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眾多美譽中,「單身女士的天堂」這個頭銜顯得比較低調,卻又最不言而喻:龐大數目的優質單身男士讓東岸的紐約、費城和華盛頓等城市的女士對「硅谷女」羨慕不已。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4年的一項調查,San Jose-Sunnyvale-Santa Clara地區是全美十大單身職業男女比最高的大都市區域之首:在25-34歲的未婚職業人士中,每100個女性中就有114個男性。高達57%的男士單身率自然造就了「想嫁人,到硅谷!」的口號。
但是,在硅谷,適齡單身女青年中卻流傳著這麼一句「名言」:男人好多,但大多都不怎麼好。(The odds are good, but the goods are odd.)
San Jose,又名“Man Jose”
是的,在硅谷,男人,真,的,很,多。硅谷,科技世界的麥加,吸引著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人中龍鳳前來朝聖。因此也造成大多數人都有個錯誤認識:在硅谷,只要你是個女人,就能找個男人約會 — 而且還是優質男人。
可是,在硅谷,一抓一大把的首先是社交無能的碼農,至今可能還沒跟媽媽和姐姐以外的女人說超過三句話;要麼就是野心勃勃的創業家,張嘴閉嘴都是Start-up、IPO — 死心吧,他們已經有女朋友了:他們的寶貝公司,你打不過她們的。當然也不乏社交健全、穿戴整潔、言行正常的「萬人迷」們,(是的,我已經把「正常」列入「迷人」(attractive)的條件之一了,歡迎來到硅谷。)這種人硅谷可能少一點,在San Francisco還是挺常見的。但對於這類男人,不是要妳看上他,而是要他看上妳。
而無論是上述哪一種,他們中的許多都有一個共同點:想做彼得·潘。什麼是「彼得·潘」?就是年齡在長,但心智不長。“Grow old but never grow up.” 英文里有另外一個詞:Man Child,中文姑且就稱為「大齡兒童」吧 — 誰想嫁個男孩啊?!
而且千萬不要忘記科技從業員的特性:他們非常聰明,聰明得就像個機器人;他們的思維是線性的:有bug就debug,出現問題就找解決方案,where there is a problem there is ALWAYS a solution,簡單粗暴。他們想把這一套也用在感情上面,可惜行不通 — 作為一個女人,我想大多數女人(尤其硅谷以外的)都不希望她們的感情是按編好的程序進行的吧。
硅谷男人用邏輯解釋世界,一切不符合邏輯的東西都不應該存在在他們的世界裡面 — 比如,女人。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很多硅谷男人熱愛工作勝於一切,畢竟搞定代碼還是比搞定女人容易多了。而且公司還提供免費三餐和浴室,幾乎房租都可以不付了,還要女人來作甚?
泡沫裡的「凍齡一代」
不光在硅谷,在美國主要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等,都有一種現象,有人稱之為「凍齡感」:無論你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甚至五十幾歲,生活在這裡仿佛覺得自己永遠像大學還沒畢業。但在硅谷尤其如此:公司就像學校,提供伙食和健身房,每天坐Caltrain或學校(公司)班車上學(班),同學(同事)也是自己的室友,唯一不同的是上大學時沒有十萬年薪。
這種凍齡心態和環境造就了更多的「彼得·潘」。看看你的大學朋友們,有多少對情侶現在還在一起?始終覺得自己沒畢業,又怎麼指望他們去嚴肅談一場戀愛?
硅谷的泡沫文化不光指硅谷整體相比起外界是一個泡沫,硅谷裡面也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泡沫。美國社會里亞裔們有出名的「亞洲泡沫」(Asian Bubble),硅谷裡更有「中國大陸泡沫」、「台灣泡沫」、「香港泡沫」、「ABC泡沫」、「印度泡沫」(可能還分印南和印北,對不起我沒擠進這個泡沫因此無從告知)。
這些泡沫其實就是一個個「舒適地帶」(Comfort Zone)。下述情況並不鮮見:在美國某名牌大學畢業後,幾乎同一個學院整一屆學生包機搬來硅谷,在不同名字同樣出名的公司工作,相互推薦,下班輪流去不同人家打牌包餃子,週末一起出去登山遊艇… 無論做什麼都是同一群人,就跟大學時一樣,天天嚷嚷著「單身狗沒人愛」,但其實他們自己也根本沒想過、也沒必要踏出這個舒適地帶。當然,我們也沒資格批評他們「不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因為硅谷現狀就是這樣,這些「泡沫」正是硅谷社會的「主流」。
對於單身女士而言,硅谷到底是天堂還是圍城?實在說不清。如何能擺脫單身?一萬個婚戀專家會有一萬個法寶;現在的線上交友app多如牛毛,有興趣的朋友可閱本報第18頁科技版推介。
如果妳搬來硅谷的目的就是「找份好工,找個好老公」,那作為曾經的硅谷單身女青年,我建議只有一個:享受凍齡感,跳出舒適帶。
(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