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朱岩: 中国医疗环境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怎么办?
朱岩: 中国医疗环境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怎么办?
2016/2/19 2:26:28 | 浏览:1904 | 评论:0

朱岩: 中国医疗环境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怎么办?

    中国医疗环境饱受诟病,资源总量不足、配置失衡是根本原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有效盘活医疗资源存量、激发增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帮助医疗行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首先,它能打通不同机构的医疗资源。

    中国医疗信息化起步很早,1993年国家卫生部组织研发了第一套医院信息系统(CHIS)并在全国推广。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医院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管理和网络系统,然而由于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的互不兼容,形成了许多独立的信息“孤岛”,不同机构和地区之间信息无法共享,现存的医疗数据既有大量重复,又有缺失和矛盾。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促进医疗数据资源的有效采集、科学整合和公平使用,进而打通不同机构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比如说,当技术上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甲医院的检查数据、诊疗结果准确互联、公平分享后,辅以国家政策的鼓励,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基层首诊,完成一般性检查诊疗,然后转到三甲医院做后续诊疗,康复阶段回到基层。这样,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也能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其次,互联网能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不少医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医学检查设备,但因为使用率不高,反而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利用云技术,一座城市设立若干医学检查中心,数据与各医院共享,可以终结大型医疗设备分散在各医院低效率运转的不利局面。在医学检查中心,高度专业化的设备只需配备少量操作人员,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患者接受专业检查,等候时间更短、服务体验更好,性价比更高。医院则可以专注于最有优势的诊疗和手术服务。

    第三,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实现“轻资产”运营。

    传统医疗机构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来支撑服务,利用互联网“智慧医疗”技术,少量“轻资产”就能够产生可观的新价值。

    例如,目前我国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实践主要集中于院内诊断和治疗,缺乏有效的“院后管理”,当病人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手术治疗,出院后因疏于康复管理,病情恶化时有发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心血管疾病关护周期中连接医院和家庭,减少并发症、降低病人再入院率,改善了患者体验,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第四,信息技术将带来医疗资源的巨大增量。

    互联网虽然不能直接增加医生数量、提升医生的疾病诊疗能力,但将催生出“云医院”等全新的医疗服务实体,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

    比如说,协和医院一天接待10万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云医院”的诊疗覆盖能力理论上只受限于信息系统的处理器速度、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远远高于传统实体医院,带来的医疗资源增量非常可观。

    信息技术还可以扩充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积累足够多数据后,甚至能完全改变医疗服务模式,挂号网、春雨医生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第五,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健康管理,成为医疗资源的贡献者。

    国内外一些医疗网站将同一种疾病的患者聚合在一起,形成病友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某些病症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或推荐医生、医院、治疗方法和药品。俗话说“久病成医”,这些病友用行动打破了“医”、“患”界限。当患者不再只是医疗行为受众,而是成为医疗资源的一部分,这就启动了医疗服务方式和内容的颠覆性变化

    经过广大网民的多年贡献,如今的互联网可以找到大量精心归纳的医学知识方法和数据,既有现代医学,也有传统中医,甚至蒙医、藏医、苗医,等等。每个人需要某方面知识时,只需搜索,取一瓢饮之,也就变身成为“内行”。当然,今天“度娘”们的水平与专业医护人员相比,还稍显稚嫩,但假以时日,通过迭代发展很快能实现革命性进步。

    最终,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让人体成为医疗资源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深入到人们健康生活的每个角落,可穿戴设备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虽然目前能够采集到的人体健康数据还非常有限,但技术进步的速度让人充满遐想。成熟、稳定的可穿戴设备,无疑会对人们实时监控健康状况、辅助医疗诊治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

    当人体最终成为网络的一部分,我们究竟是获得了更大自由,还是会有别的异样感受?我想这是大家很快就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FDA 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的辞职信(附:中英文版本) 2025-04-02 [11]
刘瑜:没来的请举手 2025-03-27 [92]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2025-03-27 [84]
Raymond Ro:一位上纽商学教授的非典型跨界 2025-03-18 [215]
威尔·杜兰特: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2025-03-17 [274]
何清涟:大争之世,坚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实 ——回应德国驻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坚守国际社会理念》 2025-03-14 [308]
[聚焦]赵晓:从俄乌争论看中国人的主流世界观 2025-03-10 [415]
孙立平:“五大寄生虫”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2025-03-07 [528]
许小年:经济还要下滑3到5年,将正面抗击三头灰犀牛 2025-03-07 [565]
吴菊生:【川普、泽连斯基及时代变迁】 2025-03-07 [48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