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青木、奇田、福山、巴內特舉行矽谷與亞洲經濟論壇會。(記者王金城/攝影)
史丹福大學經濟學者2日於「矽谷與亞洲經濟」座談會中指出,許多亞洲國家希望模仿矽谷的創新企業環境,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到矽谷的精神特色,包括冒險投資創投企業、鼓勵學者將研發成果用於發展企業,以及政府與民間研發成果相互交流等。與會學者認為,矽谷所以成為矽谷,是長期演化的成果,亞洲國家想創造類似大環境,必須深入研究矽谷多年來累積而成的文化精神。
參加2日座談的學者包括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史丹福Freeman Spogli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福山(Francis Fukuyama)、以及Freeman Spogli 研究員青木(Takeo Hoshi)、史大商學院教授巴內特(William Barnett)、以及史大經濟學者奇田(Kenji Kushida)等人。
美國國防投資龐大,許多軍方研發出來的科技如導航系統或網路,都成為未來重要的民生產業。國防部門注重尖端電子科技研究,用以取得正確資訊,正好也為矽谷電腦網路高科技鋪路。不過與會學者表示,政府研究與私人企業研究有許多不同處,如何交互成長,是相當繁複的過程。
史丹福大學培育出許多矽谷高科技創業人才,引起全球性矚目。福山表示,史丹福與著名東岸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最大不同處,就是踏鼓勵學者出校門,將自己研發的成果用於創業。他指出,許多史丹福醫學院醫師或教授,除在醫學中心上班或教學外,也另外自行開設創投公司,情況非常普遍。
他說,一般東岸名校的教授學者都比較喜歡象牙塔式的學術生活,不喜沾惹人間煙火,這與史丹福大學截然不同。史丹福鼓勵學術與創業結合的成果,造就了今天的矽谷。
史丹福大學將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方式淵源久遠。多年前惠普公司(HP)新創時,史丹福大學即將學校擁有的大片土地以一年一元的租金,租給惠普與其他科技公司,開始有計畫催生矽谷。1960年代,史丹福工業園區已進駐30個公司,終於造成矽谷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