属于全人类。电影《黑衣人3》里,对人类充满爱心的外星人格里芬这么说:这是我最爱的人类历史瞬间!

刘慈欣谈引力波:未来长期对人类生活无意义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引力波将停留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层面,用来扩展人类知识,加深对宇宙的理解。但对人类的现实生活,我不认为有任何意义。”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23日在接受采访时说。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实验组宣布直接观测到引力波信号,成为近期全球热议的话题,这一发现印证了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

  亚洲首位获得雨果奖(世界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08年出版的《三体》中曾对引力波这样表述道:“罗辑一家远远地就看到了引力波天线,但车行驶了半小时才到它旁边。这时他们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巨大。天线是一个横放的圆柱体,有一千五百米长,直径五十多米,整体悬浮在距地面两米左右的位置。它的表面也是光洁的镜面,一半映着天空,一半映着华北平原。”

  刘慈欣在小说中把引力波发射装置作为人类和三体星人抗衡的武器。在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朝闻道》中,引力波同样成为了在宇宙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谈及引力波缘何应用在科幻小说里,刘慈欣说,是因为它可以轻易地穿透物体,且不会发生任何衰变。

  “引力波的证实,是理论物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发现,它为人类观测宇宙打开一扇新的窗口。”平日里在社交网络中“潜水”的刘慈欣在得知引力波的发现后,显得平静和理性。刘慈欣认为,这次发现对引力波的研究只是开始,未来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慈欣认为,引力波唯一能够进行应用就是它的通信功能,它可以在未来的宇宙航行中进行超远距离的通信,而且不衰减。“但这个前提是要产生出引力波,即使把整个太阳系的质量用来产生引力波,它也很微小。所以我个人认为,引力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只是人类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东西。”刘慈欣说。

  “引力波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去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能让我们对一些遥远的宇宙事件(黑洞碰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刘慈欣在谈到当前引力波的作用时如是说。目前,中国已启动“天琴计划”和“太极计划”两项引力波探测工程,用刘慈欣的话说,“人类对引力波研究,才刚刚开始。”

(胡健)

看待宇宙全新方式:引力波或可解决六大宇宙问题

视频:引力波 - 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

  17世纪末,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有质量的物体就有这种引力;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提出引力其实是质量引起的时空变形;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解释了粒子为何会有质量,将希格斯场、质量和时空联系在一起。

  而如今,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由两个黑洞撞在一起而产生的时空涟漪,不仅证实了爱因斯坦近百年前对引力波的预测,还有更重要的意义。用斯蒂芬·霍金的话说,引力波提供了一种人们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

  《自然》杂志刊发文章,讲解了人类借助引力波或可解决的六大宇宙问题。

  黑洞真的存在吗?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黑洞合并,一个重要的科学意义就是证实了黑洞确实存在,至少是一种完美的圆形物体,由纯真空的、弯曲的时空构成,像广义相对论预测的那样。天文学家已有了大量关于黑洞的证据,但以往的证据都来自对恒星和超热气体的观察,而非来自黑洞本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广义相对论模拟专家弗朗斯·普雷托里乌斯说:“科学界对黑洞已经非常厌倦了,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认为它是理所当然存在的。但你想一想,这个预测是多么惊人,我们也确实需要惊人的证据。”

  LIGO的信号提供了这一证据——也证实了两个黑洞的合并过程与预测一致。当两个黑洞开始互相靠近时,以引力波的形式辐射能量。LIGO探测到了这些波独特的声音,就像小鸟唱歌,科学家称之为“啁啾”,这让科学家能检测两个涉事黑洞的质量:一个约为太阳质量的36倍,另一个约29倍。

  接下来,黑洞融合在了一起。它们合并后会变成一个完美的球形,但一开始,就像LIGO看到的那样,以一种逐渐衰减的涟漪形式辐射出引力波。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吗?

  当科学家开始把来自LIGO的观测与其他类型望远镜看到的结果比较时,首先要检查的一件事就是,这些信号是否同时到达。

  物理学家猜测,引力是以一种名为“引力子”的微粒形式传播的,就像光子那样。如果引力子像光子,那它就没有质量,引力波就会以光速传播,符合广义相对论中对引力波速度的预测。引力波速度会受宇宙加速膨胀的影响,但要在极远距离才能显出这种影响,以LIGO的探测距离影响可以忽略。

  但引力子有微小质量也是可能的,这意味着引力波的速度小于光速。如果这样,LIGO和Virgo探测到的引力波到达地球所花的时间,会比其他传统天文台探测到的同一事件中发出的γ射线到达地球的时间要长一点,这将对基础物理学产生重大影响。

  时空由宇宙弦构成吗?

  如果科学家探测到的引力波来自宇宙弦,那会带来更奇怪的发现。科学家假设,宇宙弦是时空弯曲中的缺陷,无比纤细却延伸至整个宇宙那么远,它们可以与弦理论有关,也可以无关。研究人员预测,如果宇宙弦确实存在,它们可能偶尔纽结在一起,如果一根弦断了,就会突然释放出一阵引力波,然后被LIGO和Virgo等探测器检测到。

  中子星凹凸不平吗?

  中子星是较大恒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后的残骸,它们的密度极大,以至于自身的电子和质子融合成为中子。人们对这种极端物理学还知之甚少,但引力波为研究这些现象打开了独特的视窗。比如,中子星表面强大的引力倾向于把它们变成近乎完美的球形,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它们的表面仍可能有“高山”——虽然只有几毫米高,却让直径只有10公里左右的中子星变得略微不匀称。中子星通常旋转得极快,这种不对称的质量分布会让时空变形,产生持续的正弦引力波信号、辐射能量,并减缓中子星的旋转速度。

  互相环绕的一对中子星也会产生持续的信号。这些星体也像黑洞那样,螺旋环绕最终融合,但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却可能与黑洞大不相同。普雷托里乌斯说:“这有很多可能性,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和中子物质产生的压力。”比如合并后可能是一个巨大的中子星,也可能立刻坍缩成一个黑洞。

  什么原因造成了恒星爆发?

  当大质量恒星不再发光,向内部坍缩时,会形成黑洞和中子星。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就是这一过程为II型超新星爆发提供了能量。单靠模拟这种超新星爆发还无法解释清楚是什么点燃了它们,根据预测,真实的超新星爆发会产生引力波,倾听这些引力波有望找到答案,研究爆发的波形、声音大小、频率及其与超新星爆发的关系,这些数据有助于检验现有的各种模型。

  宇宙膨胀速度有多快?

  宇宙膨胀意味着,正在远离我们银河系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更红,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拉长了,通过比较这种星系红移和它们与我们的距离,能估算出宇宙的膨胀速度。但这种距离通常用Ia型超新星爆发的亮度来计算——这种方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全世界多个引力波探测器探测到了来自相同中子星合并的信号,结合在一起就能估算出信号的绝对音量,揭示合并发生离我们有多远,估计信号来自哪个方向,推导出发生合并的是哪个星系。将星系红移与通过引力波测出的合并距离相比,能独立估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还可能比现有方法得到的数据更加精确。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2]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47]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8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1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1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72]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0]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66]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33]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2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