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中国依然需要着力提振消费市场。
中国国务院13日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民间投资扫清路障。这是中国政府自2005年首度出台“松绑民资”政策后的第二次发力,也是对近年来外界不断爆出对中国“国进民退”质疑声浪的一次正面回应,因而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欢迎。
自2008年秋季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京当局持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铁公机”等基础设施投入,先是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随后启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扩大交通、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轮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投资之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今次出台针对民间投资的新政策,也可被视为当局为中国经济的持续企稳祭出又一招。大陆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目前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根源之一便是投资失衡。
而这种失衡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官方投资(包括国企的)活跃,民间投资冷淡,投资市场中的“跛脚”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企资本无孔不入,民间资本被诸多政策绑死了手脚,许多领域对国企资本甚至外资都不设限,却对民资亮“红灯”,民间资本被挤到一些国资、外资不愿玩的行业和领域,造成了中国资本配置的极度失衡,民间热钱聚积如“火山”,迟早要爆发。加之官方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迟早要退出,谁来接棒成了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初衷看起来似乎不错。不过笔者以为,如果仅是疏导民间资本,其目标应该可以实现。但要说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或许事与愿违。
所谓经济结构失衡,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宏观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中, 投资“一马当先”,而消费和净出口低迷,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二是在投资中,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产能过剩”,绿色低碳和高新技术行业实力不强。
反观“民资新政”,其鼓励的方向基本是原先设限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那些领域其实已是资本“堆聚”,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不大。当前,中国政府急需解决的依然是如何提振消费市场,让普通民众有钱消费、放胆消费。从这一目标出发,放民间资本“这只老虎”出笼,成效几何,尚需观察。